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新版課標把“語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和目標,因為唯有運用,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更具活力。但運用的前提是,必須有厚實的積累。如若“腹中空”,即使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可以說,落實課堂閱讀,是厚實積累的重要途徑。有人可能會問,課堂時間太少,其“讀”又能獲得什么呢?這問也不無道理,要知道,“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堂閱讀讓學生感悟閱讀的方法,閱讀的方向,那么,課外才知道怎么去讀,去積累,運用才會有源頭。
一、理解性閱讀,積累起航
有人說,“課堂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在學生初接觸課文時,讓他們至少認真閱讀五遍及以上。在五遍之后,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此時,要求學生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以“旁批”的形式記錄下來。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雖然學生的理解是多元的,也應該尊重這種多元理解,但當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時,我們則必須引導他們進行交流。
通過交流,讓他們既感受他人的理解,同時,也更加深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當交流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將學生再次引入閱讀中,讓他們就自己不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越多越好,并記錄下來。提出問題的過程,本身也是閱讀和思考的過程。提出問題,呈現問題,再次閱讀,或是閱讀討論,學生自會對文本獲得更深入的理解。
在這一個過程中,“讀”是重點,也應讓其成為課堂的亮點。讀熟了,讀深入了,理解往往會逐步達成。當然,讀的形式要多樣,不能一味地自讀,也不能一味地齊讀。我們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如個別選擇讀、小組比賽讀、默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群體評比讀等(到底以哪些方式讀,需視當堂課的具體情況而定),力爭以動態的學習,多樣的閱讀使學生有效理解課文內容,從中感悟閱讀的方法。
二、玩味性閱讀,為積累添風景
教材的選文,大都十分優秀,堪稱經典。語言優美,言有盡而意無窮,大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韻味;寫法獨特,往往樸實的語言中給人以別樣的感覺,或懸念迭起,或不經意的敘述卻有厚實的鋪墊或暗示。
在學生的閱讀理解中,我們更應該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的詞句,細細地讀,力爭使大腦中呈現出一幅一幅的圖畫,如放電影一般,同時也引導他們慢慢地品,充分感知語言所呈現給我們的意境和韻味。當品讀完之后,再選擇恰當的時機與學生進行交流,讓自己所品之味的價值擴大化,從而將閱讀推向深入。
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這段話時,孩子們就品出了“味”。
(“有一個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說。唯一疼她的奶奶活著的時候告訴過她:一顆星星落下來,就有一個靈魂要到上帝那兒去了。)
生甲:這是個過渡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生乙:這段話有一個暗示,暗示小女孩快要死了。
生丙:還有一個暗示,暗示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時會看到奶奶。
這樣的閱讀,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認知,也給學生以后的閱讀指明了方向:閱讀時多品品文字里的“味”。
三、探究性閱讀,助積累騰飛
如果說理解內容是閱讀的初級階段的話,那么,玩味性閱讀則是閱讀的中級階段,而探究性閱讀則會給積累插上翅膀,讓積累飛起來。這是閱讀的高級的階段。在閱讀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則會促使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深入思考,更加深刻地領悟課文內容。通過學生自讀探究、小組互讀探究、全班誦讀探究,交流朗讀、操作探究,達到創新認識的目的。
如一位老師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他先請同學們朗讀頭幾句,要求學生說說開頭幾句各是什么句式?該怎么讀?表達了什么感情?同學們通過反復朗讀,品味出“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是懇求的語氣;“您這么大年紀,能支持得住嗎?”“快回家休息吧!”一個問句和一個感嘆句,表達了志愿軍戰士對朝鮮阿媽妮的無比深情;“為什么搖頭呢?”這個問句表達了朝鮮阿媽妮對志愿軍戰士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一個反問句,一個重復否定,更充分表達了志愿軍戰士對朝鮮人民永不忘懷的深情厚誼。不用老師的剖析與挖掘,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入情入境,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課堂上的讀,是一種實踐。我們在每堂課上都這么做,學生自會慢慢地感受閱讀的真諦,感受到閱讀的方向,我們再將其引導到課外閱讀中,那么,學生就會自覺地運用這些方法,讓積累更自如,更厚實。“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也自會運用了。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國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