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明
(韶關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提升廣東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路徑探析
——基于比較優勢理論視角
何世明
(韶關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問題是各國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也是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廣東中小企業外貿出口既有其比較優勢,也有比較劣勢.近年來,廣東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應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做好出口幫扶工作,引導企業優化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和技術創新,通過產品差異化競爭戰略提升企業出口競爭力.
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廣東省;產品差異化
中小企業是世界各國國民經濟活動的主力軍,美國、歐盟、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數量均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其中,美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7%,歐盟和日本分別占99.8% 和99.3%,提供了80%至90%的就業崗位。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其數量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創造的GDP和對外貿易值均占全國總值的60%,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
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之后,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問題成為各國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和理論研究的熱點。西方學者對企業出口競爭力的研究始于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比較優勢是企業出口競爭力的基礎,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比較優勢的源泉。大衛·李嘉圖指出,比較優勢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各國應該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1]124。
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li Hechscher)、俄林(Bertil Ohlin)認為,國家間存在要素稟賦差異,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而廉價要素的產品[1]129。
學者Donald keesing發展了傳統要素稟賦理論,指出國家間要素稟賦差異在于勞動者的技能差異[2]133。Raymond Vernon從產品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比較優勢的變化,認為比較優勢會從產品和技術的發明國轉移至低成本的引進國[2]134。Stefan Linder甚至認為消費偏好相似性會形成比較優勢的基礎并決定國際貿易流向[2]135。Lancaster則指出比較優勢分為自然資源優勢(natural comparative advantage)和可獲得性優勢(acquired comparative advantage),兩者都是產業內貿易的基礎[1]174。E·Helpman、W·Antweiler and D· Trefler都認為,規模報酬遞增會形成比較優勢[1]168。
E·H·Chamberlin分析了壟斷競爭市場的競爭行為,指出產品差異化(differentiated products)能增加企業競爭力[1]171。M·V·Posner同樣認為,高新技術及其產品會享有暫時性壟斷(temporary monopoly)優勢。
Dominick Salvatore在分析運輸成本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時指出,區位優勢會降低交易品的運輸成本,從而形成比較優勢[1]181。
目前,國內學者則主要從企業和政府層面分析了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的不利影響因素,包括企業規模小、人員素質低、產品質量差、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融資難、技術創新能力弱及政府政策扶持不力、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水平低等。
從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要么從單一角度分析比較優勢的形成基礎,要么只分析了影響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的不利因素,忽視了企業自身比較優勢的發揮。本文基于比較優勢理論視角,在分析廣東中小企業外貿出口優勢與劣勢的基礎上,探討如何提升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問題。
近年來,雖然廣東中小企業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出口增速連續幾年低于全國平均值,但廣東中小企業外貿出口仍然具有其自身的比較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區域位置、交通條件、產業規模、產業發展戰略、人力資源、企業信息化建設、政府扶持政策、企業創新能力等方面。

廣東省中小企業外貿出口競爭優勢分析圖
第一,廣東屬于沿海省份,毗鄰香港和澳門,區位優勢明顯,可以借助港澳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多個平臺為中小企業外貿出口拓展市場空間。
第二,廣東交通條件優越,已經形成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到2014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超過6 200公里;沿海港口運輸發達,貨物通過能力可達12億噸;鐵路運輸網絡化,到2020年將形成以廣州市為中心,以“三縱二橫”為主干線的鐵路運輸網絡;“珠三角”地區將建成連接區內主要城市,與港澳相銜接的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民用航空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第三,產業集聚明顯。廣東中小企業出口商品中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業主要聚集在“珠三角”地區,有500多個專業鎮,產生了強大的集群效應。
第四,人力資源豐富。廣東人口總量居全國第一,非技能勞動者和高技能勞動者存量均位居全國前列,“珠三角”地區更是人力資源集聚地。
第五,政策扶持到位。一是增加了財政資金投入,一次性新增扶持中小企業資金20億元;2009年起又連續3年劃撥1.8億元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用于貸款貼息、融資和擔保補助以及服務體系建設等;還設立了科技專項資金,用于扶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產業和產品升級項目以及培育“高、新、特”產品和產業項目發展。二是信貸扶持,除了單列中小企業信貸指標和信貸增速指標、搭建銀行與企業合作平臺、建立與完善貸款擔保和貼息機制、制定靈活的信貸政策之外,省政府還鼓勵通過創投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方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三是加大了稅費減免和出口退稅力度。
第六,企業信息化程度較高。信息已成為一種戰略資源,廣東外向型中小企業相當注重信息化建設,CAD、CAM、ERP、MIS等信息技術被廣泛使用,解決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信息滯后問題,提升了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
第七,產業結構優化。廣東實施了“騰籠換鳥”產業升級戰略,一方面傳統優勢產業逐步升級,另一方面以機電產品、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電技術、精細化工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猛,比較優勢日益突顯。
第八,產品和技術創新能力較強。廣東外向型中小企業經歷了產品“仿制”和技術“模仿”階段后,開始進入產品和技術自主研發階段。調查表明,“自主技術產品生產”的中小企業占85%以上[3]。
廣東中小企業外貿出口也有其比較劣勢,主要表現為內外兩方面。內部劣勢在于企業規模小,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企業人員文化素質偏低,高級人才稀缺;出口商品同質化明顯,沒有自身特色;出口市場過度集中,市場風險大。外部劣勢在于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人民幣升值,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企業和進口國中小企業的挑戰。
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為鼓勵中小企業出口,在資金援助、稅收優惠、信貸擔保、政府服務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一,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政策。德國采取了免征營業稅、提高營業稅起征點、降低所得稅率、對小企業免征周轉稅、提高出口退稅率或稅費減免等政策。法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給予財政補助,提高稅基起征點或增值稅減免比例,減免出口商品的國內銷售稅、消費稅、增值稅,提高出口退稅率,免征進口原材料、半成品進口稅等。
其二,提供貸款擔保和出口援助。美國中小企業局(SBA)為中小企業提供四類貸款擔保:一是一般性貸款擔保,對75萬美元以下貸款提供75%的擔保,為10萬美元貸款提供80%擔保;二是少數民族和婦女創辦的貸款額低于20萬美元的給予90%貸款擔保;三是對小額“快速貸款通道”提供50%的貸款擔保;四是中小企業外貿出口專項貸款擔保。日本政府通過 “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等專門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援助和貸款擔保。法國中央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海外出展和考察保險、國外市場開發及其信貸擔保、中短期商業風險擔保、貨幣兌換和政治風險擔保等,地方政府為企業出口提供財政援助。
其三,創建特殊融資平臺。美國NASDAQ股票市場和法國股票交易所開辟的“新市場”業務為中小企業提供專門的融資平臺。
其四,為中小企業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如美國“小企業法”、“機會均等法”和“小企業技術創業開發法”;日本“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振興資金助成法”和“重要出口商品工業組合法”;韓國“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銀行法”、“信用保證基金法”、“公平交易法”等;臺灣“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德國“中小企業結構政策的專項條例”和“1990-1993年中小企業參與歐共體市場競爭專項計劃”等。
其五,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出口促進委員會,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國際展覽、出口援助等全方位服務,并在全國各地成立了最完善的技術推廣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法國通過外貿保險公司無償資助本國企業參加國際會展、市場調研等拓展海外市場活動,地方政府為本地企業出口提供信息、資金、技術、簡化出口程序等方面的服務;韓國中小企業廳在全國設立了中小企業出口中心,為企業提供海外參展、國際認證、報關手續、信息咨詢等服務;土耳其、比利時等國政府設立了中小企業海外市場專項基金,為企業參與國際交流、國際認證、專利申請等事項提供資金援助;英國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了全國性培訓大綱,政府出資聘請管理和技術專家為企業提供指導和培訓,還成立了中小企業信息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
企業出口競爭力源自于企業核心競爭優勢,這種優勢的培育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一)政府和行業協會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經驗,制定并落實好各項幫扶政策
第一,加大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力度。提高中小企業營業稅起征點,對小微企業免征營業稅,落實中央及省政府制定的關于提高企業出口退稅率或稅費減免政策,酌情減免企業增值稅,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要在保證財政補貼增量基礎上,注重優化補貼結構和補貼方式,根據企業出口額實行分類補貼。補貼資金應向“高、新、特”產品企業和產業項目傾斜,補貼形式應以補貼企業研發投入和人員培訓為主。
第二,提供貸款和出口援助。落實中小企業融資扶持政策,在國有銀行專設中小企業信貸服務部,為企業貸款提供綠色通道;成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為中小企業貸款貼息和信貸擔保;設立中小企業出口專項資金,用于企業出口援助和保險擔保。
第三,打造特殊融資平臺。擴大滬深股票市場的中小板塊,拓寬中小企業社會融資平臺和渠道,為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
第四,強化政府服務功能。政府簡化各種審批程序和手續,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維護正常競爭秩序和良好的經營環境,建立出口預警機制,及時發布進口國的最新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成立公益性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市場調研、國際認證、出口信息咨詢、參展和法律援助等綜合性服務;行業協會要通過立體和平面媒體打造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式服務體系。
第五,政府出資委托社會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管理咨詢、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等公共服務;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企業提供智能支持;鼓勵各類商會和民間團體為中小企業出口提供便利。
第六,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在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基礎上,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配套政策和地方性法規,如《廣東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條例》、《廣東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條例》、《廣東中小企業權益保護條例》、《廣東中小企業資金保障條例》、《廣東中小企業出口促進條例》等政策法規。
第七,引導企業進一步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廣東實施“騰籠換鳥”的產業升級戰略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初步形成。但是,出口商品同質化和低品質特征依然十分突出,競爭優勢不明顯,政府要從戰略高度,進一步引導企業優化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朝“高、新、特、優”方向發展。
(二)企業方面提升出口競爭力的舉措
其一,實施集群化發展戰略。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有利于企業之間合理分工、提高效率、資源共享、降低成本、培育特色、激發創新和增強活力。廣東已有佛山張槎的紡織,石灣、南莊的陶瓷,南海西樵的布匹,順德樂從、龍江的家具和陳村的花卉,東莞虎門的服裝和小商品,中山古鎮的燈飾燈具,小欖鎮的五金,沙溪鎮的休閑服,陽江的刀具等傳統產業集群。還培育了順德家電、東莞電腦及其配件、深圳電腦整機及其配件和通信及軟件產業群等新興產業集群,形成了新興產業集群和傳統產業集群并駕齊驅的新格局。要在做強做大現有產業集群基礎上,大力培育生命工程、生物技術、光電技術、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計算機集成技術等“高、精、尖”產業集群;各地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培育各具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產業集群,避免一哄而上、簡單復制、結構雷同現象。
其二,組建企業戰略聯盟。通過與國外企業特別是國際跨國公司組建戰略聯盟,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通過“借船出海”進入國際市場,既能避開貿易壁壘,又能提高國際競爭力。
其三,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邁克·波特教授認為,產品差異化是企業競爭力源泉。廣東中小企業出口商品差異化小,同構性高,缺乏特色,競爭優勢不突出,必須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在產品、技術、包裝、營銷模式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
其四,增強產品和技術創新能力。廣東中小企業出口商品中很大一部分屬于“貼牌”產品,缺乏自主品牌和技術,企業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高端人才引進,增加R&D投入,加快技術自主創新和產品研發,培育自主品牌。
其五,擴大海外直接投資。海外直接投資可以避開進口國貿易壁壘,減少營運成本,準確把握當地消費文化、易于拓展海外市場,提高產品競爭力。應當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以獨資或合資合作方式進行海外直接投資。
其六,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香港、日本和歐美地區是廣東中小企業的主要出口市場,受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這些經濟體復蘇緩慢,進口需求銳減。為化解出口市場風險,必須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非洲、俄羅斯、東歐、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
其七,提高技術和檢測標準,突破貿易壁壘。新貿易保護主義在發達經濟體盛行,技術性壁壘和綠色壁等新型貿易壁壘層出不窮。有資料表明,廣東絕大多數外向型中小企業遭遇過新貿易壁壘。突破國外貿易壁壘,需要企業積極參與各種國際認證,在生產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環境標準、檢驗檢測標準和社會責任標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其八,開展海外直銷。海外直銷是指出口企業不通過國外中間商,直接在目標市場國建立營銷渠道,直接銷售自己的商品的一種營銷模式。該模式對出口企業在產品質量、國際營銷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較高,有實力的中小企業可以采取這種模式擴大出口。
其九,實施國際鏈鎖營銷。中小企業產品出口往往通過國外中間商來實現,屬于間接出口。這種出口方式不利于企業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而且出口利潤中大部分被國外中間商所賺取。中小企業應通過加入國際鏈鎖銷售企業,獲取會員身份,直接出口。
其十,依托海外華人華商擴大出口。華人華商具有海外文化背景,更了解所在國的消費文化、消費偏好、營銷方式。廣東華人、華商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可以為中小企業出口牽線搭橋,提供便利與幫助。
其十一,外貿出口電商化。電子商務是一種交易便捷、成本低、無時空限制的商務模式。廣東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整體水平較高,利用電子商務拓展海外市場的條件較為成熟,外貿出口電商化能彌補中小企業出口的先天劣勢,提高出口競爭力。
[1]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Steven Husted.and Michael Melvin:International Economic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龍志和,趙勇.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狀況——“中小企業發展狀況問卷調查”研究報告之一[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3(1):48-53.
On Enhancing the Competence in Exporting of SMEs of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HE Shi-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Both governments and scholars focus on the issue of the SMEs exporting competence.The SM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not only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but also disadvantage in exporting.In recent years,its exporting competence is decreasing,so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the developed nations and regions, give powerful support in financing and taxing,and guide on restructuring.Further more the SMEs themselves should innovate in technology and the exportable,and perform the strategies of differentiating and clustering.
SMEs;exporting competence;Guangdong province;differentiated goods
F127
A
1007-5348(2015)09-0066-04
2015-06-26
韶關學院校級課題“后金融危機時代提升廣東外向型中小企業出口能力研究”(韶學院[2012]202-26)
何世明(1966-),男,湖南臨武人,韶關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
(責任編輯:陳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