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

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39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
在河南鄭州,有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隴海大院。39年前,“大院的孩子”高新海不幸高位截癱,生活無法自理。從那以后,一座大院便被凝聚成了一個大家庭,鄰居們自發分組,照顧高新海的飲食起居。幾個走得近的小伙伴,更是成了守護著高新海的“八大員”。春去冬來,老的走了小的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大院人從未丟下或遺忘過高新海。在隴海大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年夜飯必須到高新海家里去吃。大家只有一個目的:要高新海活著,高興地活著。2013年,隴海大院的故事被翻拍成電影《好好的活著》;2015年2月27日,這座大院又榮獲201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它也是迄今為止,“感動中國”歷史上唯一以院落形式入選的候選人。
院子花開,一年又一年,不變的是那份鄰里情。
生命最黑的路,“大院”的人為你點盞燈
在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的隴海路上,有一座建于1913年的隴海大院。這座大院最初是為了分段修筑隴海鐵路而籌建的辦公大院。新中國成立后,隴海大院被改為當地鐵路系統老干部宿舍,住的幾乎都是鄭州鐵路局的職工。大院里環境優美,一代代鐵路人在大院里長大,鄰里間和諧友好,彼此就像親人。
高新海便生于這座大院,他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他從小就喜歡踢足球,是鄭州鐵路局“火車頭少年足球隊”的主力門將。同住在一個大院的常思軍和樊石頭是高新海在足球隊里最好的小伙伴。
1971年,年僅20歲的高新海和大院里的許多年輕人一起下鄉插隊,他被下放到溝趙農場。1976年春天,高新海在一次勞動中淋雨感冒,然而仗著平時鍛煉的好身體,他發著高燒依然堅持工作,沒想到病情惡化,轉為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同在農場插隊的幾名大院里的鄰居在得知他的情況后,連忙請假趕來,帶著他從鄉下趕回城里看病。
高新海的父親當時遠在烏魯木齊鐵路局工作,母親身體不好,還要照顧幼小的妹妹。鄰居們知道后,紛紛幫襯一把。高新海高燒不退,鄰居們背著他到鄭州的醫院求醫問藥。聽說省外的大醫院有專家能治這種病,幾位鄰居立即從單位請了假,背他上了去北京的火車。一路上鄰居們十分照顧他,吃飯、住宿、聯系醫院,什么事情都替他安排好。在高新海住院時,鄰居們輪流在病床前守著他。別人的病床前都是三兩位親人陪伴,而高新海的床頭卻是十幾位鄰居。
王家新曾是大院里的居民,幾年前搬出大院,和妻子在外面做生意,然而他的心卻一直記掛著大院里的老鄰居。得知高新海生病急需醫藥費,當時遠在合肥出差的他帶著妻子,連夜打車趕到鄭州,送來2000多元醫藥費。鄰居們竭盡全力地幫著高新海,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家人,希望能把他治好。
經過專家的奮力搶救,40余天后,高新海終于退燒,但他的胸部以下卻完全失去了知覺,從此失去了行走能力,只能癱瘓臥床。
在生命的最低谷,鄰居們像親人一樣陪在他的身邊,看病、報銷、工傷認定等一切事情都幫他辦妥,不讓他操心。
從一個健康帥氣的小伙子,忽然間變成一個高位截癱的病人,命運的殘酷落差讓高新海一時難以接受,他甚至想過自殺。鄰居們明白他的苦痛,每天都去陪他。那個年代大家過得都不富裕,卻毫不吝嗇地給他買來各種水果和營養品。鄰居們一有空就去高新海的屋里坐坐,給他送吃的喝的,喂他吃藥吃飯,陪他說話聊天。鄰居們不離不棄,用真情一點點捂熱了高新海絕望冰凍的心,支撐著他從黑暗中慢慢走了出來。
高新海的幾位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們為了能讓他再站起來,堅持為他做康復訓練。4人一組,兩人架胳膊兩人拉腿推背,輪換扶著他做下蹲訓練。訓練期間,高新海幾度休克,但他咬著牙堅持了下來,鄰居們也沒有放棄。在每天堅持不懈的鍛煉下,高新海的手部和胳膊慢慢恢復了知覺,上身也可以輕微活動了。
看到高新海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擔心長久下去他會被悶壞,鄰居們于是做了一個木頭的小推車,每天推著他到處走走。這個辦法果然有效,經常出門轉轉,高新海的精神好多了,臉上也有了笑容。
幾年后,高新海的病情漸漸平穩,堅持不斷的康復訓練也讓他的雙臂恢復了力氣,木頭小推車被換成了手搖三輪車,可以更方便高新海外出。又過了幾年,鄰居們湊錢給高新海買了一輛柴油三輪車,將三輪車的控制系統改造成了一個手柄,可以供殘疾人駕駛。三輪車除了作為他的代步工具,鄰居們還想讓他跑跑客運,多與外界接觸,增加社會認同感。高新海的生活日漸充實,不過他只跑了一段時間的客運就停止了。后來,高新海用這輛三輪車免費接送大院里趕著去辦急事的鄰居們,誰急著上班,誰趕著去火車站,誰要去醫院看病,高新海聞訊會立馬趕到。能夠回報鄰居們,高新海感到無比開心。
身邊不離“八大員”,只為你好好活著
就在高新海一步步走出不幸的陰影,重新找回生命的光明時,更大的打擊卻接踵而至:1983年,高新海的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他的母親患了結腸癌;1997年,他的大哥患了肺病;200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在10天內相繼去世,留下了他孤零零一個人。以后的路一片黑,高新海絕望了。
鄰居劉叔知道高新海的難處,他把院里的鄰居都召集起來,悄悄地開了一場“院會”。還沒等劉叔開口,大家便紛紛表示:“新海是咱院里的人,就跟我們家人一樣,大家誰也不會不管他。今天大家都表個態,老的走了還有小的,只要大院還有人住,就不會丟下新海,再難咱陪他一起走。”大家都點頭同意。
此后,大家自覺分組照顧高新海。一批又一批的鄰居每天在高新海的家中穿梭不停。從菜市場回來的大媽剛給他送來一把蔬菜,逛完超市的大姐又送來幾斤水果;鄰家的大哥來陪他下完一盤棋,樓下的孩子又來給他唱新學的童謠。熱心的鄰居們對高新海的照顧無微不至,他什么時候該吃藥,家里什么時候該換煤氣……鄰居們比他記得都清楚。
為了更好地照顧高新海,院里的鄰居組成了一只“八大員隊”。“勤務員”常思軍外號常三,是鄭州鐵路公安處警衛支隊的支隊長,他18歲和高新海做了鄰居,高新海在家中排行第三,他就管高新海叫“三哥”。怕高新海一個人在家里太悶,他還為高新海買了一臺電動麻將桌,經常找幾個鄰居陪他打麻將消遣?!白o理員”樊石頭是高新海的小學同學,10歲那年他和高新海一起進入了鐵路少年足球隊,高新海是守門員,樊石頭是隊長,兩人在足球場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高新海患病后,樊石頭主動承擔起了護理高新海的任務。每天早上7點,樊石頭都會準時來到高新海的家中,扶他起床,幫他洗臉刷牙,整理房間,就像高新海的專職保姆,因此被鄰居們戲稱為高新海的“護理員”。今年65歲的樊石頭已經照顧了高新海39年,他對高新海說:“老三,有你就有我,有我就有你,咱倆不是我給你送走,就是你給我送走。“衛生員”周喜榮已經在隴海大院里和高新海做了53年的老鄰居,她是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醫生,高新海行動不便,周喜榮就承擔起了為他檢查身體,打針換藥的工作。
周喜榮的兒子任韜今年26歲,從小他就跟著媽媽一起去高新海家里,看著媽媽和大院里的叔叔伯伯們細心地照料高新海,小小的任韜也被感染了,他像隴海大院的其他人一樣陪著這位高伯伯聊天說話,關心他、照顧他?,F在的任韜也像媽媽一樣在醫院工作,他繼承媽媽衣缽,分擔了照顧高新海的責任。在鄭州機務段工作的孫豫生做得一手好菜,他挑起了“炊事員”的工作,平時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總會特意給高新海送去一份。隴海大院的老鄰居們有個約定,每年的正月初四都要一起來到高新海的家里,陪他好好過個年。這個時候,“大廚”孫豫生就會使出拿手本領,做出幾大桌子的團圓飯。
在鄭州市二七區一馬路辦事處工作的井勇除了是隴海大院的社區主任之外,也是高新海的專屬“聯絡員”。8年前,井勇來到隴海大院社區工作,隴海大院里珍貴的鄰里情讓他無比感動。他盡職盡責地為大院里的居民們做好服務,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隴海大院里的故事傳播出去。2008年起,媒體們開始陸續關注隴海大院。有記者來采訪,一般都是井勇安排接待,鄰居們笑稱他為隴海大院的“新聞發言人”。
外號“老扁”的趙新義有一手理發的好手藝,他是高新海的專職“理發員”;因為在工作中眼部受傷而提前退休的王志平人稱“瞎毛”,他主動承擔起了陪高新海洗澡的任務,是高新海的“搓澡員”;平日里不善言辭卻心思細密的賈留成幾乎每天都會去高新海的房子里坐坐,高新海的屋子里缺些什么,他打眼一看就全有數了,一瓶醬油、一個水瓶,無論大小,下回出去買東西,總會悄悄給他補齊,而且從來不要高新海1分錢,成了名符其實的“采購員”。
有了這“八大員”,加上滿大院的親人,高新海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39年不間斷的愛,唯一一座感動中國的“大院落”
2014年初,根據城建規劃,隴海大院要進行拆遷改造,幾百戶人家不得不暫時分離,3年后安排回遷。大院的鄰居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把高新海安頓好。社區為了照顧高新海,幫他聯系了鄭州市最好的養老院,一個月8000多元的護理費也幫他解決了,不用他支付任何費用。然而高新海卻不愿意搬進去,他說:“搬到了養老院,鄰居們想來看我就不方便了?!?/p>
根據他的意愿,社區將他安排到了幸福路5號院。幸福路5號院也是一個老鐵路家屬院,雖然只是一個臨時的家,鄰居們可沒少費心。大家特意將高新海的房間安排在一樓,門口的臺階被改造成了一個傾斜的緩坡,方便他開著三輪車進出。在他的床頭還裝著一個扶手,方便他起身時攀扶。
然而這間屋子里最特別的,是它有一扇永不上鎖的房門。每天天一亮,就有人陸續來到高新海的屋子里,幫他穿衣起床,洗臉刷牙。雖然離開了隴海大院,但是鄰居們的心沒有分開,高新海一直是鄰居們的牽掛。從早到晚,這扇房門不斷被人推開,老鄰居們也從不見外,站在房門口招呼一聲:“我來了?!蓖崎_門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
在這里,沒有誰把自己當客人,穿衣梳洗,買菜做飯,打掃衛生,鄰居們包攬了一切雜事。有一些搬得比較遠的老鄰居,專程坐公交、地鐵趕來看望高新海。雖然家是新的,但親人們還在。
“護理員”樊石頭的家搬到了西大街,因為離高新海遠了,他特意買了一輛車,每天送完老伴上班,就開到高新海家。退休后他的時間比較充裕,只要一有空,他就來陪高新海聊天解悶。高新海什么時候該吃藥、什么時候想喝水,他比誰都要清楚。
“瞎毛”王志平因為眼部有障礙而行動不便,但這并不妨礙他來看望高新海。王志平養了一只蝴蝶犬,每次一出門,蝴蝶犬不用招呼,就帶著他直奔高新海家。蝴蝶犬死后,他又養了一只金毛犬。后來金毛犬丟了,沒有了引路的小狗,王志平出門更加不方便,可即使這樣他也要來看望高新海。從王志平的家到幸福路5號院,平常人要走20多分鐘,王志平卻要花上2倍的時間。只要能看到高新海,跟他說說話,王志平心里就覺得踏實。
對于隴海大院里的老鄰居們來說,幫助高新海并不是他們的負擔,相反,他們從高新海身上收獲了快樂?;疾≈埃咝潞J且粋€積極向上、助人為樂的青年;患病之后,他經歷了多次人生的打擊,卻沒有因此沉淪,仍然能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對生活充滿感恩。大院里的鄰居們有什么煩心事,都喜歡來找他聊聊;遇到了什么困難,只要想想高新海,就會覺得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隴海大院給了高新海無盡的溫暖,他也回報給了大院鄰居們可貴的精神和寶貴的信念。
“鄰里互助、扶殘助殘、扶危濟困”,“隴海大院”精神感動著高新海,也感動著無數人。2008年,隴海大院榮膺“感動中原十大愛心群體”稱號,2010年入選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2011年獲評鄭州市“首屆慈孝集體”,2012年成為“感動鄭州”愛心集體,2014年獲得“感動中原”年度集體獎。
2014年5月22日,一部特殊的電影在河南奧斯卡影院全線上映。這部電影名為《好好的活著》,是根據隴海大院的真實故事改編,再現了隴海大院的鄰居們多年來盡心照顧高新海的感人事跡。電影中的主人公高地的原型就是高新海,而電影中的許多角色,就是取材于隴海大院里的左鄰右舍。
2015年2月27日晚,2014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隴海大院愛心集體以690多萬票榮登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榜首。39年的真情守護,從青春年少到華發蒼蒼,不離不棄鑄就大愛傳奇。
“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39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離開。”當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宣讀完這段頒獎詞后,臺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領獎臺上的鄰居們露出了淳樸的笑容。他們一起組成了隴海大院這個愛的大家庭,用他們的真誠與溫暖感動著所有人。
隴海大院的老鄰居們有一個約定:等新的隴海大院建成后,他們都要回遷,再做好鄰居。高新海和鄰居們一樣期盼著那一天的到來。高新海說:“我雖然沒有自己的小家庭,但隴海大院就是一個大家庭,比小家更溫暖?!?/p>
(責編/鄧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