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娟
豐南于1961年建制,稱豐南縣,1994年改為豐南市,2002年撤市設區,稱為唐山市豐南區。冀東豐南歷經華夏精神滋養,冀東文化潤澤。李明君,作為豐南區檔案局的局長,以拳拳赤子之心,將自己的一脈親情和滿腔熱忱,無怨無悔地傾注到豐南的檔案事業中,用十六載春秋,譜寫了一曲檔案事業化蛹成蝶、走向輝煌的華彩樂章。
強班子、帶隊伍,船頭風正一帆懸
1999年,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時任豐南市政府辦公室科長的李明君,接受了組織的決定,到檔案局走馬上任了。
當時的檔案局機關僅有十個工作人員,老、弱、病、殘占全了;晚來早走,無故不上班,長期病事假成了家常便飯;而就在這僅有的幾個人員當中,矛盾重重,關系復雜。局班子軟、工作中懶、整個隊伍散。面對這種局面,李明君意識到,要想做好當前工作,必須從“人”抓起,只有建設一支團結高效的干部隊伍,才是干好工作的根本。為此,他確立了治理整頓機關干部作風的工作思路,結合當時開展的“三講”教育活動,制定了《考勤制度》、《獎懲制度》、《學習制度》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機關作風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他每天堅持早來1小時,晚走1小時,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找班子成員談心,找相關同志了解情況,解決她們的思想問題和個人家庭的實際困難,解除后顧之憂。整頓作風的帷幕在檔案局徐徐拉開,有病的,有事的都逐漸回到了工作崗位,工作狀態逐漸變得規范有序了。在他的努力和帶動下,機關風氣正了,隊伍團結緊密了,班子的戰斗力也明顯增強了。
有了好的制度做保障,還必須要有所作為。檔案部門的指令性工作不多,要想讓機關充滿生機,必須自我加壓,發奮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代的節奏合拍。
李明君以他特有的農民的樸實和豪爽,檔案人的智慧和勤奮,在政府辦工作十幾年的大局觀和洞察力,以及領導者的敏銳和膽識,帶領指揮著檔案局這艘小船,蓄勢待發、揚帆遠航。
當時的檔案館,各項業務基礎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李明君白天和機關干部一起,深入到庫房,一個全宗一個全宗的了解情況,一卷一卷地查閱案卷;夜晚,他拿出檔案方面的雜志、匯編、文件,如饑似渴的閱讀,一些新名詞、新概念使勁往腦子里塞,不明白、不理解的,他不恥下問。不久,他就著手制定了《豐南市檔案室年度立卷合格檢查驗收辦法》、《關于加強檔案規范化管理的意見》等一系列辦法、規定,對各門類檔案特別是機關文書檔案的整理、歸檔、組卷提出了明確要求,并責成業務骨干到省、市檔案局進行業務培訓。在規范基層的同時,著手館內業務基礎建設。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檔案館要在2000年實現“省內有位、唐山領先”的目標,李明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晉升省一級館。
豐南市檔案館由于過去多年來業務基礎工作落后,欠賬太多,要實現晉升一級館的目標,難度非常大,工作量相當繁重,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但是,這些困難沒有難倒他。李明君多方協調,利用自己在政府辦工作多年,和領導熟悉、和各單位接觸較多的優勢,充分發揮自己待人熱情、甘愿吃苦、善于協調、把握大局的特長。經費不足,他多次找市政府領導及有關單位,爭取財政支持;人員不夠,就借用市職教中心計算機專業的40名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微機錄入。局里多次召開動員會,分析會,反復研究并制定了“吃透標準、突破難點、合理組織、分步實施”的升級工作方案。組織有關人員學習研究館升級標準,然后帶著問題,到唐山、遵化等已經晉升一級的檔案館學習、取經,確定出升級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他從自身做起,始終奮戰在第一線,帶領同志們加班加點,從分類、組卷、卷內目錄、卷內備考表、案卷封面、卷脊、案卷目錄、文件級卡片、微機錄入、標引等每一個環節入手,確定規范標準。在他的帶領下,工作人員也紛紛加班加點,毫無怨言,全局上下熱情高漲,效率節節攀升,集體榮譽感、歷史使命感大增,形成了一種無私奉獻、勇爭第一的喜人局面,這是多年來不曾出現的。2000年11月24日,豐南檔案館以98.5分的全省最高成績順利通過省檔案局考核驗收,由省四級館一躍成為省一級館,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得到了省、市檔案局及豐南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全局榮立振興豐南集體二等功,振興唐山集體三等功。
夯基礎,謀長遠,砥礪耕耘勇爭先
初戰告捷,李明君并沒有沾沾自喜,他又把目光放眼到全豐南的檔案工作。加快全區檔案事業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和搶抓機遇的意識讓他深深懂得,必須從解放思想入手,轉變傳統觀念,用實事求是的方法分析研究當前檔案工作的任務和目標。通過多方調研,李明君也更加清晰地理順了今后工作的總體思路:一把手要抓大事、抓關鍵,定主題、定方略,找不足、促進步,憂患意識長存、創新精神不止?!按蚧A、保核心、抓特色、數字化”是李明君同志工作思路的具體體現。
首先是逐步夯實各級各類基層檔案室業務基礎。
通過館升級工程,李明君明白了基層檔案室業務建設的重要性,懂得了館藏的真正來源是基層檔案室。為此,他提出了先規范鄉鎮、村居,再突出區直部門,同步做好企事單位的工作方式,并以全面推行歸檔文件整理規則、檔案工作目標管理升級考評、年度立卷合格證檢查、檔案法規業務培訓等形式,對各地各單位基層檔案室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逐步打牢豐南檔案事業的基礎。李明君親自帶領業務骨干人員,一個一個鄉鎮的跑,一個一個區直單位轉,他堅實的足跡,走遍了豐南所有的鄉鎮、社區、企業、機關。2001年,豐南第一個實現了鄉鎮檔案室升級“一片紅”。 2002年,利用農閑時節,對497個村逐個進行了建檔指導,建檔率達到100%。同時,對土地延包合同、村務公開等專題檔案進行了規范化管理指導和館內接收。2003年,全面介入抗擊非典第一線,并首次在“七一”表彰中榮獲先進單位稱號,從2004年開始,啟動了檔案“下鄉在鄉”活動,與區直涉農單位和鄉鎮上下配合,協調聯動,收集各種涉農政策、行業規范、種植養殖技術等12個大門類專題檔案資料,并且按不同層次需求,在所有鄉鎮及99個村的檔案室建立了服務“三農”專題檔案。到“十五”規劃末,豐南有71個單位升入省三級以上檔案工作先進單位行列,區直單位年度立卷合格率達到95%以上,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檔,民營企業、社區、龍型經濟組織建檔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全區基層檔案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程度普遍提高,館藏檔案的來源和質量都得到了保證。豐南檔案局連續被市檔案局、人事局、總工會命名為“九五”、”十五”期間先進集體,李明君榮獲”十五”期間檔案工作先進工作者,這也是全市檔案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走過“十五”,豐南檔案事業在李明君同志引領下,走上了新的良性發展之路。
其次是保核心,就是進一步保障檔案館的核心地位,不斷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
打造省內一流的縣級館,使其成為豐南的檔案安全保管利用中心、現行文件查閱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李明君同志明確的又一工作重點。他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僅“十五”期間,豐南財政就向檔案館投入180多萬元,用于改善和提高檔案保管、利用、現代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改變過去等、靠、要的工作方式,積極參與全區重大活動,主動為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加強對檔案移交工作的規范管理,加大了對重大活動檔案的指導收集力度,同時,有計劃地向區內外征集重要歷史檔案,館藏結構不斷優化,館藏量大幅度增加。在豐南檔案事業“九五”至“十二五”四個五年規劃中,在完成應進館文書檔案接收工作的同時,先后接收、征集了會計、科技、聲像、人事、電子、實物等多門類檔案進館,逐步改變了過去文書檔案占主導地位的館藏結構;同時,緊緊抓住全區重大活動、中心工作以及突發事件的發展步調,適時接收了五十年土地延包合同、“三講”、“三個代表”學教活動、抗擊非典、城中村改造等專門、專題檔案。為了進一步整合檔案資源,擴大涉及民生、公共安全、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專門、專題檔案在館藏結構中的比例,先后征集、接收了婚姻、公證、計劃生育、新農合、震亡人員名錄等一系列部門業務檔案,把館藏總量由“九五”初期的3萬卷提升到16萬多卷,為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服務中心、服務全局、服務民眾打下堅實基礎。
2010年,李明君同志被評為河北省檔案系統先進工作者。2012年,獲得河北檔案系統最高個人榮譽——“功勛杯”。
第三是抓特色,就是抓好涉及民生、服務中心工作的專門、專題檔案的指導與服務。
李明君同志及時抓住豐南區委、區政府工作主線,調派業務人員對檔案下鄉在鄉、文明生態村鎮建設、抗擊非典、領導信訪接待日、大病統籌(新農合)等專項活動檔案工作予以指導和服務,并利用館藏建國初期房地契、三案株連、“黑五類”、侯王建議、錯劃右派等專題檔案為解決相關人員生活待遇及挽回經濟損失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從查詢反饋登記中測算,僅利用館藏的房地契、婚姻、計劃生育、公證四種業務檔案,就為國家、集體和個人挽回經濟損失或新增經濟效益超過6000余萬元。另外,通過查詢館藏檔案、資料,為全區制定重大決策、化解矛盾糾紛、編史修志等項工作提供了大量原始依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011年,經李明君多次匯報、請示,區委、區政府兩辦《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檔案規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出臺,使全區檔案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程度普遍提高;緊接著2012年區委農工委、組織部、紀委與檔案局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陽光檔案、服務萬家”活動的實施方案》出臺,有力推動了村級檔案規范化管理工作?!瓣柟鈾n案、服務萬家”就是在村級檔案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將村級檔案進行公開,公開的檔案主要涉及民情、民生、民主議事、民主決策及黨的建設等內容,以保障廣大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老百姓都說農村檔案公開服務工作“給了農民一個明白,還了村干部一個清白”。
第四是加快數字化檔案館建設。
建成數字化檔案館,是檔案更好更快服務于民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實現檔案現代化管理的必經之路。豐南是河北省第一個開展數字化檔案館建設的縣級館。早在2002年,李明君到二史館、上海市檔案館、中央檔案館參觀時,就萌生了建設數字化檔案館的想法。為此,他多次向區有關領導做專題匯報,突出數字化檔案館建設在發揮檔案“資政惠民”作用中的重要地位,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努力和堅持逐步得到了區領導的認可,后經區長辦公會議研究通過,批準了他報送的數字化檔案館建設方案。2007年5月,區政府主要領導在工程啟動經費請示上做出批示:撥款30萬元用于工程啟動經費,今后按工程進度定期撥款,力爭在全省縣、區級中率先完成數字化檔案館建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2007年6月,經與科怡公司協商,以借貸加工方式簽訂了正式合同,數字化掃描工程拉開序幕。
在開展數字化檔案館建設工程中,李明君同志多次向專家求教,提出了“只讀光盤存貯、熱插移動硬盤存貯、主服務器存貯”三軌并行保存和三次質檢合格付款的辦法,得到了省、市檔案部門和區領導的認可。目前數字化檔案館已經建成,查閱文件只需一分鐘。
建新館,大發展,上檔升級譜新篇
自國家、省檔案局下發《縣(區)檔案事業發展狀況綜合評估辦法》及《評估細則》以來,李明君同志就明確了“十一五”期間的三個主攻方向:以“五位一體”要求建成新館、以主要精力做好館藏翻兩番、以最高標準搞好數字化檔案館建設,用實際行動續寫豐南檔案事業的輝煌。
建新館,起點要高、面積要大、功能要完備、設施要齊全。這既是豐南區委、區政府的要求,更是李明君的心愿。從2006年起,借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局《關于加強縣級國家檔案館建設的意見》的東風,開始著手謀劃建設新館,于2006年底向區政府上報了近萬字的興館規劃,在得到了主管副區長的肯定后,李明君又多次尋求城建、規劃、設計部門的幫助,制定了《豐南區國家檔案館新館建設設計方案》,并于2007年初向區主要領導進行了匯報,得到了初步認可。他先后二十多次就建設新館問題向專家學者請教、向主管領導匯報、向江、浙、滬、粵先進地區檔案館取經,《豐南區國家檔案館新館建設方案》先后七易其稿,最終于2009年由區主要領導拍板定案,新館建設工程也于同年9月底破土動工。這次建館充分考慮了多種因素,更加突出了人性化服務理念,綜合利用率與功能服務率堪與南方一流縣級館比肩。新館位于風景宜人的惠豐湖畔,與區行政中心隔街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建筑面積為6000多m2。2010年11月底,新館全面竣工。
新館建好了,各種設施設備也在李明君的奔走努力中先后到位。他時常凝視著這個方方正正的大樓,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是??!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為了建好這座檔案館,他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流了多少汗,費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委屈。他愛這幢樓就像愛自己的家,時常在樓內這瞅瞅,那轉轉,怎樣充分發揮這個大樓的作用?怎樣提高檔案館的整體工作水平?怎樣更好地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個一個問號不停地在李明君腦海中盤旋。“晉升國家一級檔案館,成為河北省第一個晉升國家一級館的縣(區)級檔案館”。他擲地有聲。
說干就干。
李明君首先成立了以自己為組長的晉升國家一級檔案館的領導小組。他帶領全體同志認真學習研究國家檔案局頒布的《市、縣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測評辦法》和《細則》。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制定晉升國家一級檔案館的實施方案,并將細則中的17項測評內容分解成87條具體任務,按“必保得分項”和“必爭得分項”,結合職能分解到各科室及全局每位同志,并適時召開調度會,進行任務調整和集體攻堅。
檔案局人員不多,李明君主動挑重擔,他積極跑辦,爭取區財政又投入資金三百多萬元,購置了一系列現代化、智能化設備、設施。為確保晉升國家一級館工作順利通過驗收,在區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又追加了50多萬元臨時預算經費,用于政府信息公開中心、現行文件查閱中心、檔案在線接收、檔案編研資料、電子檔案保管、庫房溫濕度調節六個方面的軟硬件建設。
不斷加強館內基礎業務建設,開展大規模、多層次接收工作。他帶隊深入各基層檔案室,除了接收常規的文書檔案外,還對會計、科技、聲像、實物、電子、圖書資料及一系列專門、專題檔案予以規范化指導,質量達標后接收進館。館藏結構不斷優化,館藏數量大幅增加,全區檔案資源建設進一步得到整合,檔案利用率明顯提升。
從2012年9月上旬開始,他親自監督,由辦公室、保管科的同志對近6萬條案卷級目錄、46萬余條文件級目錄逐一進行檢查、審核、修訂,為將來重新編制手工檢索目錄、編寫《全宗介紹》、匯編《唐山市豐南區國家檔案館指南》鋪平道路。集中全部人力對檔案庫區排架調整、存放索引登統、標識、破損、褪變檔案清查、搶救、修復,資料室分類、登統、標識、著錄,特藏室檔案整理、編目、排架,綜合服務大廳手工檢索審核、修改、裝訂、機檢目錄質檢、復核、《全宗介紹》編寫、合成、26種檔案館臺賬、登統套表續編等多項工作進行集體攻堅。
在爭創國家一級檔案館期間,李明君帶領全體同志,充分繼承了老一代檔案工作者“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恪盡職守、忠于使命”的優良傳統,發揚了新時期“勇于創新、開拓進取、自我加壓、負重奮進”的豐南精神,加班加點,團結協作,付出了百倍的汗水和努力,展示了良好的工作風貌和團隊精神,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2012年 12月27日,豐南區檔案館以97.60分的高分,通過了國家一級館的測評,成為河北省三個一級館中分數最高,而且是第一個縣(區)級國家檔案館。國家測評組的評語是:豐南區檔案館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功能用房齊全,設施設備滿足工作需要;檔案資源整合工作開展有力,館藏檔案內容豐富、結構合理、門類齊全;認真履行政務信息公開查閱服務職能,效果突出,認真履行社會教育職責,通過舉辦展覽、專題講座等活動,發揮了檔案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檔案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在河北省范圍內,率先使用了集中在線式檔案管理系統,率先實現館藏所有檔案全文數字化,已達到了國家一級檔案館的標準。
多年奮斗耕耘,鑄就今朝輝煌。從而立之年到知天命,李明君把自己最具魅力、活力、動力的十六年奉獻給了豐南的檔案事業。昔日朝氣蓬勃、英俊瀟灑的小伙子現在成了兩鬢染霜、略微發福的中年漢子,溜走的是歲月,不變的是他對檔案事業依然奮斗不止的情懷。
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李明君一如既往,忠實地履行著對歷史的承諾,把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明天緊緊相連,薪火相傳。在他的身邊,形成了豐南特有的檔案工作者群體。全面建設創新型檔案局(館),充分彰顯檔案“資政惠民”效應,在豐南已顯現端倪。豐南檔案事業十幾年來取得的長足進步原因可能有許多,但李明君同志的“火車頭”作用,正如檔案的原始憑證性一樣,是其它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