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劉書特
摘 要:黨的十八屆會議中明確提出了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但從目前來看,我們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少數民族的經濟處于一個滯后的階段。然而,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能不能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系著我國能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戰略目標。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區域經濟;共同富裕;少數民族;重要性
少數民族和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事業,是馬克思主義一直以來著重強調并重視的民族理論的政策原則,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發展國家里一項重要的民族政策,同時也是我國實現各個民族共同繁榮富裕的根本的有效途徑。
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
1.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建設是實現我國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決定著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科技水平低下、文化教育落后、高技術人才的匱乏也從客觀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對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速度也起到了制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受到了影響。由此可見只要一步步解決這些制約因素,從教育文化、人才引進、科學技術這些方面加以改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區域內的教育水平,引進人才,培養高科技人才,民族區域經濟必定能快速的發展起來。同時不斷的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使人民共同進步,為實現國家的共同繁榮富強創造良好的條件。
2.加快民族經濟的發展,既能給民族經濟帶來利益,又能給中國帶來經濟上的根本利益,少數民族區域經濟建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民族區域人民的熱情參與與支持,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需要。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優勢資源的重要作用,來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林業、畜牧業等是少數民族區域中重要的經濟構成,同時也是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構成部分。由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較大,西部地區相比東部來說區域經濟發展遲緩。在西部地區中,一些城市的經濟由于交通便利的條件發展的相對較快,但是大部分農村經濟的發展則相對緩慢,城鄉貧富差距較大。這些差距的存在雖然是歷史的、現在的以及未來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的,但是我國需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需要實現共同富裕。
由此可見,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事業的發展是是縮小區域發展之間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同時也有益于實現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從根本上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進度。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不僅代表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代表著國家的根本利益。全面促進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從目前來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處于滯后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構成的,例如:教育文化事業的落后,人才綜合素質的低下,投資的力度不夠,生態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這些都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國家曾經有一位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把教育、人才、科技比喻為三輛馬車,共同拉動國家的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事實上,目前少數民族地區也面臨著這樣相同的問題,人才匱乏嚴重,科技技術的投入不到位,勞動力低下。由此可見,要想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教育、人才、科技是缺一不可的。同樣,在經濟全球化迅猛到來的今天,也給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人才、科技這三方面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然而,經濟全球化并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世界一體化,同時也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經濟水平低下。在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由于存在自然和歷史的因素,導致民族區域經濟與內地經濟水平上的差距逐漸拉大。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均消費、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水平均低于國家的平均水平。
2.少數民族地區的思想觀念相對陳舊,社會文化心理較低。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少數民族地區的貧民群體里,有一大部分人的思想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都處在一個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的狀態中,并且帶有嚴重的封建色彩與小農意識,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形成了思維定式,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和新的社會觀念。
3.民族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經濟基礎的落后,同樣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條件差、區域內人少地多、生態環境脆弱等都是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中面臨的難題。近些年,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投入了較大資金,但是有一些基礎設施上仍然相對落后,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差。雖然國家對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財力,但是投入和產出的價值比仍然較低。同時農民通過勞作生產出來的物資運送不出去也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4.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這些基礎設施的落后主要體現在交通和通訊方面,民族地區通訊線路少、通訊質量低下、導致整體通訊能力差,這是少數民族地區進出建設滯后的重要體現,通訊設施的建設急需完善。
三、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1.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存發展的自然條件
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根本是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首要任務是加強生態農業的建設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在生態環境治理上要加強退耕還林、建設天然保護林,植樹造林,減少地質災害、沙化等造成的環境問題。加強農田水利、鄉村公路、房屋改造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抵抗自然環境災害的能力。我們只有從這些方面著手改善,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利條件轉換為有利條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溫飽問題,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產條件,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環境。
2.加強人才培養計劃,解決人才匱乏的難題。
人才的匱乏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只有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投入,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現狀。在人才發展上,我們不僅要引進優秀外來人才,同時也要從提高本地文化教育水平,對當地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加強培養區域內居民的綜合文化素養,培養優秀的當地人才促進民族經濟發展。同時,在文化資金方面的投入要加大,并且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待遇來留住人才,發揮人才效用的最大化。
3.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加強體質改革
資源開采加工問題和農產品流通體制問題一直是少數民族區域經濟體存在的主要問題。資源優勢一直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最大優勢,然而資源開采加工體制的主要問題體現在這些資源的國家所有制和資源的優勢沒有辦法與區經濟優勢和利益優勢相轉化的矛盾問題。由于資源國有體制對資源的所有權、購銷權、深加工權、開采權這些主要的資源品種采取直接或者間接的計劃控制,從而造成了資源所在地失去了這一大優勢。
4.強化優勢產業建設,加強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加強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著各種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不僅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優勢也為國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民族地區應該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能源、礦業、農業、旅游業等優勢產業。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地理優勢,加快經濟貿易的往來,實現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的互通,促進民族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除此之外,民族地區還具有豐富的人文優勢,比如民區傳統、地域因素、特色文化等優勢。這些人文優勢也是提高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少數民族地區所具有的人文社會優勢,一方面是有利于后發展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優勢另一方面有利于創造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高積累低消費的社會經濟環境。
參考文獻:
[1]溫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2]潘曉東.對加快發展少數民族經濟重要性的認識[J].經濟研究導刊,2009(9).
[3]龍彬.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