高妙
【摘要】目的 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Doppler, TCD)探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腦血管功能狀態及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方法 應用TCD檢測臨床診斷為后循環缺血的患者的椎-基底動脈,并就腦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舒張期血流速度異常程度、血流頻譜形態、搏動指數的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結果 發現椎動脈(VA)和(或)基底動脈(BA)血流速度異常254例,動脈血管粥樣硬化125例,其中發現血管狹窄23例。總異常率為75%。結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用TCD來檢測是一種安全,無創的方法。因其檢測的方便性,實用性,無創性為我們廣大醫務者了解椎-基底動脈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依據。
【關鍵詞】經顱多普勒超聲;后循環缺血;腦動脈硬化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Objective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o explore the vertebral - functional status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vessels in patients with 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Methods Application TCD detection of patients clinically diagnosed vertebral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 basilar artery, discussed and analyzed cerebral artery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the degree of diastolic flow velocity anomaly, blood spectrum morphology, the results beat the index.Results The vertebral artery (VA) and (or) the basilar artery (BA) flow velocity anomaly 254 cases, 130 cases of arteriosclerosis, which merged with stenosis in 26 cases. Total abnormal rate of 80%.Conclusion TCD detection of vertebral - 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used by a safe, simple, non-invasive methods, and dynamic observation, timely understanding of vertebral - basilar artery hemodynamic situation, vertebral - 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of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Key words】TranscranialDoppl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現在臨床上可見越來越多的頭暈患者。有一部分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患患者數呈持續增加的趨勢,其病變原因多為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從而使椎-基底動脈系統產生血流循環障礙,導致一系列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過去,由于我們缺乏檢測椎-基底動脈供血情況的方法,對其定性,定位診斷有一定的困難。近年來TCD的應用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提供了安全、方便,可靠的方法,為我們臨床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提供了重要依據。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為2012年9月~2014年6月門診患者,男300例,女210例。年齡45~78歲,中位年齡56歲。
方法:采用深圳德力凱EMS-9000型經顱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頻率為2MHZ,功率100%,患者仰臥位經兩側顳窗探測兩側中動脈(MCA),兩側大腦前動脈(ACA),兩側大腦頸內動脈終末段(TICA),兩側大腦后動脈(PCA)。坐位經枕窗探測基底動脈(BA)和雙側椎動脈(VA)。取樣容積(sample volume, SV)10~20mm。沿血管以1~2mm漸進檢查,直至信號消失為止。選擇最佳信號記錄收縮期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舒張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 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 Vm)、搏動指數(pulsitility index,PI)及頻譜形態以血流速度、頻譜形態作為TCD結果的主要判斷指標。
結果
正常的為102例,余408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異常,異常率達到80%。
TCD表現為血流速度正常但頻譜形態改變,峰時后延(S1 TCD表現為血流速度下降者為100例、占19.6%,其中基底動脈血流速度下降者為24例,椎動脈血流速度下降者為20例,椎-基底動脈均下降者為56例。其中有30例患者血流頻譜形態改變,峰時后延(S1 TCD表現為血流速度升高者為178例,占34.9%。其中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升高者為35例,雙側椎動脈血流速度升高者為88例。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升高者為55例。這些病例均伴頻譜形態改變,峰時后延(S1 討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導致的眩暈、偏頭痛、頸椎痛是臨床上腦血管缺血常見的一種癥狀,一般無特異性,因其臨床癥狀發作時間短而消失快。常以中老年人多發,現在由于經顱多普勘(TCD )的應用為椎-基底動脈血流異常提供了安全、方便的檢測方法,為臨床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提供了重要診斷依據。 在許多腦血管疾病(如腦卒中) 腦血管的管壁先痙攣后逐漸發展為血管硬化,血管內膜逐漸出現脂質透明變性,彈力纖維減少,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從而出現一系列腦供血不足。在疾病發病前期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的改變常早于影像學上的變化。所以TCD檢查結果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范圍廣泛,供應大腦半球后 2/5 區及部分間腦、小腦、腦干、內耳、高頸髓的血液。因此,當椎-基底動脈系統出現供血不足時可導致供血區域腦組織功能減退,出現一系列頭暈,頭痛的癥狀。TCD 對于診斷椎-基底動脈血流異常在血流速度、頻譜形態和搏動指數等血流參數上有很高的特異性,能為VBI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可作為 VBI的臨床常規檢測手段。 TCD所顯示的腦血管動力學參數是反映腦血管功能的指標,有助于了解VBI病患者腦血管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及病變的嚴重程度,可為循環缺血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預后提供客觀診斷依據。 參考文獻 [1] 華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 黃山.經顱多普勒超聲的診斷技術與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