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個革命家庭的世紀追求

2015-07-22 03:35:33紀亞光
百年潮 2015年5期

紀亞光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暢等組成的革命家庭,頗為引人注目。這不僅是因為五位革命家庭成員都是中共黨史中的著名人物,葛健豪以“革命的母親”著稱,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暢均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曾擔任黨的重要領導職務。更為重要的是,將他們聯結在一起的,與其說是血緣與親情,不如說是革命理想。不僅如此,他們對真理的追求,既未因革命年代腥風血雨的殘酷斗爭而動搖,也未因革命成功位高權重而減弱,這個革命家庭在近乎整個20世紀的歲月中,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始終如一地踩著時代的步伐奮力前行,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最為珍貴的品質。而他們把最深沉的愛奉獻給民族振興、人民解放事業的同時,并不意味著他們缺少面向世界的胸懷,更不表明他們缺失對親人的摯愛。他們內心深處的博大愛心,是他們能夠長期堅守理想信念的深厚底蘊,也是他們令人景仰同時倍感親切的原因所在。

因理想而相聚

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暢是同一家庭的兩代人。其中,葛健豪是蔡和森、蔡暢的母親,而向警予與蔡和森、李富春與蔡暢是革命的伴侶。與許許多多普通的家庭不同,這是一個革命的家庭,除了血緣與親情,救國救民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將他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紐帶。

革命家庭的理想樹立,始于“革命的母親”葛健豪在20世紀初的覺醒。

葛健豪是湖南雙峰縣荷葉鎮桂林堂人,家境殷實,五六歲時便開始在家館讀書習字。生長于國運衰微、思潮激蕩的晚清,知書達理的葛健豪年輕時便十分關注社會。1894年,秋瑾嫁至雙峰縣荷葉鎮王家,秋葛二人一見如故,“情同手足,親如姐妹”,她們和唐群英“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留下“瀟湘三女杰”的佳話。葛健豪敬佩秋瑾是一位“智仁勇兼備的女子”,贊其為憂國憂民的革命先驅,感嘆其創辦女學以喚醒婦女覺悟的義舉,經常勉勵自己和教育兒女,做人就要做秋瑾那樣的人。在葛健豪的影響下,蔡和森和蔡暢自幼便在心里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受時代的感染和秋瑾的影響,葛健豪認定知識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后來家道中落、生活日漸窘迫的情況下,她不僅賣掉了私藏幾十年的首飾,支持蔡和森到湘鄉縣城和省城長沙求學,還在1914年春攜女兒和外孫女到長沙與蔡和森一起求學謀生,邁開了追求理想的第一步。

在革命家庭理想樹立的過程中,蔡和森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長沙,蔡和森先后入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湖南高等師范學校讀書,收獲知識的同時遇到了楊昌濟等多位良師和毛澤東等一群益友。他們時常一起討論治學、做人,談論國家大事。在與師友的互動交流中,蔡和森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堅信青年學生應該承擔起宣揚新思想、啟迪民智、激勵民氣的責任。為深入了解社會,1918年春,蔡和森與毛澤東“沿洞庭湖南岸和東岸,經湘陰、岳陽、平江、瀏陽幾縣,游歷半個多月,了解社會情況”。這次游學經歷使蔡和森意識到失業、貧窮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只能徹底變革社會。1918年4月14日,為“集合同志,創造新環境,為共同的活動”,蔡和森、毛澤東、蕭子升等發起成立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成為徹底變革社會實踐的起點。新民學會不僅是革命家庭以理想凝聚的紐帶,也為中國共產黨培育了優秀的人才。

新民學會成立后,以發展新會員和向外發展作為主要工作。蔡暢回憶,“和森是會友中主張‘向外發展的最激進的代表之一”。1918年6月23日,受新民學會委托,蔡和森只身赴京籌辦新民學會赴法勤工儉學事宜。在北京,蔡和森的工作卓有成效,不僅為新民學會會員留法勤工儉學創造了良好條件,還通過新民學會發動楚怡學校、長郡中學以及一師的一批學生或畢業生參與其中。長郡中學畢業生李富春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蔡和森還將留法勤工儉學與“女界同時進化”結合在一起,動員母親和妹妹同時赴法。對此,母親雖有客死他鄉的顧慮,但很快便欣然同意。據蔡暢回憶:“我們非常相信他的這一目標,因為我們一家之所以能搬來長沙,三代同堂,一起學習,正是和他共同奮斗,同時進步的結果。”葛健豪以五旬高齡赴法勤工儉學在全國引起轟動,長沙《大公報》稱其“到法國去做工,去受中等女子教育,真是難得哩!”

除了動員母親和妹妹赴法,蔡和森還特意囑咐蔡暢邀請向警予到長沙,共同組織湖南女子赴法勤工儉學。向警予是湖南溆浦人,與蔡暢同為周南女校的同學,少年有大志,誓言“振奮女子志氣,勵志讀書,男女平等,圖強獲勝,以達教育救國之目的”,“在學校有‘圣人之稱”。在周南女校讀書時,經蔡暢介紹,向警予與蔡和森、毛澤東相識,很快便成為好朋友。他們在一起閱讀進步書刊,一起探討救國之路,一起討論國事,針砭時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新民學會成立之時,向警予正在溆浦辦學,并未參與學會事宜,但通過蔡暢等摯友,不斷得到新民學會的消息,很受鼓舞,外出尋求真理、找尋出路的心情也更加迫切了。因此,接到蔡暢的邀請,向警予立即赴長沙,與蔡暢成立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有力促進了湖南女界赴法勤工儉學運動。

經過蔡和森等人的艱苦努力,1919年10月31日,19歲的李富春與李維漢等42名湖南青年,乘坐法國輪船“寶勒茄”號由上海啟程前往法國。同年12月25日,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蔡暢等登上法國輪船“盎脫來蓬”號啟程赴法。革命家庭由此踏上了為理想而共同奮斗的新征途。

在為留法勤工儉學而奔波期間,蔡和森的思想進一步升華。1918年7月,受陳獨秀、李大釗等思想的影響,蔡和森開始接受列寧學說。帶著對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憧憬之情,蔡和森在法國期間既不勤工,也不愿入學校學習,“‘日惟手字典一冊,報紙兩頁。以‘蠻看報章雜志為事。在短時間內收集了大量關于馬克思主義和各國革命運動的小冊子,擇其重要急需者‘猛看猛譯。”隨著“猛看猛譯”的深入,蔡和森對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漸趨成熟,進而明確提出組建中國共產黨的主張。1920年7月,在法國的新民學會會員于蒙達尼開會,決議“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學會方針,蔡和森“主張組織共產黨,使無產階級專政,其主旨與方法多傾向于現在之俄”。隨之,蔡和森在同毛澤東、陳獨秀的書信往來中,系統闡述了中國為什么要建黨、怎樣建黨、建黨的原則是什么等問題。

在留法勤工儉學群體中,蔡和森是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傳奇人物。新民學會會員受他影響,普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原本信奉“工學主義”的“工學世界社”的很多社員也在1920年九十月間贊成以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實行俄國式的社會革命為宗旨。據鄭超麟回憶,“關于他的故事,勤工儉學學生中流傳很多,我聽到的也不少。據說,他不洗臉,不理發,整天讀馬克思主義的書,‘囚首喪面而談馬克思主義。據說,工學世界社的人都服從他,他叫做什么,他們就做什么。”作為“工學世界社”創始人的李富春,就是受蔡和森的指導、幫助與啟發,于1920年冬離開工廠到蒙達尼公學學習,研究馬列主義著作,閱讀宣傳十月革命的書刊,“政治認識提高得很快”。而那個時期樹立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更成為他的終身信仰。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利他主義的,為人民求解放、謀利益也成為他一生的工作宗旨。他勤懇工作,吃苦耐勞,被同志們稱為“革命的毛驢”。

共同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促使蔡和森與向警予、李富春與蔡暢擦出愛情的火花,建立起革命的家庭。

蔡和森和向警予在赴法之前,都曾表示要把自己的所有時間和精力投入革命事業,不考慮個人問題。但是,對未來社會的美好追求,激發了蔡和森、向警予的愛情種子。正如蔡和森于1928年為向警予所做的傳記中所言:“警予與和森多次談話之后,開始拋棄教育救國的幻想而相信共產主義,同時警予與和森之戀愛亦于此發生。這是1920年1月15日在印度洋船中的事情。”1920年5月28日,蔡和森與向警予結婚。對此,蔡和森表示,“與向警予已‘有一種戀愛上的結合,在蒙達尼締結‘向蔡同盟。”向警予給父母寫信也說:“和森是九兒的真正所愛的人,志趨沒有一點不同的。”兩人的結婚照是肩并肩地坐著,共同捧著一本打開的《資本論》,宣告馬克思主義是他們愛情的紅線。

與蔡和森、向警予一樣,李富春和蔡暢也在共同的理想下走到一起。1922年8月1日,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了理論刊物《少年》(月刊,1924年2月改為半月刊《赤光》),李富春兼負發行任務,蔡暢負責旅歐支部一個黨小組的宣傳教育工作,兩人經常在《少年》雜志編輯部碰面,逐漸萌發愛情。1923年初,在鄧小平的見證下,李富春和蔡暢結婚,開啟了他們相知相守50年的革命新歷程。對于這一情節,李富春記憶深刻,他后來對他的侄兒、侄女說:“我們三個人喝了一點酒就完成了婚禮,那可是革命化的喲!小平同志還是我們的證婚人哩!”一時間,“李蔡聯姻”亦在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傳為佳話,以理想凝聚的革命家庭形成。

忘我的“圣徒”

縱觀革命家庭近百年為理想而奮斗的歷程,給人以至深印象的,是其家庭成員默默奉獻、不計名利的高尚品格,以及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忘我奉獻精神。

默默奉獻、不計名利的高尚品格,是革命家庭成員的突出特征。新民學會是青年人的社團,它的成立,為一批有志青年搭建了成長的舞臺。在這批青年“揮斥方遒”、“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背后,是“革命的母親”葛健豪默默地支持。新民學會的會址劉家臺子,就是葛健豪的家。在這里,蔡和森經常與毛澤東、羅學瓚、張昆弟、陳紹休等切磋自學,縱論改造國民性等問題。他們每次來蔡家,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起勞動、一起吃飯,他們時常借宿蔡家,有時甚至“連宿三晚”,“從此晨夕相親,如家人兄弟”。當時的蔡家,并非衣食富足,一度僅靠長女蔡慶熙的微薄收入維持一大家人的生活,因此時常斷炊。即便如此,在新民學會成立當天,葛健豪和女兒蔡慶熙、蔡咸熙(蔡暢)從早飯后就動手擇菜、淘米、煮飯、做菜,特意為13位新民學會創始人做了一頓豐盛的午餐,以示慶祝。

無論在新民學會還是留法勤工儉學群體中,蔡和森都是走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先鋒和行動巨人,但同時也是從不爭權奪利的謙謙君子。在組建新民學會領導機構時,蕭子升被選為總干事,作為新民學會發起人的蔡和森則甘居人后。在留法勤工儉學群體中,蔡和森是革命思想的引領者,但同時從不出面擔任領袖,而是在幕后默默支持。據鄭超麟回憶:“他自己從不在群眾面前講話,蒙達爾集團代表李維漢、王澤楷說的話都是他事先指示的。”

蔡暢生性豪爽,為人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在轟動世界的萬里長征中,蔡暢被譽為“長征中的圣徒”。長征出發時,上級給蔡暢配備了一頭騾子,還派有飼養員和勤務員,但她一路上很少騎。騾子不是用來馱載行李和糧食,就是給病號騎上一程,而自己則和戰士們一起徒步行軍,有時一天要走百多里路,十分勞累。對此,勤務員小曹和飼養員老蕭,都多次向她提過意見。蔡暢深情地說:“傷病員比我更需要它啊!他們要是掉隊落到敵人手里,我們怎么對得起這些為革命受傷的兄弟呢?再說我和同志們走在一起,說說笑笑,更容易解除疲勞。”長征過程中,糧食尤為緊缺。蔡暢經常把戰利品分送給病弱的同志及懷孕的戰友,同志們都很尊重她。不僅如此,蔡暢還“在漫長的二萬五千里崎嶇道路上進行宣傳鼓動,提高長征戰士們的士氣。康克清把蔡暢講的故事和笑話稱為‘精神食糧”。

而李富春在黨內更是有名的“忠厚長者”,很多領導都稱其為“大哥”。李富春在黨內歷次斗爭中都沒有“紅得發紫”。他在歷次黨內斗爭中從不偏激。在延安,他和一些同志領導下的組織部成為真正的“黨員干部之家”,干部們有什么問題都愿意找組織部來談。他在延安整風審干時始終是謹慎的。在新中國成立后“三反”“五反”“打老虎”期間,他提出要查賬、算賬,不能搞逼供,他的意見得到毛澤東的肯定。反右期間,李富春時任國家計委主任和黨組書記,朱镕基被劃為右派,他后來說:“但是對我的處理還是非常寬的……我非常感謝國家計委黨組織對我的關懷,始終沒有把我下放,使我有繼續為黨工作的機會。”但李富春并不是“和事佬”,在一些大的問題上,例如在批判“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斗爭中,在堅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的工作中,他始終都是堅持原則的。

革命成功后,身居高位的李富春和蔡暢依然保持著默默奉獻的精神,將其貫穿始終。1975年1月9日,李富春因病逝世。遵照他的生前遺愿,蔡暢將他們省吃儉用積蓄的10萬元存款作為黨費交給了黨。1977年4月8日,蔡暢將她的3萬多元存款,連同利息,再次全部作為黨費交給了黨。當秘書詢問是否給子孫們留一點時,蔡暢毫不猶豫地回答:“不!這錢是黨和人民給我們的,富春去世了,我應當把它交還給黨和人民。孩子們要靠他們自己去勞動。子孫長大了應當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錢留給他們沒有好處。我們共產黨人留給子孫后代的,應該是革命的好思想、好傳統。”蔡暢曾多次滿懷深情地向身邊的工作人員講:“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初期,黨的經費沒有來源,是靠黨員掙錢來養黨。黨員只要有了職業,有了工資收入,每月除了留下必需的生活費用,都自覺地把省下來的錢交給黨,充作黨的活動經費,這是黨員應盡的義務。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共產黨員連生命都舍得犧牲,更何況一點錢。”

正如蔡暢所言,不怕犧牲,為理想勇往直前,是革命家庭的普遍信念。為理想的實現,革命家庭中的向警予和蔡和森先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李富春和蔡暢乃至葛健豪,也是抱著必死的信念,在九死一生的環境下奮斗終生。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武漢處于白色恐怖之中。作為公開身份的中共婦女領袖,向警予處境極度危險。但她堅決留在武漢堅持地下斗爭。她常說:“人總是要死的,但要看為什么而死,為革命為人民而死是光榮的。”經過研究,向警予被分配到漢口市委當宣傳部長,主抓工人運動,兼管學生運動。對于一直在黨中央擔負領導工作的向警予而言,這一工作安排,明顯地位下降了。向警予沒有任何抱怨,而是滿懷熱情地繼續開展工作,其主編的《長江》在武漢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引起了敵人的重點關注,向警予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一天晚上,向警予正在撰寫稿件,幾名同志匆忙趕來,勸她離開武漢暫時避下風頭。對自身的危險處境,向警予心知肚明,但她考慮到工作實際,明確表示:“武漢三鎮是我黨重要的據點,許多重要負責同志犧牲了,我一離開,一時無人支撐,《長江》一停刊,就是說我黨在武漢失敗,這是對敵人的示弱,我決不能離開!”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獄。在獄中,反動派用盡了手段,絲毫未能動搖向警予的堅定信念。萬般無奈之下,反動派決定在五一勞動節殺害向警予,以此“殺一儆百”。在刑場上,向警予高唱《國際歌》,大聲呼喊:“同胞們,起來吧!反動派的日子不會太長了,革命很快就要勝利!”“憲兵們兇狠地毆打她,想使她不再說話,但她仍然滔滔不絕地講下去,因此他們在她嘴里塞了石頭,又用皮帶縛她的雙頰,街上的許多人看了都哭泣起來。”

蔡和森的犧牲,同樣決絕而悲壯。需要說明的是,他是在接替李富春擔任兩廣省委書記時被捕犧牲的。某種意義上講,他的犧牲,不僅是為了黨,在客觀上也是保護了李富春和蔡暢。

1930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派李富春到香港負責廣東省委工作。那時的香港,工廠繁多,工人集中,同時反動勢力也極其強大,處于白色恐怖之中。在李富春的帶領下,廣東省委的工作在屢遭破壞的情況下,一直堅持斗爭,遭到反動派的忌恨,到處追捕化名“李一秋”的李富春和蔡暢。由于李富春不會說粵語,開展工作存在困難,同時極易暴露身份。考慮到實際情況,李富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希望中央能派廣東籍的并且會講粵語的同志去接替他。中共中央研究了李富春的意見,決定李富春先回香港主持工作,待中央選出合適人員再接替他。1931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派蔡和森擔任兩廣省委書記,接替李富春工作。對此,剛從香港回上海的劉昂勸蔡和森不要去香港,但“舅舅對我說的這些,并不在意,甚至不耐煩,他對我說:‘干革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能只考慮個人的安危。”就這樣,同樣不會說粵語的蔡和森明知危險就在前方,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在白色恐怖異常嚴重的香港,蔡和森每天不是在省委機關辦公,就是到工人群眾中去,對工人進行階級教育,恢復和重建黨組織。對蔡和森來說,每次外出工作他都已經做好了被捕犧牲的心理準備。6月10日,蔡和森出席海員工會的一次重要會議,剛進入會場,就被叛徒顧順章會同港警逮捕,隨即被引渡給廣東軍閥陳濟棠。在獄中,蔡和森受盡了嚴刑拷打,但他大義凜然,堅強不屈,從容鎮定地與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據與蔡和森同一個監獄的同志回憶:“獄中的同志見他被打得死去活來,皮開肉綻,一邊替他喂飯,一邊落淚。敵人百般折磨他的肉體,摧殘他的筋骨,但和森同志的斗爭意志卻更加堅定。他勉勵同志們繼續斗爭,增強信心,說最后勝利一定是屬于我們的。”

蔡和森犧牲時,年僅36歲。特別值得說明的是,蔡和森是在政治上遭到不公平對待的背景下決然赴死的。1928年10月,在向忠發的主持下,蔡和森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職務。在他被捕前,共產國際執委會已經通知中共中央,同意恢復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但是,此時蔡和森已動身赴香港。直到犧牲,蔡和森都不知道這個消息。在其被捕入獄后不久,向忠發也被捕,旋即叛變。兩相比較,以蔡和森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理想不惜犧牲、不計名利、不怕誤解、甘于奉獻的可貴品質更加凸顯。

在家國之間

在革命家庭中,親情是難以言說的一個詞語。其中既包含著滿滿的幸福,與常人無異;同時也寫滿了難以割舍卻不得不割舍的辛酸,又極不尋常。李特特(李富春、蔡暢之女)曾說:“我是父母唯一的女兒,但我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孤兒。家庭的溫馨對我而言似乎是生命中最大的奢望。我生長在一個革命的大家庭,‘讓人們過幸福的生活,這句話對我而言,是浸著兩代親人激情和熱血的信念。”當我們重新體味革命家庭中的親情時,何為共產黨人的大愛,也就清晰而易懂。

實際上,革命家庭從來就不缺少親情。葛健豪決心赴法留學,親情是很重要的動力。

1919年6月底,蔡和森從北京回到長沙,專門與母親、蔡暢商議赴法勤工儉學事宜。但是,當蔡和森動員葛健豪赴法勤工儉學時,葛健豪充滿了顧慮。她考慮到自己已年過半百,擔心增加子女的負擔,更怕自己死在異國他鄉,連尸體都找不回。蔡和森則擔心母親一人在家,無人照顧,執意希望母親同行。因此,他對葛健豪說:“媽媽!你老別的不愁,倒愁的幾根老骨頭不能回祖國嗎?‘到處黃土好埋人,法國難道沒有埋你老的地方嗎?假若埋在巴黎萬國公墓中,我國留學生和僑民,每年春秋佳節,會都替你上墳,送鮮花,比你老死在永豐,埋在永豐萬山中要熱鬧得多哩!”他還表示:母親在身邊,兒女就免了牽掛。在蔡和森的鼓勵下,葛健豪決定赴法。對此,蔡暢回憶道:“不管我們怎樣飽一餐、餓一餐,對于前途,我們與和森一道,是充滿信心的。”

當然,對革命家庭而言,濃濃的親情,只能用短暫相逢的喜悅與痛苦別離的默默思念來表達。

1927年4月,向警予隨北伐軍由廣州向武漢進發。因已有三年未回家,她決定這次路過長沙時去看望日思夜想的家人。

為支持兒子和女兒安心從事革命事業,葛健豪擔當起撫育蔡和森、向警予的女兒蔡妮、兒子蔡博,以及李富春、蔡暢的女兒李特特的任務。由于與父母聚少離多,三個孩子搞不清家里人的關系,有一個爸爸回來,大家都爭著叫爸爸,回來一個媽媽,又搶著叫媽媽,大家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向警予來時,三個孩子又一起蹦蹦跳跳,興高采烈地來搶“媽媽”了。這次向警予回家,僅住了一個晚上,和孩子們還沒有親熱起來,第二天便踏上革命的歸途。到武漢后,她一直惦記著長沙的親人。她在一封家信中寫道:“甚念家中的人,伯母、慶熙姐、昂昂、特特、妮妮、博博,我多么想念你們啊!真想飛到你們跟前來。”在另一封信中,她給孩子們附了幾首兒歌。有一首是這樣開頭的:“小寶寶,小寶寶,媽媽忘不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對革命家庭而言,為革命而犧牲的,不只是革命者,也包括他們的子女。由于長年與父母分離,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這一尋常之事,對革命者的子女而言,往往成為難得的奢望。

在李特特的成長過程中,母親蔡暢只給她買過一件新衣服。據她回憶:“那時我們家住在一幢三層小洋樓里,我和爸爸、媽媽住三樓,聶榮臻和張瑞華阿姨帶著聶力住在二樓。有一天兩家人準備給聶力過周歲生日,媽媽送給聶力一套新衣服,也順便給我買了一件連衣裙。到現在我還記得那件粉紅色小白花的裙子,那是我最最高興的一天,因為那時我都7歲了,還從來沒穿過一件新衣服。”由于長年沒有得到渴望的母愛,因此當李特特留學蘇聯與母親蔡暢在異國他鄉的莫斯科見面時,禁不住向母親表達了不滿的情緒。據李特特回憶:“當時,我忍不住對媽媽說,你不愛我,你從來沒對我表示過一點親熱。媽媽瞪大眼睛愣住了,她說‘媽媽是愛你的。不過現在我們國家還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著,媽媽還有很多事要做,沒有精力和你親熱,你不要怨恨媽媽,要恨日本帝國主義。我說,我現在就在你的身邊,你都沒表示,這和日本帝國主義有什么關系?媽媽的表情很復雜,她說‘中國人的性格是暖水瓶,外邊冷里邊熱。我說,那我感受不到你的內部,接觸的就是一個冰冷的殼!媽媽沉默了許久,說:‘這就是長期的革命斗爭磨煉出的性格,我是很多孩子的母親,不可能只有你一個。我一言不發,淚水浸濕了臉頰。”

這番爭論清晰地折射出革命者為擔負大任而不得不有所割舍的真實情懷。李富春和蔡暢雖然不能親手將女兒撫養成人,但他們對革命烈士的兒女視如己出,有的從小就由他們直接撫養。革命年代的生活極其艱苦,為了讓烈士的后代健康成長,李富春和蔡暢節衣縮食,將難得的營養品留給孩子們;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空為孩子們縫補衣裳,有時還把自己的舊衣服改了給孩子們穿。李富春和蔡暢對烈士后代的深情厚愛,滋潤著烈士子女的心靈,使他們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健康成長。

革命家庭的無疆大愛,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所蘊涵著的人文情懷。正如蔡暢對李特特所言,革命者不是沒有親情、沒有愛,只是他們的愛和親情并未局限在家庭之中。他們懷抱著更加深沉與博大的愛心,擔負起救國救民、傳遞革命理想的偉大使命。對此,李特特的理解真切而深刻。她說:“母親雖然生育了我,但母親從來都不是我一個人的母親,母親的生命早已屬于國家這個大家,屬于中國千千萬萬的婦女和兒童。”

(編輯 楊 琳)

(作者是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二区| 日本www色视频| 国产第一色|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日韩第八页| 欧美午夜久久|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午夜啪啪福利| 1024国产在线| 欧美第二区|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91啦中文字幕|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毛片网| 久草性视频|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jizz在线观看| 色婷婷狠狠干|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日本www色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99久久99视频| 国产一级小视频|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久久伊人操|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先锋资源久久|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999福利激情视频|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国产成人欧美|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色亚洲| 久久福利片|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性视频一区| 色综合激情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久久黄色毛片|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久久青草热|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免费三区|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亚洲性影院|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欧美|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91精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