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陷落后,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了日軍的刺刀之下。在國民政府于南京召開的最后一次會議上,蔣介石表示:“南京是我國的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對全國人心也有重大影響,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這時唐生智毛遂自薦,主動請纓:“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誓與南京共存亡。”
南京雖然無險可守,但作為首都,又不能不守。蔣介石深知這一點,他想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并未派自己的嫡系守衛南京。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南京保衛戰前國軍的真實心理寫照。蔣介石遂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為副司令長官,周斕為參謀長,調集14個師10余萬兵力防守南京。這些剛從淞滬戰場退下來的部隊,還沒來得及整補休整,就又踏上了保衛南京的征程。
12月3日,各路日軍逼近南京外圍。5日拂曉,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天一放亮,黑壓壓一大片涂著太陽旗的日軍飛機出現在南京上空,一時間城內彈片橫飛,火光沖天。9日,敵機向城中投下松井石根致南京守軍的最后通牒,要求中國軍隊在次日正午前向日軍投降,否則日軍將開始進攻南京。中國軍隊沒有理會日軍的這套把戲,他們明知實力懸殊,仍積極備戰。
12月10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攻城。日軍地面部隊在67架飛機的掩護下,向雨花臺、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等守軍陣地發起狂攻。20萬軍隊在南京城內外殊死廝殺,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戰役。
中國守軍抵御日軍最為頑強的戰場,莫過于光華門。1937年12月9日拂曉,日軍精銳部隊之一的脅坂部隊(第九師團脅坂聯隊)占領了光華門外的大校場和通光營房,繼而與守衛光華門的教導總隊謝承瑞團和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等部展開激戰。光華門一度被日軍占領,憲兵教導第二團、第一五六師等部趕來增援,很快中國守城部隊又發動反攻奪回。日軍第九師團僅在光華門外就傷亡800余人。戰至午后,日軍沖入光華門內,占據了一些沿街房屋。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率部猛烈反擊,經過8個多小時的血戰肉搏,成功全殲入城日軍。而易安華旅長卻不幸在激戰中壯烈殉國。
面對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損失慘重,僅僅前三天,就在光華門外留下了7000具尸體,于是被迫調整作戰計劃。日第十六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決定調轉兵力,集中炮火攻打紫金山。位于南京城東北的紫金山高448米,是南京的制高點,這里由桂永清的教導總隊負責防衛。桂永清將一個炮兵團放在紫金山頂,居高臨下,對攻打南京城的日軍形成巨大威懾。
在85輛坦克的掩護下,日軍一次性集中兩個師團的兵力,分兩路向紫金山發起猛攻。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和林木蒼郁的靈谷寺一時間淹沒在炮火之中,彈片嘯叫之處血肉橫飛,吶喊之聲撼天動地。
此次激戰持續了整整四天,中國守軍雖大部傷亡,但主陣地始終未失。
第八十八師五二四團蔣堂華回憶說:“南京(保衛戰)啊,要講真是一部血淚史,被刺刀戳死的人不計其數,有的還沒死呢,就被抬著到馬路上去擋敵人的坦克車。”
日軍精銳部隊第六師團和第一一四師團猛烈進攻雨花臺和中華門,在此危急關頭,副司令長官羅卓英趕到前線指揮,在中華門一帶同日軍展開激烈巷戰,成功地把突入城中的敵軍全部肅清,大大振奮了其他陣地守衛將士的士氣。
位于南京城外的雨花臺是中華門外的一個制高點,這是一個高約百米、長約3000米的山岡。第七十二軍八十八師奉命在這里布防,高致嵩的第二六四旅、朱赤的第二六二旅分別防守雨花臺左、右兩翼陣地。
12月8日下午,日軍開始進攻雨花臺。朱赤命令第二六二旅靜待日軍慢慢逼近陣地,等日軍進入最佳射程內,他突然一揮手,向他的官兵們下令:“弟兄們,打啊!”機槍的噠噠噠聲響成一片,憤怒的子彈射向敵人。日軍措手不及,陣型大亂。朱赤振臂高呼:“弟兄們,跟我上!”說完,他率先縱身跳出戰壕,沖向敵群,跟日軍展開了白刃戰。陣地上殺聲震天,血流成河。經過一天的鏖戰,日軍損失慘重,雨花臺陣地仍在中國軍隊手中。
12月9日上午,日軍在戰況不利的情況下,出動20余架飛機,在雨花臺上空狂轟濫炸。兩個聯隊的日軍在大炮和坦克掩護下輪番沖擊,朱赤率領全旅官兵奮勇抵抗。戰斗中,一枚炮彈落在朱赤的腳邊,隨著一聲巨響,他倒在了血泊之中,為中國抗日戰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雨花臺的左翼,第二六四旅的戰事也異常慘烈。沒子彈了,就拼刺刀,刺刀彎了,干脆把槍扔掉,和日軍赤手空拳廝打。很多士兵抱著日軍滾落山底,與敵人同歸于盡。在短兵相接的肉搏戰中,鮮血四處飛濺。旅長高致嵩的耳朵被敵人咬掉一只,他顧不得包扎,忍著劇痛,激勵官兵們與日寇抗爭到底。在日軍輪番沖擊下,1萬多人的二六四旅只剩下四五百人。
當日軍再次如潮水般涌來時,高致嵩眼見無法抵擋日軍的攻勢,做出了一個悲壯的決定。他命士兵們將所有的手榴彈后蓋打開,把導火索聯結起來,擺在陣地前。進攻的日軍見陣地上沒有動靜,以為中國守軍的子彈打光了,放松了警惕。他們一邊興奮地手舞足蹈,大聲喊叫“抓活的,抓活的”,一邊向前進攻。20米,10米,5米,高致嵩忽然大叫一聲:“拉導火索!”隨著轟隆一聲巨響,全體官兵與攻入陣地的日軍同歸于盡。
日軍在這三日的激戰中戰死數千,國軍第88師也付出了慘痛代價。自第二六二旅旅長朱赤、第二六四旅旅長高致嵩以下,共有6000余名官兵壯烈犧牲。雨花臺左右兩翼主陣地最終失守,孫元良師長只得率余部突圍。
后來,孫元良回憶道:南京之戰,88師犧牲很壯烈。全師三個旅長犧牲了兩個;六個團長犧牲了三個。南京之役是最悲壯的一役了。
中日軍隊激戰正酣,而作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的唐生智卻無心死守南京,日夜苦盼援軍到來。12月11日晚,蔣介石突然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接到蔣的指示,唐生智連夜與羅卓英、劉興兩位副司令長官及參謀長周斕研究,決定準備撤退,并于12日晨召集參謀人員倉促制訂撤退計劃。
此時,日軍已從城墻缺口處潮水般涌入城內,成百上千的中國士兵在無人指揮的情況下從容抵抗,直至戰死。至12日16時,中華門、光華門、中山門皆被日軍攻破,激烈的槍炮聲在各街巷此起彼伏。
南京城已無法固守,唐生智開始實施倉促制訂的撤退計劃。在下達撤退命令后,他將撤退重任委托給助手,自己率先撤出戰場。
由于撤退計劃部署不周全,撤退行動出現大面積混亂現象。唐生智撤走后,南京軍民陷入空前的無組織狀態。通往下關碼頭的道路擠滿了爭相逃命的軍民。人們相互推擠、踐踏,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般到處亂竄。而江邊卻看不到一只船的影子。
原來戰前唐生智為了表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自斷退路,讓交通部長俞鵬飛將下關原有的兩艘大型渡輪撤走,并嚴令守衛浦口的第一軍和守衛挹江門的第三十六師,制止從南京向長江北岸或由城內經挹江門去城外的部隊和軍人,如不聽從可開槍射擊。
撤退命令下達后,挹江門守軍未能及時接到命令,仍在全力阻止前線部隊的撤退,造成挹江門堵塞。從激戰中撤退下來的部隊混亂不堪,各自爭先搶渡,就連謝承瑞少將也被自己人擠倒踩踏身亡。據參加過南京保衛戰的國民黨將領宋希濂后來回憶:“下關浦口間原有兩艘渡輪,每次可載七八百人,往返一次約需時45分鐘。那時下午5時就天黑了,早晨要到7時才天亮,即夜間有整整14個小時可以航行。如果衛戍司令長官部的運輸機關能確實掌握這兩艘渡輪,則至少可以運送3萬人過江,然而,他們卻讓這兩艘渡輪開往漢口去了。留存在下關江邊的,只是幾艘小火輪和兩三百只民船,要過江的人太多,船只卻太少,各部隊為搶船甚至發生槍戰。”
大部分官兵無船可乘,只好拆取門板制造木筏渡江,光附近大廟就拆了7座。還有不少人抓著杉排、木板或樹枝,試圖游過近2公里寬的長江。由于正值寒冬,江水冰冷刺骨,許多士兵就這樣凍死在了江中。
南京市長兼警備司令蕭山令率憲兵部隊到達江邊,發現已經沒有可以渡江的船只,于是令所部自扎木筏渡江。至13日清晨,憲兵部隊因人多舟少,大部分官兵仍未渡江。這時日軍第六師團尾追而來,向撤退的中國軍民開火。蕭山令下令憲兵部隊就地阻擊日軍,以掩護其他軍民渡江。日軍沒有料到撤退的國軍會突然發起反擊,猝不及防,慌忙中只能后退。但沒過多久,在機槍掩護下,日軍卷土重來,沖鋒猛烈。江邊空闊無所遮擋,憲兵部隊背水作戰,艱苦異常,在激戰5個小時后,傷亡殆盡。面對蜂擁而來的大批日軍,蕭山令振臂高呼:“殺身成仁,今日是也!”說完,便率領剩余官兵挺著刺刀與日軍展開肉搏,直至全部壯烈犧牲。蕭山令將軍寧死不屈,舉槍自盡,以身殉國。
滾滾長江,竟成了無數南京軍民的葬身之地。成千上萬的逃難者蜂擁到下關碼頭,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混亂,只要有渡船一靠岸,立刻就有無數人爭先恐后奪命而上,毫不理會撤退士兵的鳴槍示警。一時間,喊聲、哭聲、叫罵聲和落水者的呼救聲響成一片。正在渡江的國軍官兵被尾追而至的日軍火力殺傷,還有不少人死在自己人的槍下。滔滔長江上漂滿了士兵的尸體,鮮血染紅了江水。據知情者后來說,下關一戰,中國軍民被日軍打死3萬多人,淹死2.8萬多人。
南京保衛戰歷時8天,以南京失陷而告終,中國軍隊傷亡5萬余人,斃傷日軍1.2萬余人。據統計,此次戰役有11名國軍將領陣亡,他們是蕭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華、羅策群、姚中英、司徒非、李蘭池、劉國用、藍運東、萬全策。這些將軍的尸骸最終沒有一個能從南京城中運出,就此長眠于用生命捍衛過的土地上!
(摘自陳欽:《我的河山——抗日正面戰場
全紀實》,中信出版社2013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