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擁軍
摘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高中 歷史 教學 信息技術 整合
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利于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使課堂的內容通俗化,積極運用這些手段,不僅可以加大教學密度,優化教學過程,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整合高中歷史學習資源的意義
(一)有效學習的重要保障
傳統教學資源單一,只有教材作為唯一資源,不能更好地為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個體某些條件限制下產生的反應,個體習得的行為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學習更側重于學習的外部行為研究,對學習者的獲取認知途徑、方式提出要求。
(二)適應新時期學生學習的需求
當今信息時代,各種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白板、多媒體投影、電腦、網絡等走進教室,各種資源的交流與互動成為現實,多途徑學習已經成為趨勢。
此外,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也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設計合適的任務或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支持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在學習環境中能充分展示問題的復雜性,提供足夠的材料、細致數據分析與操縱的工具等。
二、多媒體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特點
(一)新穎性
多媒體教學的新穎性,表現在它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它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一種教學形式。給學生的感覺是耳目一新,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教師可以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
(二)趣味性
多媒體教學的趣味性表現在,它可以在比較枯燥的文字中添加一些動感效果和豐富畫面。
(三)直觀性
多媒體的直觀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歷史地圖的教學中,如對紅軍長征路線用其他應用軟件制出動畫箭頭,隨著教師的點擊而移動。這樣可使用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紅軍的路線,也更便于學生記憶。
(四)雙邊交互性
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軟件來達到交互性,也就是說想學什么內容,就可以學什么內容,學習的進程等一切都由自己來控制。這樣即可以便于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到心中有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這是傳統教學方法所望塵莫及的。
三、多媒體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完全可以滿足現行歷史教學的提問、應答、個別交流、個別輔導等多種要求。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導教學時,盡量不要以傳統教學方式動用現代教學媒體,去控制學生,去束縛學生。而是研究它的特點,使之更有利于學生的認知規律,構建最優化的課堂結構,即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特點,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又考慮讓學生不斷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
(二)實現教學中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地位的轉變
多媒體介入課堂教學,向學生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使學生自主學習,自由交流,自覺探究成為可能,它更適合于不同學生的個體需要,更方便不同學生的個體選擇。我們在運用多媒體中,不僅是為了滿足教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并刻意追求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學習進度,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對學生進行某些指導,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有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在知識背景、學習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別,以前課堂學習的個別化幾乎無法實現,試想,一個班有60多名學生,教師只能針對多數學生能理解的水平講課,教師的時間平均分配給每個學生不過1分鐘,學習好的學生“吃不飽”、學習差的學生跟不上,問題也不能及時得到反饋,影響了教學效果。應用多媒體教學網絡的監控功能,隨時監看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課程進展,用教學網絡的輔導功能給予學生必要的提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選擇各內容的學習順序階段進度,實現個別化教學。
(四)促進學生課堂內相互學習的整合與交流
學生之間的學習與借鑒是重要的學習途徑。小組互助學習模式,每個班以5-7人為一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集體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運行時教師提出探究式問題,針對教學內容學生相互討論思考,不同小組推出發言人,進行班內交流。同時還為充分利用小組進行作業檢查、學習筆記檢查、試題交流閱改、問題發現與研究、經驗的交流等等,并作出詳細的記錄和整理,給教師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憑據,從而開展更好的教學,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擴大了教學范圍
運用網絡博客整合學習資源,加強師生、學生間課外交流互動,延伸學習的方式和形式。在教學活動之外,大力拓展學生學習和交流的空間。我們建立了師生間、學生間學習交流平臺,與教材同步,教師發布學習資源,學生進行學習與探究交流,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途徑,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對網絡運用的正確引導利用尤為關鍵,這就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了解與信任,拓展學生歷史學習的途徑。
(五)可以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的教學手段只能靠教師個人的一言一行,很難達到好的效果。多媒體教學的介入,在這方面發揮了它的優越性,它可以通過一些電影、電視劇的鏡頭剪接,然后用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比較真實的歷史畫面中去體味,去感染,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如在講到抗日戰爭時,將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以及中國人民堅決反抗的一些真實的歷史鏡頭剪接在一起,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目和中國人民視死如歸的堅決反抗的精神,從而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的痛恨和對祖國的熱愛。
(六)整合教師備課資源
通過教師集體備課、分工協作,整合教師智慧,發揮優勢資源重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建立不同年級歷史備課組,針對教師特點與學習內容分配課程內容,負責學案設計、課件制作、課堂問題設計、鞏固練習等,然后集體討論通過,再進行課堂演練實踐,做到有針對性,體現教師互補,避免教師間資源不合理運用,甚至不合理競爭。
綜上,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兩者有機結合,注意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轉化,靈活運用這些原則,才能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才能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