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摘 要: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是構建我國交通運輸的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以及環境可持續性的綜合發展形態,本文基于低碳經濟對交通運輸業的要求,反觀現階段我國交通運輸現狀,探索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的交通運輸業發展道路。
關鍵詞:低碳經濟;交通運輸;資源配置;能源消耗
一、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要求
低碳經濟是通過低碳能源系統、技術系統以及產業結構系統來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減少污染排放物,促使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其基本經濟形態表現為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耗能,與交通運輸業發展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可以說沒有低碳交通就沒有低碳經濟,兩者兼顧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理念一脈相承,對此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覆蓋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要求適應交通運輸業的經濟增長需要,即交通運輸業自身能夠帶來與國民經濟發展相當的經濟效應,指向不斷地滿足運輸系統的運量水平。交通運輸業是實現社會生產必不可少的手段,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交通運量只會增多,兩者之間的線性關系也是交通運輸業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第二,交通運輸業發展必須保障人們工作與生活需求的實現,包括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加快城市化進程以及切實地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出行方式等等,其發達程度代表著社會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第三,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方向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保護與能源消耗的負面影響,交通運輸規劃、建設與運營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對環境資源與能源資源消耗的允許閾值,其發展方向必須遵從經濟與自然的雙重規律。綜上所述,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要求是構建交通運輸的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以及環境可持續性的綜合發展形態。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問題
從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要求來反觀當下交通運輸業現狀,找出發展障礙所在并提出解決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近幾年來我國交通運輸量迅速增長,存在著“交通運輸路段的通行量超出計劃通行量的擁擠現象”,而車輛作為必要的交通工具,中型載重車與輕型載重車的比例不平衡,車輛的更新率也不盡如人意。在運輸業的基本設施配備上,場站的信息化水平沒有跟上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要求,最明顯的表現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的運輸方式仍然以獨立發展規劃為主,而現代運輸系統是一個綜合性的運輸系統,各個運輸方式之間缺乏合作和協調工作,便無法形成具有競爭優勢和效率優勢的運輸樞紐,影響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另外是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服務功能問題,它揭示了交通運輸的社會可持續性,現階段看來我國運輸業的服務意識已開始建立,但運輸功能的單一與信息化水平制約著服務功能的發揮,包括出行效率、費用、速度以及舒適度等等,單獨交通運輸項目與其他運輸工具的銜接有待改善,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需要交通運輸的機動性提高,對此我國交通運輸的網絡密度、服務水平以及通達能力都面臨著考驗。再次是交通運輸業對環境可持續性的滿足現狀,交通運輸工具的增長促使汽車尾氣、交通噪音成為環境治理的主要對象,對于一線城市以及城市中心區的醫院、學校等敏感地帶來說,大氣污染治理勢在必行,而我國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人均占有率遠遠低于世界水平,對于土地、石油的保護應立于追求舒適度之前,高效利用資源是綠色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基本消費觀。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途徑
通過分析當前交通運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依照低碳經濟環境的發展需要,找到相關的解決方案。首先,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可以帶來運輸量的增長,我國交通設施建設應從關注信號設施與安全設施過渡到關心交通節點的設計,例如城市交通設施的節點是停車場、站點等等,它們是交通交匯和轉換的地點,以往的思路是通過增大土地空間去增加機動車停留數量,而根據低碳經濟的指導思想,則是基于土地空間的科學規劃,減少不必要的機動車停留,“無序性擴張并不能促使交通運輸業的快速成長”,轉變思想是交通運輸業科學發展的第一步,正如我們應看到提高車輛使用效率與減少碳排放量之間并不矛盾,交通運輸密度才是決定碳排放量多少的關鍵因素,因此綠色交通組織模式是合理交通網絡,促進基礎運輸系統的一體化與信息化,規模越大的運輸組織越要求集約化程度,優化運輸結構可極大地降低碳排放量,同時采用技術性減排手段,例如節能型裝備、清潔型能源以及智能化交通,三管齊下方能兼顧運輸效率與環境保護。另外,交通運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合作、彼此促進不僅能激活交通運輸潛能,還對滿足社會可持續性提供了條件,例如構建“建、管、養、運”四位一體的交通服務系統,我國浙江大港口、大路網和大物流的一體化協作就是最佳例子,交通運輸業發展的社會效應必須建立在轉型升級的基礎之上,通過資源配置提高運輸業務的附加價值。
參考文獻:
[1]莫翠梅.我國發展綠色低碳運輸的對策探討[J].當代經濟,2013(6).
[2]景勁松.我國公路交通運輸系統可持續發展分析與評價[D].河南農業大學,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