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凱榮 崔鈺潔



摘 要:隨著P2P網絡借貸興起,豐富了民間借貸市場,借貸經營模式也日趨多樣化,大體主要有純中介模式、有擔保模式等。根據網貸企業征信環節不同,P2P平臺所采用的運營模式也不同;P2P網絡借貸平臺又該如何選擇運營模式呢?從而獲得更多的用戶群、市場份額,達到利益最大化;本文將從演化博弈論視角下,建立P2P企業之間演化博弈模型以及P2P企業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復制動態方程,得出企業、政府監管部門的演化穩定策略。通過監管部門引入懲罰機制,加快了網貸企業去擔?;M程,體現政府對P2P網貸市場干預的必要性。
關鍵詞:P2P網貸企業;網貸運營模式;演化博弈論;復制動態方程
一、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成為理財、融資的新趨勢,甚至對傳統金融模式的顛覆。互聯網金融就是互聯網的一個外延,它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新生態金融,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本文著重運用演化博弈論討論互聯網金融中的P2P網貸模式。
P2P(Peer to Peer)信貸即網絡信貸,是一種點對點、個人對個人并借助第三方網絡平臺投資、借款的一種小額借貸方式,繞開了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降低運作、交易、信息等成本,成為互聯網金融脫媒化的典型代表。這種方式最早出現于英國(比如Zopa),由網絡借貸平臺作為中介,借助互聯網技術,是的借貸雙方信息更加透明、對稱,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率。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市場龐大致使P2P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但作為一種新興互聯網借貸渠道,P2P網絡借貸平臺目前仍面臨法律法規缺失、中間賬戶缺乏監管、借款人信息透明度、虛假擔保等借貸風險。
我國P2P網貸模式大體為三種:一種是以拍拍貸為代表的純中介模式,意味著獲得客戶的渠道、信用風控、交易、放款等全部流程都在互聯網上完成,風險由借貸雙方承擔,平臺本身只承擔信息匹配審核、工具支持和服務;再一種是有擔保模式,一旦貸款發生違約風險,這類網站承諾先為出資人墊付本金。目前市場上以此種模式運營的P2P網站占絕大多數;最后一種是線上信息審核匹配,線下交易,這其實也是一種有擔保模式;其中擔保,可分為自擔保、關聯擔保、合作擔保三種情況。為此,本文主要對P2P有擔保模式與否進行分析,有擔保模式會出現擔保權利主體不明、擔保公司是關聯公司、“自融”陷阱、增加平臺風險等問題。銀監會高層也表示P2P網貸機構應該為信息中介而不是信用中介,要加快“去擔?;边M程。本文運用以有限理性為前提的演化博弈論,建立網貸企業之間、企業與監管部門之間演化博弈模型,并對模型進行演化穩定分析,以此為網貸模式的選擇以及監管提供理論依據。
二、演化博弈理論
1944年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同書寫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傳統博弈理論都采用“完全理性”假設,但是博弈過程中人的局限性是無法回避的;“完全理性基礎上的博弈分析方法和均衡概念,也就是建立在推理分析基礎上的一次性選擇(對一般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或者在運用高度預見能力基礎上的總體規劃(重復博弈)的分析框架,對分析有限理性博弈方的博弈問題通常是不適用的。因為這些博弈分析框架都無法反映博弈方的學習過程,也無法討論博弈方行為和策略的動態穩定性”;因此對有限理性中的演化博弈的研究很有必要。
演化博弈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就己經產生,生態學家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拉馬克的遺傳基因為基本思想來解釋生態現象。演化博弈論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有限理性替代完全理性;第二階段是把進化博弈論從生物領域引入社會各個領域。在傳統博弈中,運用博弈論研究人類經濟行為都堅持經濟人假設和理性原則,可是現實中并不是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作為替代,理性原則被種群動態性和穩定性所替代,而自利原則則被達爾文的適應度所取代。演化博弈論兩個核心內容一個是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ESS)和復制動態模型;演化穩定性標準強調的是變異的作用,而復制動態強調的選擇的作用。演化穩定策略是如果整個種群都選擇的這種策略,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不存在一個突變的策略能夠侵犯這個種群,也是一種納什均衡的精煉,我們把演化博弈論從生物領域引入經濟領域同樣適用;復制動態過程是在重復博弈中在一個理性層次較低、學習速度較慢的大群體成員中隨機配對進化博弈問題。
根據復制者動態,我們可以建立群體間行為演化博弈動態微分方程:
中國學者對演化博弈的理論研究較少,大都是基于演化博弈理論進行本土化分析,比如,陳安寧(2003)用演化博弈論詮釋資源產權和道德的起源,大膽的指出產權和道德是人類無節制的斗爭和無約束生育的產物;馬國順(2012)以演化博弈為視角分析企業、政府、監管部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演化穩定策略;李高揚(2013)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房地產項目質量監管問題,以此得出施工方與監理方的演化穩定策略;王元桌、于建業(2014)等運用網絡群體行為和隨機演化博弈模型的若干研究和分析方法,探討了應用隨機演化博弈模型進行網絡群體行為研究的可行性。
總之,人類在經濟行為博弈中,不斷的學習、試錯、模仿來不斷調整自己策略,來達到納什均衡,演化博弈論成為經濟學重要的分析工具。在深入研究演化博弈論(史密斯)和馬國順以及李高揚兩位學者的文章后,筆者也把演化博弈模型引入網貸企業運營模式選擇與監管問題上,進行演化穩定性分析,并且運用復制動態圖更加形象描述博弈方演化穩定策略。
三、無約束條件下的演化博弈
假設博弈行為體在對稱的、有限理性的情況下,存在兩個P2P企業,分別是甲和乙,他們在運營P2P網貸公司時有兩種策略可以選擇,一種是存在擔保,一種是不存在擔保。我們可以構造甲乙兩個網貸企業之間對稱博弈收益矩陣,如表1。
根據大都投資者個人偏好并且都是風險厭惡者,在進行選擇網貸平臺都傾向選擇有擔保模式的平臺,即假設企業收益a>d。
國內部分P2P網貸平臺對出資人的本金提供一定的擔保,但這種很有可能會給平臺帶來巨大風險?!度谫Y性擔保公司暫時管理辦法》規定擔保公司的杠桿不得超過10倍。如果網貸平臺自擔保,企業獨自承擔信用、流動性風險,甚至可能有非法集資的嫌疑;而關聯擔保和合作擔保,難免會出現關聯交易等風險。我國國內擔保公司性質、資質、信用等級都有巨大差異;并且部分擔保公司需要借款人作出抵押貸款、虛假擔保等行為。因此,本文認為,網貸平臺需要去擔?;?,定位為信息中介,以減少平臺和債權人的損失;同時,政府要確定監管主體,健全網貸企業的征信體系,推動網貸企業去擔?;倪M程。筆者接下來建立P2P企業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復制動態方程,得出企業、政府監管部門的演化穩定策略。
四、懲罰機制下的動態演化博弈論下復制路徑
1.模型假設
(1)利益相關者為P2P企業和監管部門,并且是有限理性的。(2)P2P企業進行擔保運營模式的可能性為x,不進行擔保的可能性為1-x,監管部門對P2P企業進行監管的概率為y,不監管的概率為1-y。(3)P2P企業和監管部門不存在尋租行為。(4)有擔保的網貸模式,會大量出現關聯第三方擔保模式的小平臺,從而影響整個網貸融資環境,有很大的政策風險。
2.模型構建
(1)假設網貸企業無擔保收益都是Sa,有擔保企業但政府監管收益為Sd-W,其中W為罰款,Sd>Sa。(2)Sd>Sa-W,因為在政府加強監管的情況下,投資者對網貸平臺不太關注有無擔保因素,但是采取擔保模式的網貸企業會增加擔保成本。(3)V為監管成本,Va為相對于企業采用無擔保模式時政府監管成本,Vd企業采取有擔保模式時政府監管成本,其中Vd>Va。(4)U為政府監管部門收益,其中Ua>Ud。
政府對網貸企業實施監管,并且引入獎懲機制,在2014年“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明確表示,P2P機構應當明確定位為民間借貸的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同時P2P平臺自身不得進行擔保,不得承諾貸款本金收益以及不承擔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監管者有意在網貸企業中推行“去擔保化”措施。下面介紹網貸企業和監管者博弈收付矩陣(表2):
3.復制動態路徑分析
五、結語
“中國網貸企業發展尚不成熟,借款人會利用平臺非法集資,網貸平臺可能自融資金,成為準金融中介(或者充當信用轉換作用)”;由于投資者大都是風險厭惡者,P2P企業為了利益的最大化,吸引投資者,擴大市場占有率,都會選擇擔保運營模式來爭取更多的用戶群。但是,擔保模式背后所隱藏的問題不容忽視的,像擔保權利主體不明、擔保公司是關聯公司、自融等問題是監管的空白,甚至會出現虛假擔保平臺。監管部門高層也明確表示,P2P網貸平臺要做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研究企業和監管部門的演化博弈中,表明一個企業的有擔保模式是否存在擔保公司為關聯公司很大程度取決于監管部門監管程度、以及懲罰力度。毫無疑問,監管部門監管政策的威懾度影響企業的收益,進而影響網貸企業運營模式選擇;監管部門應該完善監管制度,加強監管密度,提高行業門檻,對平臺征信系統進行評估,制定網貸企業風險監控指標等,建立良好P2P網絡融資環境。
參考文獻:
[1]謝識予.有限理性條件下進化博弈理論[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1(5):4.
[2]周靜波.演化博弈論的基本方法及應用[J].理論探討,2011(1):234.
[3]約翰·梅娜德·史密斯,王春陽譯.演化與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
[4]張佳麗.基于演化博弈論的信用失衡問題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3-25.
[5]馬國順.環境保護政策選擇的演化博弈分析[J].前沿論壇,2012(02):3.
[6]彭冰.PZP網貸與非法集資[J].理論探討,2014(6):20-22.
作者簡介:蘇凱榮(1993- ),男,江西鷹潭人,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崔鈺潔(1994- ),女,河北安國人,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專業: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