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波
狂飆突進的“黃金十年”沒有能夠幫助中國建立起一個標準化的煤炭市場。這個遺留問題在今天亟待解決。
在煤炭行業,有一個煤炭產品質量數據化驗共識:“同一個煤礦生產的煤炭產品質量數據不完全相同,同一批次的煤炭產品在同一時間、化驗單位多份樣本化驗結果不完全相同,同一批次煤炭產品產地化驗結果和港口化驗結果不完全相同”。
煤炭作為大宗散貨商品,未能像鋼材、水泥等商品進行產品標準化。與其產品自身指標屬性、煤炭成煤特征、煤炭種類體系、物流包裝運輸、標準體系層次多、消費行業不同和行業發展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
非標準化難題
煤炭作為我國能源供應主體地位能源,消費端涉及到電力、化工、鋼鐵和水泥等多個行業,行業對煤炭關鍵指標的要求不盡相同。在成煤過程(植物-泥炭-褐煤-煙煤-無煙煤)、轉變階段(泥炭化-煤化)、轉變條件(水、細菌、生化、溫度、壓力)等階段綜合作用下形成不同類別煤炭產品。加之,煤炭容易受溫濕度、空氣等環境因素影響,各類指標在一定的環境下具有可變性,煤炭指標可變性和下游需求行業的不同,限制了煤炭標準化問題。
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為了保證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煤炭供應增速與之比肩。加之世界乃至中國環境容量相對寬松、國家和地方對行政策觀管理相對寬松、需求行業對煤炭質量要求相對寬松,“上項目和增產能”的行業擴張發展戰略成為行業發展業態。數據顯示:全國煤礦生產能力公示煤礦數量不及7000座,核定產能為31000多萬噸,而近5年,全國煤炭年產量近37億噸。
傳統煤炭行業大力投資開采和貿易的粗放方式、煤炭從上游生產、中轉到消費供應鏈各環節加工洗選環節相對較少、入選率相對較低以及消費行業排放要求相對寬松是煤炭產品標準化的又一問題。
我國為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格局,煤炭產能主要集中于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合計產能近20億噸。國家對能源的需求和地方財政稅收對煤炭依賴性極高,但是煤炭北富南貧分布不平衡賦存結構,使得必須通過物流通道的輸配達到全國各地的供需平衡和消費平衡,最終形成北煤南運的物流格局。
煤炭主要通過公路、鐵路和海運等物流方式進行流通。其中公路運輸極不利于煤炭標準化。而通過鐵路運輸至港口的煤炭產品,相對于產地化驗結果也都有近100-200的掉卡現象。
中國煤炭質量標準體系包括了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等。國家標準、行業和企業標準更是層出不窮,各大型企業都有各自的產品品牌。
此外,中國從由煤炭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之后,進口煤炭需適用煤炭國際貿易標準體系。中國進口煤炭來自印尼、澳大利亞、蒙古國、朝鮮和俄羅斯,進口煤種涉及動力煤、褐煤和焦煤,即在中國流通的國際進口煤遵守國際和以上國家煤炭標準體系。
不難看出,中國煤炭“標準化”缺失的問題不僅存在,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嚴重。“黃金十年”讓煤炭行業從量上有了質的飛越,卻也給產業標準化造成了障礙。隨著“黃金十年”的結束、以及煤炭市場不斷觸底,把“標準化”問題再度擺上臺前,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標準化”背后的推手
隨著國家乃至世界“能耗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的能源格局重構、煤炭電商化和煤炭大數據發展進程的提速、煤炭行業淘汰落后過剩產能、生產企業入選率提高標準化加工、消費企業碳排放標準化要求、煤炭資源分質分級管理和供應鏈各環節價格指數體系建設。煤炭標準化體系建設面對的諸多問題迎刃而解,煤炭標準化體系正在加速構建形成。
一、能源政策環境要求“煤炭標準化”
隨著煤炭“黃金十年”產能的加速釋放和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增速放緩的逆向發展,加之全國年平均近3億噸煤炭進口量,產能嚴重過剩。在此背景下,由國家發改委和環保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并正式施行,同時,新《環境保護法》也同步出臺。其次,全球環境日益惡化對能源的新要求,中國乃至世界正在重塑能源體系格局。生物質、光伏、核電和風電等新型能源的快速發展,中國連續第五年刷新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最大增量,2014年增長率為15.1%。全球風電增幅10.2%,太陽能38.2%,生物燃料7.4%。此外,為加快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和進一步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政策不斷加碼,再次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和《關于促進煤炭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的意見》。
“能源政策加碼”和“能源格局的重構”雙重作用下的能源革命,對煤炭生產消費提出精細化和清潔化生產消費要求,政策和能源環境力促煤炭標準化。
二、去過剩落后產能促進“煤炭標準化”
任何行業經歷高速發展之后都將進入平穩發展期,市場充分競爭使得行業去過剩和落后產能成為必然,煤炭行業去產能就如“物種進化”,遵循的是優勝劣汰和去粗留精的進化原則。在當前“煤炭行業”和“能源行業”內外部雙重競爭格局下,適合環保和低價高效要求的產能方能生存。煤炭行業正處于行業自身的絕對產能過剩和新能源替代、鋼鐵等相關耗煤行業去產能的相對產能過剩的多重壓力,行業進入加速去產能階段,數據顯示,2012-2015年,全國累計淘汰落后產能4860處,累計淘汰產能28292萬噸。
在本輪煤企兼并重組、市場化充分競爭和行業政策有效落實等多重作用的助推下,去過剩落后產能將有力促進煤炭標準化。
三、煤炭觸電形成標準化電子合同
近幾年,煤炭交易市場(中心)的興起對煤炭標準化起到積極作用。至今,煤炭產地、中轉地和消費地成立并成功運營多家煤炭交易中心。以產地煤炭交易為主的內蒙古煤炭交易市場、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和陜西煤炭交易中心皆推行“電子合同”方式的競價和掛牌等交易模式(下圖為神東集團電子標的要求);其次,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按照煤炭的用途及商品煤類別,研究發布《冶金用煤質量升貼水標準》、《動力煤質量升貼水標準》和《化工用原料煤質量升貼水標準》。此外,動力煤于2014年9月上市期貨,以收到基低位發熱量為5500千卡/千克、干燥基全硫≤1%,全水≤20%的動力煤為基準交割品。endprint
全國煤炭交易中心關于“煤炭電子合同”電子交易模式和動力煤期貨“基準品和替代品”交割,利于引導和規范煤炭標準化。
四、煤炭供應鏈生產消費“標準化”
在環境治理嚴要求和下游需求定向化的環境下,煤炭行業步入“按需經濟”發展模式。下游電力企業關于煤炭購銷定價實行“以卡計價”模式。其次,在《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行動計劃》中提到“加快燃煤電站節能減排改造步伐,全國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克標準煤/千瓦時”。 在下游對煤炭消費標準化的同時,產地煤炭生產企業對煤炭也進行“標準化”加工。2012年,鄂爾多斯市煤炭入洗為4.11億噸,占原煤生產能力的51.8%;2013年,洗選原煤5.18億噸,原煤洗選率約90%。2014年,全市洗選原煤4.71億噸,洗選率為84%。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中提到“到2017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70%以上;燃煤工業鍋爐平均運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5個百分點。到2020年,原煤入選率達到80%以上;現燃煤工業鍋爐平均運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8個百分點。重點建成海西等11個大型煤炭儲配基地和30個年流通規模2000萬噸級煤炭物流園區”。
煤炭從產地生產、物流園區加工和下游消費企業等各環節對煤炭“標準化”,行業主體積極參與實行煤炭標準化。
五、價格指數成為行業參照“標準”
煤炭行業繼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于2010年發布之后,國家層面和煤炭主產地(內蒙古、山西和陜西)價格指數陸續發布并得到行業和社會的認可和應用。
煤炭價格指數從生產、中轉和消費各環節形成了完整的煤炭價格指數體系,全國價格指數、中轉港價格指數和產地價格指數體系分別根據不同區域品種設置相關規格品,在以上指數體系中分別涵蓋5500kcal/kg動力煤規格品,5000kcal/kg和5500kcal/kg動力煤規格品為煤炭行業主流產品,其價格和銷量走勢極具“風向標”效應。上半年,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和鄂爾多斯動力煤價格指數5500kcal/kg規格品價格一路下行以及低熱值規格品低價滯銷局面,正確引導產地煤炭生產企業的開停工和標準化生產銷售決策。
煤炭價格指數中規格品即基準品,供需企業根據價格指數中規格品價格走勢和成交量等數據,充分發現煤炭市場需求,進而引導生產企業標準化生產加工。
綜上幾點因素,煤炭行業基于產能嚴重過剩和新能源加速增長的背景下。煤炭行業淘汰過剩產能選擇余地充足,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非標準化主流市場需求產品階段性退出市場。未來煤炭市場是需求標準化和定制化的按需經濟發展模式,煤炭行業標準化體系將加速構建形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