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
摘 要:目前,市政道路建設必須結合實際發展要求,在現有發展基礎上掌握市政道路設計要點,并在設計的基礎上了解病害類型,根據發展要求確定合理的處理措施。以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類型為研究點,結合實際情況,對結構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探究切實可行的設計方式和防治措施。
關鍵詞:市政道路;結構設計;病害類型;設計形式
中圖分類號:U41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2.151
隨著我國交通體系的不斷發展,市政道路工程關系到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整體化建設,為了取得理想的建設效果,必須結合地域性發展形勢,考慮建設標準的差異性,不斷提升優化效果。在實踐過程中,為了對新型道路應用系統進行合理的設計,必須滿足本區域的應用特點,盡量降低市政道路病害對公路交通的影響,進而起到延長道路使用壽命的目的。
1 市政道路路面結構設計形式分析
基于市政道路路面結構設計的特殊性,必須根據本地應用效果確定合理的防治對策。下面將對市政道路路面結構設計形式進行詳細的分析。
1.1 結構層材料的設計
針對市政道路路面設計的特殊性,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結構管理層。通常,市政道路的結構層材料主要是由瀝青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組成,但是在經濟發展的作用影響下,存在材料應用不當的情況。例如多孔瀝青混凝土材料被廣泛應用到某些新型瀝青材料的設計中,針對路面結構的差異性,必須結合承壓性能比較好的應用方向合理分析結構類型。同時,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通常會添加部分輔助材料,包括德蘭尼特、抗車轍劑等,達到強化路面壓力的目的。
1.2 結構層組合型設計
基于市政道路發展的特殊性,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重視機構層的組合型設計。由于應力計算體系直接關系到結構層整體厚度的設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三維空間有限元分析方法。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重視圖紙設計的重要性,嚴密計算結構層基本厚度。獲得厚度參數后,為了節省資金的投入,經常存在過薄或者過厚的處理情況,為了減少影響因素的干預,必須針對結構層厚度的應用效果確定合理的計算方式。
1.3 結構層層次化分析
結構層本身有多個應用層次,為了對其進行合理分析,可以采用分級處理的形式。針對其特殊性,需要將其分為三個不同的應用等級,具體包括上、中、下三層。上層應用結構是承壓最大的一層,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會導致間隙過大;中層和下層波動范圍比較小,不會出現應用范圍不合理的情況。
2 當前市政道路路面存在的病害
基于市政道路施工的特殊性,為了起到固定的應用效果,要掌握病害類型,并結合實際發展要求,確定合理的處理方式。下面將對當前市政道路路面存在的病害進行分析。
2.1 路基破壞
路基破壞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方面,由于路基長期暴露在外面,承受著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會出現路基穩定性下降的情況;另一方面,由于內部發展形式的限制,路基破壞形式趨于多樣性,包括填方路堤沉降破壞與挖方路塹邊坡破壞等。基于路面結構設計的差異性,如果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則必須根據開裂形式和應用特點確定整體滑動和滑塌趨勢,尤其是在特殊的路基形式發展過程中,涉及到水文、地質及氣象因素的影響,如果沒有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進行,則會出現路基破壞嚴重的情況,直接對路面形式造成了影響。
2.2 路面破壞
路面破壞會直接對行車安全造成影響,其中主要表現為路面坑洼處嚴重、積水嚴重等。當前,多數城市采用的是瀝青和混凝土路面結構,但是由于材料的應用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果沒有對其進行整合性分析,則會直接對路面造成破壞。如果路面積水通過瀝青路面的縫隙流入到結構層內,在車輛的反復碾壓過程中會對防水層造成影響,出現路面沖刷嚴重的情況,長此以往,出現坑洞。還有基于路面壓實度的不合理設計、集料與瀝青之間的搭配不當等問題,導致路面內部承受力逐漸擴大,進而出現開裂的現象。
2.3 排水不暢
排水系統是影響市政道路路面應用的重要因素,在當前具體設計過程中,存在排水系統設計不當的情況,設計的系統無法達到理想的應用效果。基于結構設計的差異性,排水系統應用不當會直接增加路面積水量,長期排水不暢會直接對路面穩定性造成影響。在受到水的浸潤或荷載及自重作用下,填筑路基整體或局部會沿坡面向下移動,最終使路基失去整體穩定性。
3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措施分析
基于市政道路路面存在的多種病害,為了起到良好的應用效果,必須根據實際應用情況確定合理的防治措施。下面將對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措施進行詳細的分析。
3.1 優化排水系統
基于排水系統應用不當的情況,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根據市政工程管理道路設計形式的相關要求,在實踐中優化設計理念,考慮排水設施的應用效果,合理設計排水點。基于市政道路整體設計過程中受到的多種影響因素,為了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要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強化防治措施,結合道路整體設計的方向,確定基本防治措施,并將具體措施落實到實踐中。
3.2 優化路基處理形式
路基對市政道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基本處理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優化路基處理形式,并按照固定的操作形式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首先,在當前實踐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是換填土的處理形式,如果軟土地基的深度小于3 m,則可以將軟土基全部替換掉。基于軟土路基變化形式的多樣性,必須采用強度比較高的材料,根據壓實度要求和壓縮性發展方向,有效處理基礎性管理形式。其次,要重視材料的選擇,水泥和混凝土是路面建設應用到主要材料,在設計過程中,必須保證材料攪拌均勻。水泥攪拌可以分為深度攪拌和噴射攪拌,深度攪拌應用強度比較高,如果形成的水泥柱體強度比較大,就必須致力于提升地基的穩定性。
3.3 路面處理形式分析
在路面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路面的穩定性建設,首先要重視選材階段,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應用形式和強度的變化,尤其是底層瀝青材料的抗拉能力和抗剪切能力的選擇。由于道路在后期發展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設計者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按照當地的地質差異和自然因素影響,考慮多種病害的作用,對現有的管理形式進行適當的調整。其次,要根據本地區交通流量和車載力的變化,要在保證具備足夠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優化分析,減少不良因素的影響。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發展形勢的不斷調整,市政道路路面結構變化比較明顯,為了對影響因素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必須在現有發展基礎上更新防治對策。市政道路路面設計人員必須了解結構設計及病害類型的條件,在實踐中明確發展措施和應用標準,按照固定的應用形式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只有保證市政道路施工形式的有序性,才能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不斷促進城市化建設進程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鄭國良.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溫度翹曲與軸載耦合作用分析[J].城市基礎建設,2013,20(02):90-92.
[2]陳海濤.市政道路設計質量的控制方法和管理[J].城市基礎建設,2012,03(23):80-82.
[3]萬捷.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脫空檢測及防治技術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1.
[4]東華,葉松.瀝青路面結構設計方法比較[J].山西建筑,2011,31(5):163-164.
[5]黃曉明,朱湘.瀝青路面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