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彬(1.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社科部 浙江杭州 311231;2.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 上海 200433)
邏輯架構、運作模式與優化機制
——對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的系統分析
胡洪彬1,2
(1.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1231;2.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上海200433)
〔摘要〕資源是公共圖書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根基。在系統論的宏觀視域中,公共圖書館的資源體系構成復雜且內涵豐富,是一個囊括基礎性資源、運行性資源和保障性資源等因素的綜合性系統。公共圖書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消耗自身資源的歷史過程,要提升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的供給效率,就必須立足于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分別強化相關制度的建構,不斷促進公共圖書館的資源體系實現優化。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系統優化
作為自然科學領域的重要概念,資源原本是指自然狀態下具有價值的各類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后隨著科學研究的交叉化和多元化,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生態學分析方法的引入,有關資源的分析也開始走向社會科學領域,如經濟學領域的勞動力資源、工業資源,管理學領域中的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而在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視域中,則形成了權力資源、執政資源、關系資源等相關概念,成為分析現代組織機構運行的一個重要視角。[1]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其運行和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各類資源的支撐。在某種程度上,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是否完善,其具體運作過程能否實現科學化,直接構成了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效率和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運用現代系統科學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公共圖書館完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所需的各類資源的邏輯構成,探討了公共圖書館服務進程中資源體系的具體運作模式,在此基礎上指出了公共圖書館實現自身資源體系優化的系統路徑。
從系統論的視野看,公共圖書館的資源體系是公共圖書館內部各要素構成的有機系統,是一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諸多資源的有機整體。根據這些資源在公共圖書館服務供給中的地位和作用,大致可將其劃分為基礎性、運行性和保障性資源三大層面,其通過協同配合推動著公共圖書館實現正常運轉與發展。
2.1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的第一層次:基礎性資源
基礎性資源是公共圖書館進行社會服務所需的基本資源,主要可分為歷史資源、理論資源和社會根基資源等。其中歷史資源是公共圖書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傳承而來的觀念、物品及其影響力的總和,是公共圖書館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逐漸凝聚而來的寶貴財富。在中國歷史上,公共圖書館的雛形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300年商代所建的文獻資料典藏機構,此后歷代加以沿襲,至20世紀初,真正具有現代性質的公共圖書館開始誕生,1902年浙江紹興的古越藏書樓開始對外開放,1903年湖北武昌建立了文華公書林,1904年湖南省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相繼建立,隨后我國江蘇、山東、陜西、浙江、河北等省都建立了公共圖書館,至1914年全國共有省級公共圖書館18所。[2]這些公共圖書館為廣泛開啟民智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規模的公共圖書館系統得以建立,公共圖書館也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根據文化部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我國共有縣級以上獨立建制的公共圖書館3076個,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達4.34億,文獻外借冊數達到33191萬冊次。[3]公共圖書館在歷史進程中不僅通過推進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而且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中也積累了豐富歷史資源,為其實現科學發展,提升服務實效提供了堅實根基。
理論資源是公共圖書館進行文化服務的理念支撐和重要根基。基于系統論的視野,這些理論資源可劃分為三個領域:(1)組織管理理論。其可資利用的資源既包括了泰羅(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學管理理論和韋伯(Max Weber)的科層制理論等古典組織管理理論,也包括了西蒙(Herbert A. Simon)的決策理論、卡斯特(Fremont E. Kast)等為代表的權變理論等現代組織理論,這些理論作為資源主要解決的是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組織機構的存在和運行問題。(2)核心價值理論。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指導性原則,對此美國圖書館協會曾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研究,我國《圖書館服務宣言》也曾做出相關論述,這方面的理論資源主要解決的是公共圖書館存在的價值取向問題。(3)公共服務理論。作為公共服務機構,公共圖書館必然牽涉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的相關理論,典型的如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等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等,其主要為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過程提供理論支撐。這些資源共同構成了公共圖書館理論資源的整體。
社會基礎資源是公共圖書館可以調動的社會積極因素和條件的總和。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其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資源必然是與其緊密關聯的社會群體和組織構成的。從社會群體資源視角看,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機構,其服務對象以社會大眾為主,并且超出社會階層的局限。作為國家內部的公民成員,憲法和法律賦予了其參與社會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因此任何社會成員,只要其作為普通讀者參與到公共圖書館的活動和發展中,其就構成公共圖書館潛在或現實的重要社會資源。從社會組織資源的視角看,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機構,其同樣也必然與其他各類社會機構和組織實體發生關聯,如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等,這些機構或作為管理者、協作者等角色與公共圖書館產生社會交往,并構成其發展的社會支撐,為公共圖書館贏得社會聲譽和提升影響力帶來推進作用。
2.2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的第二層次:運行性資源
運行性資源是為公共圖書館的正常運轉提供能量和動力的各類要素,在系統論的視域中,這類資源可劃分為政治資源、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三類,這些資源直接構成了公共圖書館實際運作的有效載體,也是其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最直接的依靠力量。其中政治資源主要可概括為權力與權利資源兩個層面,是公共圖書館確定自身權限的可支配因素。權力簡言之即產生某種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潛力,而權利則是社會主體在相應的社會關系中得到的價值回報。[4]公共圖書館與其他組織類似,天然享有著對自身進行管理和運營的權力,這些資源包括決策規劃、命令發布、機構設置和人事任免等諸方面。而公共圖書館的權利資源體系則牽扯到廣泛的社會系統之內,一方面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公共圖書館具有獲取相關信息的權利。我國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此已有專門確認。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面向社會則具有按照自身屬性進行文化服務和參與社會建設的權利,利用這些權利,公共圖書館可以為推進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物質資源是公共圖書館在經濟、物資等方面的來源。公共圖書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其必然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加以保障。公共圖書館的物質資源主要源于政府但又不囿于政府。作為各級政府部門設立的機構,公共圖書館的經濟資源主要還是以政府的財政支持為主。政府財政投入本身是政府集中部分國民收入用于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其根本是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公共圖書館作為政府公共服務之延伸顯然應納入政府財政預算范圍之內。[5]但同時作為社會文化服務機構,公共圖書館又有著一定的獨立性和公益性,這種特性為其接受社會各界的支持和援助提供了可能性。各類企業機構、非營利公益機構乃至社會個人均可成為公共圖書館的經濟和物質資源的重要來源,這些資源的獲得為公共圖書館更好地進行社會服務提供了重要的補充。
文化資源則是構成公共圖書館軟實力的重要因素。公共圖書館作為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文化服務機構,其文化資源應包括多層次的內涵。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公共圖書館文化資源發展的根本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既構成了各級政府機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公共圖書館存在和運行的重要文化資源。其次,公共圖書館自身的文化傳承和積累是其文化資源的重要主體。不同的公共圖書館有不同發展環境和文化載體,這些具有獨特性的文化資源直接承擔著公共圖書館實踐運作的任務,是其實現發展的重要根基。最后,國外先進文化是公共圖書館文化資源的有益補充。盡管中外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存在一定的現實差異,但西方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中的一些先進經驗和做法仍然值得我們借鑒,積極加以引進并結合國情和公共圖書館自身實踐加以轉化,可以構成其文化資源的有益補充。
2.3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的第三層次:保障性資源
保障性資源是為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進行保障的各類要素,其主要包括公共圖書館的組織資源、制度資源和人才資源等方面。其中組織資源是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的依托載體,是其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組織保障。這種組織資源既包括了從國家級、省市級、縣級、鄉鎮級乃至村級和社區公共圖書館的縱向組織互動和管理體系,也包括同級公共圖書館之間的組織關聯以及公共圖書館內部的組織設置模式。通過多重組織資源間的聯動,公共圖書館自身發展得以有效保障。制度資源是公共圖書館獲得現行體制支撐的要素,與組織資源一致,其也涵蓋了多個層面,從國家制度體系宏觀方面看,主要是包括了我國社會發展和公共文化領域內的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其構成了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整體制度環境。從公共圖書館自身微觀視角看,則體現為公共圖書館發展和內部管理的具體制度體系,如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條例、服務條例等,這些制度資源不僅構成了公共圖書館自身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科學化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而且也能夠為其實現其他層次的資源整合提供輔助。人才資源是公共圖書館實現自身發展的智力保障。面對當前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等社會環境,公共圖書館能否堅持自身定位,不斷以高質量的服務為弘揚社會核心價值和提升文化層次做出貢獻,關鍵還是需要有充足的高質量人才資源。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已有5萬余人,其中很多均是圖書情報學領域的專業人員,而且隨著一大批具有較高學歷和專業技術知識的年輕才俊的加入,憑借其年富力強的優勢給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注入更大的生機和活力,必將能夠在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和提升服務品質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從系統論的視域看,公共圖書館三個層次的資源體系并非孤立運行,而是相互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并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的有效開展,從根本上依賴于其內部資源供給的持續化和科學化。因此,要分析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過程,就必須對其資源系統的運作模式做出分析。在人類思想史上,有關系統的思考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哲學研究領域,指的是由部分構成整體的意思。德謨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等哲學家都曾對其做出過論述,德謨克利特的名著《宇宙大系統》可被視為西方哲學史上最早利用系統方法進行分析的著作。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有關系統分析的哲學思考也由來已久,如老子的《道德經》中就蘊含著樸素的系統論觀點。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量子論和相對論等一系列自然科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現代科學的系統分析(Systems Analysis)方法才真正得以建立。1937年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正式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奠定了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礎。1968年,貝塔朗菲進一步發表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該書被公認為系統論學科的重要代表作。
系統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巨大成功后,其影響也逐漸擴大,并逐步被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所吸收和借鑒。20世紀中葉,政治科學領域的系統分析開始誕生。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阿爾蒙德 (Almond Gabrial) 和伊斯頓(David Easton)是其突出代表。作為行為主義政治學的主要代表,阿爾蒙德對傳統的政治學術語進行了創新,提出了政治系統、政治功能、組織角色等新的政治學分析概念,他認為人類的政治行為是一個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結構組成的演化系統,其要素包括如選民、利益集團、立法機關、官僚機構等多方面。政治系統依靠合法的強制力量支持,并與國內和國際環境持續發生相互作用,本身具有適應性、開放性等多重特性。在阿爾蒙德看來,政治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就是政治系統本身能夠不斷獲得新的能力。政治系統的能力結構發生改變,政治系統也將發生變遷 。[6]通過《公民文化》、《發展中地區的政治》等一系列著作,阿爾蒙德的結構——功能主義分析理論為現代系統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而伊斯頓則直接提出了政治系統分析的理論,其于20世紀50-60年代發表的《政治系統:政治學現狀研究》、《政治分析的結構》和《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被公認為是政治系統分析的三部重要著作。伊斯頓反對以往的社會政治分析單純注重制度和權力的片面化傾向,認為其忽略了政治是人類互動行為的結果,忽略了人的動機、人格和心理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等行為資料。他主張重新建構社會政治研究的價值結構,并把政治系統定義成為社會規定有價值物的權威性分配,并且予以實施的行為或互動行為。政治系統由政治團體、體制和權威機構等部分構成,其受到自然的、生物的、社會的以及心理的等外部和內部環境的包圍,同時對環境的壓力有適應能力和反饋信息的功能。系統和環境形成互動的聯系,系統的持續通過不斷的輸入、輸出、反饋、再輸入等過程加以實現。在其看來,政治系統一旦出現運行失效,或者不能使決策輸出為社會所認可,政治系統就將面臨不穩定性的危機。[7]
阿爾蒙德和伊斯頓等政治學家對系統科學應用的拓展,推進了系統分析方法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其輸入——輸出系統分析模式,不僅適用于對國際社會和國家內部各層次政治機構的現實分析,對社會機構和社會組織的行為主義分析同樣具有適用價值。在系統分析視域中,公共圖書館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則其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體系就必須實現正常運轉,即在公共圖書館系統運行資源的輸入、消耗和輸出等層面做到循環更新和持續化。唯此公共圖書館才能確保自身活動的正常展開。由此可見,將系統分析理論引入到對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研究,并將其置于社會——政治的大環境背景下進行分析,對進一步了解公共圖書館這類文化機構的管理和運作是有積極價值的,對完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也有其推進意義。鑒于上文所言,公共圖書館作為各級政府設立的文化服務機構,其資源供給主要來自于政府的公共財政支持,同時也受到社會機構和社會個體的補充投入,而其服務對象則主要是作為讀者的社會公眾,這也是其資源消耗的重要目標。由此,基于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的構成模式,我們可以將其運作過程總結如下,見圖1。具體而言,公共圖書館資源系統的運作過程大致可劃分為三種模式:

圖1 系統視域中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的運作模式
第一種模式:政府主導供給模式。其中政府相關機構作為公共圖書館資源的供給者出現。在該系統運作模式中,包括政府對公共圖書館資源系統的資源供給,公共圖書館資源系統通過能量消耗向讀者進行文化服務輸出以及讀者的相關信息反饋等部分組成。公共圖書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資源供給作為根本前提,缺乏資源供給,公共圖書館的任何社會行為都是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而作為各級政府設立的文化機構,各級政府的公共投入是公共圖書館的資源來源的主導方面。政府機構通過各種途徑向公共圖書館注入資源,為確保其良性運轉提供堅實支撐和創造良好的外在環境。在此基礎上公共圖書館基于自身特性,通過將各類資源進行整合、規劃和持續消耗等過程進行公共文化服務輸出,以達到滿足讀者多元文化需求的目標。與此同時,讀者也可以通過信息反饋的途徑將自身訴求直接反饋到公共圖書館資源庫,或者通過向作為公共管理主體的政府機構進行間接反饋,改善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資源供給模式,以確保公共圖書館資源的合理消耗和公共文化服務效率的切實提升。
第二種模式:社會補充供給模式。公共圖書館以政府為主導資源來源,但同時也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這部分資源構成了其資源庫的有益補充。公共圖書館獲取社會捐贈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公共圖書館在創建初期都受到過社會各界的捐資和捐物,如標志著我國公共圖書館誕生的古越藏書樓便由紹興士紳徐樹蘭捐資創建,而近年來我國許多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捐贈依然是其拓展自身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捐贈為促進公共圖書館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在這一模式中,社會機構和社會個體通過資源輸入,公共圖書館則將社會各界的奉獻和愛心,通過公共文化服務輸出的方式進一步向社會各界進行傳遞。其間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信息反饋的形式向社會各界捐贈主體進行信息反饋,以確保捐贈主體合法權益與合理要求的實現,讀者也可以向公共圖書館資源庫進行信息反饋以求改善服務模式,從而在此過程中構成雙重反饋系統,為提升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提供輔助。
第三種模式:公共圖書館自生模式。如上所言,系統視域中的資源是多重的,除了一些資源如運行性資源體系中經濟資源、政治資源,以及保障性資源體系中的宏觀制度資源等需要外在供給之外,基礎性資源體系中的歷史資源、理論資源,以及運行性資源體系中文化資源等,公共圖書館自身的研發機構也可以實現自生。公共圖書館不應僅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其同時也應是理論機構和智囊機構,其有先天從事理論分析和文化傳承的優勢和條件。[8]因此在此系統中,公共圖書館的研發機構應成為自身資源供給的必要一極。研發部門按照本館的內在特色、歷史發展以及讀者要求等因素進行資源創新,提升公共圖書館的理論層次、文化內涵和服務形式,而作為圖書館公共服務末端的讀者也可以將自身要求反饋給資源庫,或者向公共圖書館研發部門直接進行信息反饋,以達到公共圖書館整體辦館層次的提升和公共服務模式的多元化。
此外,作為公共圖書館資源供給的多重主體間其也應存在一定關聯性,其中作為公共圖書館資源供給主體的政府機構與社會捐贈主體之間顯然是功能互補和遞進的關系,而公共圖書館研發部門與政府機構和社會捐贈主體之間則應存在信息互動的緊密關聯。這三者間的良性互動對于確保公共圖書館資源的有效供給意義重大,下文將對此做出相關分析。
從公共圖書館資源體系的運作過程和模式可見,公共圖書館資源的供給、消耗以及信息反饋乃一系列緊密銜接的內在鏈條構成。公共圖書館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率和水平,就必須著力優化自身系統內的各層次關系,以確保其資源的有效供給與合理消耗。基于系統分析視域,筆者認為各級政府相關機構和公共圖書館應著眼于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分別做好相關機制的完善和創新工作。
4.1從宏觀層面上看,應完善各級政府機構對公共圖書館的支撐機制和公共圖書館對外傳播機制,為公共圖書館資源累積創造良好的外在環境
政府的資源供給是公共圖書館實現發展的重要前提。為實現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機構有責任通過機關支撐機制的完善,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奠定根基。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制度是穩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發生的行為模式,組織與程序與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9]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制度資源的主要供給者,在實踐中應積極在完善宏觀法律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對公共圖書館領域各種行業規則的建立,為促進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本身也應把積極踐行法治放在首位,確保公共圖書館在法治框架內獲得良好的發展權益。另一方面要不斷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賦予和維護公共圖書館應有的權力和權利資源。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公共圖書館的權力和權利是否得到保障直接關涉其服務品質的提升狀況,要確保其得以切實實現,政府機構必須明確自身職責在于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進行引導而非行政干預,并積極促進自身職能轉變,賦予公共圖書館應有的自主權,使其能夠自主地開展公共活動。政府還應推進信息公開,按照相關法規保護公共圖書館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在實現雙方合作共贏的同時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要擴大自身影響力,拓展在社會領域內各類資源的來源渠道,也必須通過機制建構,不斷強化對外傳播的廣度和力度。尤其是面對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社會氛圍,公共圖書館要改變自身被動的局面,就必須積極創新宣傳模式,對此其可積極通過與本地影視傳媒、報紙雜志、網絡媒體積極建立合作機制等途徑進行廣而告之,以提升自我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可以通過成功的項目和案例進行推廣,讓社會各界意識到公共圖書館的價值及其公共文化視野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著力改善和提升自身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和品質,使其真正為廣大讀者所感知、認同和接受,并達到凝聚社會資源和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目標。
4.2從中觀層面上看,應強化公共圖書館的外聯機制和反饋機制建設,為其各類資源的獲取和有效使用奠定根基
任何社會機構和組織均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發展進程都必然與其他社會主體產生緊密的聯系,公共圖書館也不例外。公共圖書館唯有努力加強對外交流溝通和信息反饋,才能在強化多元參與主體合作共贏的基礎上確保自身資源的有效累積和科學應用。為此必須按照資源流動的趨勢把建構公共圖書館與其他機構及讀者間的聯通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擺在突出位置上。
其一,在外聯機制建設方面,主要要密切公共圖書館與作為資源供給主體的政府機構和作為資源補充主體的社會捐贈者之間的關聯性,公共圖書館要接收各種新形勢新任務的挑戰,提升自身的資源獲取概率,最重要手段就是強化自身能動性,積極建構對外交流和溝通機制,實現與其他機構的廣泛合作。作為政府設立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公共圖書館一方面在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和效率等方面要積極同政府做出溝通,明確表述自身合理訴求,確保主體性在得到發揮的基礎上實現自身與政府信息交互的規范化和有序化。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也應積極做好同社會捐贈機構和捐贈者間的交流和溝通機制建設。公共圖書館應通過制度規范對接受捐贈物的范圍、要求、種類做出明確界定和公布,并努力拓展潛在捐贈主體的范圍面,而對已捐贈機構和個體則應積極強化信息互動,確保其監督和咨詢權,為拓展公共圖書館資源補充范圍擴寬渠道。
其二,在公共圖書館信息反饋機制建設方面,則應做好如下幾方面:(1)明確多元反饋主體。傳統觀念中論及公共圖書館的信息反饋,大都將目標單獨指向于作為服務對象的讀者,而從其資源來源和服務輸出的宏觀視野看,公共圖書館的信息反饋主體顯然是多方面的,讀者、政府和社會捐贈者均應是其信息反饋的主體,唯有摸清各參與主體的具體情況,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才能有更為堅實的根基。(2) 建構多元信息反饋方式。已有的留言式反饋、問卷式反饋、訪談式反饋和投票式反饋應積極采用,網絡信息時代的多媒體反饋途徑也應參與其中,公共圖書館應根據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信息反饋途徑,其根本目標就是在提升各參與主體積極性的基礎性上實現自身服務模式互動化和透明化。(3) 確保反饋結果的科學分析與合理應用。信息反饋的根本目標在于更加有效地整合資源,提升服務質量。因此在信息反饋的同時要通過相關制度建構做好分析和應用工作,以摸清政府機構、社會捐贈主體和讀者等的現實需求和基本情況,充分考慮其合理建議和意見,并及時調整未來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公共圖書館整體服務質量的切實提高。
4.3從微觀層面上看,應積極強化公共圖書館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和資源評估機制的建設,為自身資源的獲取和有效使用提供堅實的保障
人才因素是具有絕對性的因素,公共圖書館的研發部門能否實現自身理論資源、文化資源等方面的再生和累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是否具備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公共圖書館在制定發展規劃中,必須把培養一支既有堅實理論素養,又善于開展具體業務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擺在突出位置。在實踐中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機制,推進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專業化。公共圖書館應積極結合自身的資源開發狀況和實際發展定位,制定前瞻性、專業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的人才引進標準,并積極通過專場招聘、網絡招聘等渠道吸收高素質人才投身公共圖書館事業。在人才專業背景上,不拘泥于圖書情報學領域,應廣泛吸收具有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和文化學等知識背景的人才加入,以形成一支專業化、多元化且具有資源開發潛能的強大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建立周期性的業務培訓機制,提升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和業務素養。公共圖書館的專業性和公共性特征,使其對內部人才的知識素養、道德水準和專業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在引進優秀人才的同時,也應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加大對內部成員的培訓力度。通過采取網絡培訓、集中授課、專題講座、交流實踐等方式,拓寬其知識領域和職業技能,全面提高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的能力與素質水平。
為促進資源系統的科學發展及資源的有效利用,公共圖書館還應積極建立內部資源供給和使用狀況的績效評估機制。績效評估最早在經濟管理領域被廣泛采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率先引入到圖書館的管理和發展領域,并逐漸完成了對圖書館績效測度和相關指標體系的建構,為促進圖書館的發展帶來積極意義。[10]在公共圖書館資源累積和使用過程中,同樣可以引入和建構相關的績效評估機制,從中對公共圖書館的多重資源的供給和分配狀況、使用方法及消耗限度等因素進行科學地界定,以促其資源利用實現科學化和規范化。在實踐運作過程中,公共圖書館資源利用狀況評估機制的建構應著重體現以下三個標準:(1)在評估標準上,應以資源的科學和有效利用為核心,建立公共圖書館資源利用狀況的評價指標,對其資源的流向和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價,并以此作為是否追加資源供給的重要依據。(2)在評估方法上,應結合公共圖書館自身發展實際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狀況。從資源的獲取狀況、轉化效益和讀者反饋評價與影響力等方面分別作出評估,從而在整體上對公共圖書館資源利用狀況作出衡量。(3)在評估手段上,應堅持公共圖書館自身評估的同時,適時地引入第三方機構的獨立評估,以提升評估結果的科學性,由此最終帶來公共圖書館資源獲取和利用上的科學化。
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在傳達公共政策、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服務需求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公共圖書館的科學發展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推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然而,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源加以支撐,積極提升其各層次資源的擁有量,可以為公共圖書館贏得聲望和支持度提供保證,進而為其提供更為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奠定根基。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資源的存量構成了其能拓展受眾面和贏得讀者的重要因素。當前唯有立足于系統分析的宏觀視域,通過相關機制的完善,多層次多途徑地提升其資源存量,并由此帶來公共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公共圖書館才能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來稿時間:2014年5月)
參考文獻:
1.張寬政.資源概念探析.學習論壇,2005(11):32-34
2.謝灼華.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王玨.中國縣以上公共圖書館達3076個.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8.14
4.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席濤.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中的政府責任.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6):36-40
6.(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浦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21
7. Almond,G.A.,Co leman,J.S.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 ping Area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 sity Press,1960.3
8.郭欣萍.公共圖書館功能再定位思考.國家圖書館學刊,2013(2):29-32
9.(美)塞謬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6:12
10.馮琳.美國公共圖書館績效評估理論研究.圖書館建設,2012(3):22-26
〔分類號〕G250
〔作者簡介〕胡洪彬(1981-),男,浙江臨安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博士研究生,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研究。
Logic Structure, Operation Mode 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Systems Analysis of Public Library Resources System
Hu Hongbin1,2
( 1.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 ; 2.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 Fudan University )
〔Abstract 〕Resources are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public libraries to provid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macro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ociology, the resource system of the public library are complex and rich in content,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a include basic resources, oper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other factors. The process of public libraries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is also continuously devoured their resources. We should enhance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public library and cultural services that must be based on three levels of the macro view, middle view and micro view, respectively strengthen the relevant system 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promot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library system.
〔Key words 〕Public librariesResource systemSystem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