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城市淪為“無緣社會”】
來自《人民日報》張慧中文章。與社會再次關聯,制度的保障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人心要先暖和起來。最近有一組圖片在國外網絡上傳播廣泛 :發型師周末走上街頭,免費為流浪漢剪發;清潔工打扮成超級英雄,給兒童醫院的孩子打氣;老人鏟雪發病,救護人員送完老人之后回來幫助掃雪……這些畫面,讓不同國家的身居大城市的人們都感到了溫暖。
“無緣社會”,這個聽起來古怪的詞匯,出自日本NHK電視臺的紀錄片。該節目聚焦城市中的特定群體:沒有要好的朋友,家庭關系疏離,沒有固定工作,與家鄉也很少聯系。他們活著卻無人關注,死了連尸體都沒人認領,甚至姓名也不為人知。很多人因為害怕“無緣死”,在生前就簽約“直送火葬”。
現如今,城市生活條件日益便利,一個人生活讓人們習慣了孤獨,甚至享受著孤獨,但城市的溫度卻低了。
小時候,城市比現在有“溫度”。那個時候,“城市”這個概念更溫暖、更緊密。早上出門,路上碰見的熟人會互問吃了沒有;晚上回家,鄰居奶奶會送來菜團子;放了學,小孩們成群結隊地跑去跳皮筋、踢毽子;周末起個大早,跟媽媽在菜市場與小販討價還價。其實,與社會再次關聯,制度的保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人心要先暖和起來。
一定程度上講,“無緣社會”是城市化帶來的“副作用”。每個城市都在標榜生活便利、發展迅速,但沒有意識到同時也帶來疏離和孤獨。人們的相互隔絕,主要源于城市化帶來的新的人際關系模式。“無緣社會”中新型人際關系的成因很多,很重要的一項是個人主義的發展。無論“有緣”還是“無緣”,我們都該主動伸出雙手,主動創立關聯。
【不再輝煌的黃岡中學與輝煌的黃岡模式】
2015年4月6日《長江商報》消息,湖北黃岡中學曾被譽為高中教育“神話”,但隨著高考改革、新課標改革、奧賽與高考脫鉤、高考試卷分省命題等政策的相繼出臺,黃岡中學的優勢漸失。統計稱,1999年后,黃岡中學再未出過省狀元,2007年以后,再也沒有拿到過國際奧賽獎牌。截至2013年的近十年,黃岡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僅占全省12.1%,與人口比大致持平。有聲音稱,“黃岡神話”破滅了。
紅網的高亞洲撰文,走下神壇的黃岡中學,不應該被冷嘲熱諷,它曾所創造的“輝煌“是在現實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優勝者”,如果這種體制有其合理性的存在,那就是值得致敬的探索者。如今的落寞,除了跟本身的發展邏輯走偏有關外,最根本的原因,依然在于教育資源的占有對一所學校發展的至關重要。一如今日全國聞名的河北衡水中學,從表面上看,走的仍是幾十年前黃岡中學教學之路,但是,如果仔細打量這所航空母艦式中學的高考神話,其實與資源的占有有著莫大關聯,比如優秀的師資和生源,以及優厚的政策條件等等,這些資源優勢占有形成了應試教育體制下的“良性循環”。換句話說,黃岡中學雖然不再輝煌,但仍有輝煌的黃岡模式。
照此來看,類似黃岡中學的神話,這種并非建立在教育模式創新上的神話,既可以因資源的占有而容易創造神話,也可能因資源的流失而輕易被拉下神壇。由此給我們一個更大的提醒是在教育發展中,資源的均衡分配在教育公平的實現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唯愿黃岡中學的不再輝煌,能昭示著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既關于教育模式的革新,也關于資源分配的調整。
【教育孩子要依法育人】
來自新浪微博消息。4月3日,有網友在微博上公布出一組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一名男童渾身是傷,特別是后背,傷口密密麻麻,看上去像是被鞭子抽過。4月5日中午,另一網友再次發布消息稱,男童的養母涉嫌故意傷害被刑拘,男童暫被親生父母帶回老家撫養。
對于這一消息,中國網蔣新宇發表評論文章《教育孩子要依法育人》。孩子的家暴問題一直是家庭教育缺失較嚴重的部分,作者反問道:虐打孩子當然不對,但發泄式群毆養母,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解決家暴式教育問題的根本不在感性斥責,而在理性建立合理保障體系、法律制度。中國《收養法》總則第二條明確規定:收養應當有利于被收養未成年人的撫養、成長,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則,并不得違背社會公德。
家暴教育固然不對,但收養程序實應盡快完善,建立合理嚴謹的收養程序,在收養前接受嚴謹的收養培訓,不但要依法治國,更要依法育人。只有收養制度日趨完善,此類事件才不至于重覆上演,多些制度保障才是硬道理,教育從娃娃抓起,開始的方式不對將更容易造成人生的方向跑偏。否則,不知還有多少孩子金色的童年涂滿灰色,祖國的花朵未曾綻放就要枯萎了。
【用閱讀打好生命底色】
2015年 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這個特殊的日子,既是為了紀念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也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兒童閱讀的關注。
科學家的解釋:閱讀可以促進兒童大腦的發育,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塑造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很多文人學者詩意的表達:閱讀無法改變一個人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無法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
來自人民日報鴻亮文章,兒童閱讀正面臨著時代的挑戰。尼爾森公司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11歲至13歲兒童的業余愛好中,閱讀排在第六位,居電視、游戲、網絡視頻、體育和手機之后。兒童的注意力被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分散,兒童閱讀受到外部競爭的影響。此外,自身的“生態”也顯得紛繁復雜,一方面,國內兒童圖書的種類和數量異常豐富,遠超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另一方面,粗制濫造、的童書很多,良莠不齊的現象比較突出。
兒童就像一張白紙,兒童時期汲取的精神營養,塑造的價值觀念,決定著一生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所期待的兒童閱讀,應是通過一本本優秀圖書來實現的一種美的閱讀。優秀的圖書,承載著人類文明中恒定向上的價值觀,傳承著歷經時光淘洗仍熠熠生輝的知識和經驗,能滋養孩子的心靈,這種滋養可能勝過千萬次說教,能讓孩子們視通四海,思接千古,帶來新鮮的生命體驗。美的閱讀,可以讓孩子們建立起豐富的精神世界,塑造豐滿的人格。
誠然,數字化時代,“書”的涵義已然多元。但不管是傳統紙書,還是電子書,好書仍是兒童閱讀的根本。在任何時代,都不應滿足于淺層的信息獲取,而應在深刻的閱讀中打牢人生地基,讓閱讀之美涂抹生命底色。“多讀書、讀好書”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