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鴿,胡 洋
(金華市中心醫院,浙江金華 321000)
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脊髓結構、功能的損害,造成損傷平面以下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即為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控制膀胱的中樞或周圍神經損傷引起的尿潴留和(或)排尿功能障礙,稱為神經源性膀胱[1]。SCI患者神經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礙治療目的是盡早建立反射性排尿節律,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艾灸是中醫傳統治療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膀胱排空及膀胱功能平衡狀態的建立,促使膀胱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3],具有對患者不造成損害,沒有藥物過敏及不良反應等優勢。尿道括約肌控制訓練、排尿反射訓練等膀胱功能訓練,能提高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4]。本研究主要觀察穴位艾灸結合膀胱功能康復訓練對SCI所致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達到膀胱平衡狀態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組標準:外傷性頸、胸、腰髓SCI患者,診斷符合美國脊柱損傷學會2000年標準[5],均出現神經源性膀胱[1],知情同意并配合訓練。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腦、肺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合并有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既往有嚴重腎臟疾病患者,有嚴重的腎積水、嚴重的排尿植物神經系統過反射行膀胱造瘺術、尿道括約肌切開術患者。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康復科住院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5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7例,女8例;年齡(34.8±13.5)歲;病程(16±4.5)d;頸髓損傷7例,胸髓損傷12例,腰髓損傷6例,均為A、B 級損傷。對照組:男18 例,女7 例;年齡(32.8±11.5)歲;病程(16±4.3)d;頸髓損傷7例,胸髓損傷12例,腰髓損傷6例,均為A、B 級損傷。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膀胱功能康復訓練的方法。入院后第2天評估病情,對患者進行分期處理。脊髓休克期采用持續留置尿管間歇開放法:尿道口擦洗1次/d,鼓勵患者多飲水,1 500~2 500ml/d,導尿管留置時間一般不超過1個月,每周更換1次導尿管,根據患者情況間歇開放導尿管,白天2h開放1次,夜間3~4h開放1次。脊髓恢復期采用飲水計劃及間歇導尿:脊髓受傷后3~4周,由脊髓休克期進入恢復期,此時是膀胱訓練的最佳時期。制定飲水計劃,早、中、晚餐時各飲400 ml溫開水,10∶00、16∶00、20∶00各飲200ml,之后至6∶00不飲水,每日飲水量嚴格限制在2 000ml以內。白天2h開放1次,夜間3~4h開放1次,次日膀胱沖洗后拔除導尿管,初次拔除導尿管時,如患者完全不能自主排尿,每4~6h導尿1次,或者根據患者的膀胱充盈程度確定導尿時間。每次導尿前,讓患者試行排尿并測定殘余尿量,按殘余尿的多少,修改間歇導尿的時間,兩次導尿之間能自動排尿200ml以上,殘余尿量200ml以下時,每8h導尿1次,當殘余尿量少于100 ml即停止導尿[6-7]。每次導尿前10min,用手法輔助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尋找刺激排尿反射的觸發點,如叩擊恥骨上區、摩擦大腿內側、牽拉陰毛、擴張肛門或叩擊骶尾部等,每次3~5min,以促使自發性排尿反射;也可按壓下腹部,利用增加腹壓的方法促使膀胱內壓力增高,引起排尿,同時囑患者做正常排尿動作進行排尿意識訓練,使協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8]。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入院后第2天開始進行艾灸氣海穴、關元穴。患者平臥,恥骨聯合到劍突之間的皮膚充分暴露。取穴: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為氣海穴,臍下3寸為關元穴。操作者將兩條艾條點燃(每條長約10cm),放在艾灸箱內,將艾灸箱放在距皮膚腹白線上2~5cm處,對準氣海穴和關元穴熏艾。艾灸治療早晚各1次,每次20min。艾灸進行6個療程(6d為1個療程,休息1d后接下一療程)。
1.3 效果評價方法
1.3.1 達到膀胱平衡狀態的例數和時間 膀胱平衡狀態指膀胱能低壓儲尿并有較大的膀胱容量(350~500m1),能在不用導尿管下排空膀胱(殘余尿量<100 ml),無尿失禁、上尿路功能不受損害[9]。記錄達到膀胱平衡狀態的例數和達到膀胱平衡狀態時間。
1.3.2 膀胱尿流動力學 在患者實施膀胱功能康復訓練及穴位艾灸前和干預6周后測定膀胱尿流動力學,記錄膀胱容量(VH2O)、逼尿肌壓力(Pdet)、逼尿肌過度活動數目(DO)。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協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達到膀胱平衡狀態例數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達到膀胱平衡狀態例數比較
2.2 兩組達到膀胱平衡狀態的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達到膀胱平衡狀態的時間比較 d
2.3 兩組干預前后膀胱尿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膀胱尿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
3.1 穴位艾灸聯合膀胱功能康復訓練能促進患者膀胱功能恢復 祖國醫學認為,任脈總一身之陰脈,為“陰脈之海”,關元、氣海為任脈要穴,解剖位置均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分別在布有第11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及布有第12 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均走行在下腹部,具有通經絡和氣血,調暢中、下焦氣機,使膀胱氣化功能得已恢復之功效。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淤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間歇導尿、叩擊恥骨上區、摩擦大腿內側、牽拉陰毛、擴張肛門或叩擊骶尾部等膀胱功能康復訓練,可以促使自發性排尿反射,也可按壓下腹部利用增加腹壓的方法促使膀胱內壓力增高,引起排尿,同時囑患者做正常排尿動作進行排尿意識訓練,使協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在膀胱功能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應用艾灸療法,借艾火的純陽熱力和藥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有相互聯系、絡屬之關系,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氣化,致使溫熱之氣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從而逐步恢復膀胱功能,最終自主排尿[10]。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頸髓損傷、胸髓損傷和腰髓損傷患者達到膀胱平衡狀態的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不同損傷平面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6周內達到膀胱平衡狀態的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但不同損傷平面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可能與研究例數太少有關,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同時表3數據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膀胱容量、逼尿肌壓力、逼尿肌過度活動數等指標改善更明顯,兩組膀胱尿流動力學相關指標經協方差分析顯示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穴位艾灸配合膀胱功能訓練能顯著提高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縮短治療時間。
3.2 穴位艾灸聯合膀胱功能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 膀胱功能康復訓練在每次間歇導尿前10min進行,每次3~5min。艾灸治療在患者情緒放松、精神狀態良好的情況下進行,保證患者充分配合治療。穴位艾灸時,艾灸箱和皮膚之間墊一治療巾以防燙傷,操作者一手放在穴位旁,以掌握皮膚溫度(以患者感溫熱但無灼痛為度);為防止局部皮膚灼傷,交替艾灸氣海穴與關元穴;隨時彈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膚紅暈為宜。
[1]Ginsberg D.The epidem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neurogenic bladder[J].Am J Manag Care,2013,19(10Suppl):191-196.
[2]Mourtzinos A,Stoffel JT.Management goals for the spina bifida neurogenic bladder:a review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J].Urol Clin North Am,2010,37(4):527-535.
[3]伊仙瓊,朱文宗,黃建平,等.艾灸結合間歇導尿治療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的療效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3,12(12):1159-1161.
[4]周筱春,葉旭平,蔣松鶴.膀胱功能訓練在脊髓損傷伴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康復中的作用[J].護理與康復,2007,6(12):822-823.
[5]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International Medical Society of Parapleg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26th annual meeting.Chicago,Illinois,USA.April 14-16,2000.Abstracts[J].J Spinal Cord Med,2000,23(Suppl 1):1-66.
[6]張玲芝,王元姣,孫麗.脊髓損傷自主性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導尿間歇判斷方法的比較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2,11(7):612-614.
[7]Samson G,Cardenas DD.Neurogenic bladder in spinal cord injury[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07,18(2):255-274.
[8]徐淑芬,周先富.中藥聯合間歇性導尿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5):432-433.
[9]Kaufmann A,Kurze I.Diagnosis of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J].Urologe A,2012,51(2):168-178.
[10]孔娟,朱樂英,彭銀英.艾灸氣海穴關元穴治療脊髓損傷患者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護理學報,2009,16(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