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珊珊 趙宇航
作為超低排放暫時的領跑公司,外三電廠如期遭遇到一群實力不俗的競逐者。
隨著各項政策的出臺,毫無疑問,中國煤電行業進入“超低排放”時代。
去年7月,史上最嚴的環保政策《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物標準》出臺,該標準規定今年7月1日起,新建火力發電鍋爐執行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別為每立方米30毫克、100毫克、100毫克;以天然氣等氣體為燃料的鍋爐或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分別為每立方米5毫克、35毫克、50毫克(天然氣鍋爐為100毫克);對重點地區的火力發電鍋爐排放標準排放限值分別為每立方米20毫克、50毫克、100毫克。
隨后,山東、江蘇等地出臺地方減排標準,給發電企業套上了一道環保“緊箍咒”。在過去的一年間,“五大四小”國內主要發電集團都紛紛在進行大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特別是在長三角、山東等經濟發達區域,由于各省對于“超低排放的電量以及電價的獎勵,各地涌現了多臺實現“超低排放”機組。
正是在這一輪火熱的火電機組改造中,給一直深耕于脫硫脫硝環保企業帶來了新的機會。其中,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廠(簡稱“外三”)的超低排放技術成為了各主要發電集團的主要選擇之一。
外三的思路
“外三無疑就是行業標桿,如果所有火電廠都做到外三一樣清潔,那么燃煤污染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在一次與煤炭工業協會專家們的訪談中,中國煤炭老科協常務副會長詹隆肯定了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廠的超低排放技術。
提及火電超低排放革命中的先驅者,所有煤電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廠。作為國內首批國產百萬千瓦火力發電公司之一,自2005年起,外三就已經提前研究和實施創新課題,對當代世界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和優化。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外高橋第三發電廠 2015年1-5月煤耗為273g/kWh;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濃度14.95mg/Nm3,平均脫硫效率達98%以上;煙氣排放濃度實測數已低于1mg/Nm3氮氧化物排放量僅為15.9mg/Nm3。各項排放數據不但遠優于新版國家標準,甚至優于燃氣輪機的排放標準。
提及外三超低排放的技術,總經理馮偉忠說道,“外三的核心優勢是,超低排放技術是從大環境角度出發,講究低投入低成本低排放,追求既節能又環保。”
正是外三的這樣的減排思路受到了發電集團的認可,一發電集團火電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集團內開展的超低排放改造主要還是和外三合作,他們的改造理念、指標以及施工進度都比較領先。”
正是外三的成功改造,給外三的技術推廣奠定了基礎。在外三的超低排放技術推廣上,主要依托申能集團全資子公司申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這一平臺。
在馮偉忠看來,這一輪超低減排中,外三技術的優勢有三點:第一,外三最早想出,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想,排放越低越好。第二,外三的超低排放過濾次數少,成本更低。第三,外三的技術講究低投入低成本低排放,又節能又環保。
“對于火電廠來說,大機組實現超低排放并不是難事,困難在于怎么在投入和產出間找到平衡點。特別是在煤價下跌、以及地方給予超低排放機組電價和發電量一些優惠,火電廠才有動力進行改造。”上述發電集團人士對記者稱。
對于這一點馮偉忠也表示認同,目前超低排放的問題不在技術,而在于硬性成本上。“洗第一遍衣服的時候,可以洗掉大多數泡沫,而隨著第二遍第三遍,洗衣服的邊際效益是在遞減的,同理,超低排放煙塵數值在200毫克降到50毫克的邊際效益是大的,但由20毫克降到5毫克,邊際效益有可能是負值。因為在20毫克降到5毫克的過程中,常規技術是行不通的。但如果另外增加脫硫塔,不但使新增投資額激增,另外,建設項目產生的能耗也要增加。總的算下來,甚至會超過平均下來,整個發電總能耗不降反增。”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外三而言,說服客戶的最大挑戰是必須提供給客戶一套性價比最高的方案。
據《能源》雜志記者了解,截止目前,華潤電力集團、大唐集團以及大唐集團都和外三簽署了合作協議,在集團內部推廣外三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外三在以上三家大型發電集團中獲得了認可,但是對于這樣一塊誘人的市場蛋糕,競爭者也在不斷增加。
競爭者
在國內,除了外三的技術在積極推廣外,也出現了新的一些公司身影。
據《能源》雜志記者統計,除外高橋第三發電廠外,國內超低排放技術突破迅速,目前已有多家公司達到百萬燃煤機組煙塵超低排放。浙能旗下天地環保公司率先完成對浙能嘉華發電廠百萬燃煤機組煙氣清潔排放示范改造項目,嘉華7、8號機組分別于2014年5、6月投產。近乎同期,2014年12月底,由中電投遠達環保工程公司總承包建設的華能南京金陵電廠兩臺103萬千瓦機組超潔凈排放項目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繼2014年末國電泰州發電公司2號機組率先成功實現“超低排放”后,由清新環境擔任EPC方的神華神皖能源安慶電廠二期擴建項目3號機組,于2015年6月中旬通過168小時試運行。
事實上,作為最主要的改造主體——五大發電集團,旗下均有獨立的環保公司,比如國電龍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環境技術有限公司、中電投遠達環保有限公司、中國華電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已經完成了從設備生產、設計、施工建設到運營管理的全產業鏈布局。
因而,對于外三而言,技術推廣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外三電廠的技術在神華、華潤下屬電廠推廣的比較順利,他們不是傳統的火電企業大佬,所以采用外來新的技術沒有心理負擔。加上他們可能本身自身技術水平的原因,更容易接受外來技術。五大電力公司對外三電廠的技術,可能還存在一定的不屑。因為他們畢竟是火電行業的老大。不過,這種情況也在改變,大唐也和我們進行了合作。”馮偉忠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
除了發電集團下屬的二級環保公司,像清新環境這樣的民營環保企業也加入了火電在改造的浪潮。
“在此輪超低排放的改造中,也出現了一批像清新環境這樣技術出色企業,但是有一些企業沒有技術能力,有炒作成分。”馮偉忠坦言。
“火電節能減排改造要系統分析和研究,跳出運用單個設備和技術的模式,設計出跨設備、跨系統、突破傳統供應的思路,對不同機組進行個性化設計,不能簡單復制。所以我們在挑選合作伙伴時,主要考察的是設計思路和理念。”在上述發電集團人士看來,即使進行了改造,能否達到標準還有待檢驗。“外三的成功是對原煤的采購要求較高,特別是對煤種的要求過高,并且供應穩定而一般電廠煤種都相對復雜,所以想達到標準也比較困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