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永慧
個案管理對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復的作用探討
龐永慧
目的 探討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復過程中個案管理發揮的作用。方法 選取重性精神病患者60例,隨機均分為實驗組對照組(n=30)。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方法,實驗組采用個案管理方法,實施管理6、12個月后,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和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對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精神狀況進行科學評估。結果 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SDSS和B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SDSS和BPR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重癥精神病患者采取個案管理的辦法,對改善患者疾病癥狀和社會功能具有顯著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個案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復;效果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擔負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精神疾病的發生率也呈現出逐漸升高的趨勢。由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活動受到嚴重損傷,喪失了部分或全部社會功能,不能完整辨認自身的健康狀況和社會現實,不能完全控制自身行為,常對公共安全、自身和他人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1]。僅依靠抗精神病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取得的效果往往十分有限,還需要加強對患者的管理[2]。本研究探討個案管理在改善患者病癥和社會功能等方面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2月廣州市花都區患有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病、雙相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所致精神障礙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中暴力行為分級評定為1~5級,有肇事肇禍危險傾向的患者60例,隨機分為2組(n=30)。對花都區花東鎮有肇事肇禍傾向的30例重性精神患者實施個案管理模式干預,進行試驗組管理;花都區獅嶺鎮30例同類患者作為對照組。精神疾病診斷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且與家人共同生活,能夠接受有關精神衛生教育,排除有既往嚴重身心疾病或腦組織病變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以及難以合作患者和藥物、乙醇等依賴患者[3]。其中精神分裂癥18例,情感性精神障礙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0例,偏執性精神病4例,癲癇性精神障礙13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8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43.7±9.8)歲,平均病程(7.3±4.6)年;實驗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45.6±10.2)歲,平均病程(6.9±3.7)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管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管理方法,根據患者情況對患者實施分類管理,定期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1.2.2 實驗組管理方法 實驗組患者的管理方法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實施個案管理方法。主要包括:(1)組建個案管理小組:個案管理小組主要由醫師和護士組成,也包括一些心理衛生人員和志愿者等,主要職責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對患者實施個案管理;(2)對個案進行評估:主要從患者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對疾病的反應、社會和生活功能、藥物管理等幾個方面對患者的現狀進行評估;(3)明確問題和目標:根據患者的評估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和家屬協商共同制定管理目標并根據相應的指標對康復效果進行評價;(4)制定管理措施:具體說來,就是對患者的既往病史、心理和身體狀況、用藥依從性進行考察以制定用藥措施;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和社會關系、適應能力、職業狀況、康復依從性和主動性檢查進行考察以制定康復措施;(5)定期宣傳督導: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慢性病康復指導等活動。按計劃完成既定管理目標,對完成情況實施督導。每月安排精神科執業醫師對患者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進行檢查、調整或修改既定的管理措施和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對個案管理的實施予以指導。
1.3 評價標準 分別采用SDSS和BPRS對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程度和精神病嚴重程度進行評價。SDSS包含10個項目,采用1~3分的評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BPRS包含18個項目,采用1~7分的評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S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SDS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B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BPR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管理前后SDSS評分比較(x±s,分)

表2 2組患者管理前后BPRS評分比較(x±s,分)
重性精神病的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綜合醫療、生活輔導、心理疏導、職業保障、經濟幫助等多方面的因素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4-5]。個案管理以幫助患者康復為中心思想,可以為患者提供醫療保健等協調服務[6]。個案管理人員可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輔導,幫助患者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經濟及醫療困難,提高患者的適應能力,保證患者用藥依從性,從而達到改善患者精神狀況的目的,降低疾病復發率。除此之外,多數重性精神病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后,精神癥狀有所減輕,但也會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利于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7]。針對這些情況,個案管理人員應協同患者家屬制定護理計劃,鍛煉患者完成一些簡單而又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以逐步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對一些恢復情況較好的患者,可以訓練他們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增強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及生活信心。
綜上所述,將一些干預性的康復措施運用到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來,對控制和改善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十分有益,還能夠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逐步提高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1] 李東蘭.我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干預的研究進展[J].實用預防醫學,2012,18(12):2445-2446.
[2] Dieterich M,Irving CB,Park B,et al.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 for severe mental illness[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10,10(5):712-714.
[3] 邵志梅,李乃萍,李滸,等.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社區干預和防治的應用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32-33.
[4] 郭衍娟,陳衛平,唐榮德.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復指導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139-140.
[5] 楊惠青,鄧筱璇,黃群明.社區個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22):2109-2110.
[6] Marshall M,Gray A,Lockwood A,et al.Case management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J].The Cochrane Library,2011,2(6):1123-1126.
[7] 劉向明,劉翠美,王棟.個案管理模式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0):1155-1156.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ode of case management in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for patients with major psychosi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major psychosi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30) randomly.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 basic management, and study group were given a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ode of case management.6 months and 12 months later,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 (SDSS) and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6 months later,the difference of SDSS score and BPR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v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hereas 12 months later, the difference of SDSS score and BPR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ode of case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major psychosi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promote the social ability.
Case management; Major psychosis; Rehabilitation; Clinical effects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05
廣東 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慢性病防治所(龐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