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夏明萬 雷源標
腦脊液單核細胞內結核抗原檢測對結核性腦膜炎早期診斷的意義
李青 夏明萬 雷源標
目的 研究腦脊液單核細胞內結核抗原檢測對于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價值。方法 選擇58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作為觀察組,選擇本院同期非結核性腦膜炎患者58例作為對照組,取2組的腦脊液標本進行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比較2組的檢查結果。結果 觀察組的中性粒細胞、激活單核細胞以及淋巴樣細胞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觀察組的腦脊液單核細胞中具有結核菌素抗原,檢查陽性率為82.8%(48/5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7%(1/58)(P<0.05)。結論 腦脊液單核細胞中結核抗原的檢測有利于早期診斷結核性腦膜炎。
腦脊液;結核性腦膜炎;結核菌素抗原;診斷
結核性腦膜炎是一種常見結核病,占所有結核病的7%~10%。結核性腦膜炎主要是由于結核桿菌所致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以腦膜感染最為常見[1]。本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早期診斷和治療直接影響患者臨床預后。但由于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CSF)中的結核桿菌數量比較少,應用腦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檢查的陽性率僅為10%左右[2],且培養結核菌的時間較長,陽性率僅為20%~30%,臨床診斷尤其是早期診斷難度較大。因此,尋找一種準確可靠的早期診斷方法至關重要。本研究分析了腦脊液單核細胞中結核抗原檢測對于早期診斷結核性腦膜炎的價值,旨在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5月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結核性腦膜炎患者58例作為觀察組,均符合Ahuja等[3]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齡3~80歲,平均(33.5±15.6)歲;48例單純結核性腦膜炎,10例結核性腦膜炎合并顱外結核,細胞數在(30~1200)×106/L。經腦部CT檢查顯示,9例CT異常,其中,3例為腦積水,2例為腦梗死,3例腦膜增厚強化,1例基底池滲出;經MRI平掃顯示,20例異常。經革蘭染色以及墨汁染色均呈陰性。選擇本院同期住院的非結核性腦膜炎患者58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5~82歲,平均(33.7±15.9)歲。其中,15例為化膿性腦膜炎,33例為病毒性腦膜炎,6例為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4例為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經MRI平掃顯示8例異常,其中,5例為炎癥改變,3例為腦膜增厚強化。2組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留取腦脊液標本進行常規腦脊液檢查、生化檢查以及細胞學檢查,同時進行墨汁染色以及革蘭染色。取腦脊液3mL,常規沉淀后,向每個腦脊液沉淀器中滴入腦脊液0.5mL,待水分完全吸干以后,取出其中一玻片作瑞氏染色,在顯微鏡下作有核細胞技術以及分類。對2張玻片作熒光染色,另1張作為陰性對照。取存在沉淀細胞的玻片放置到含有4℃冷丙酮中進行固定處理10min,然后采用0.05mol/L TBS-T緩沖液進行沖洗,5min/次,連續沖洗3次。然后將其轉移至含有3%羊血清的TBS中進行孵育處理30min,然后再次采用TBS-T緩沖液進行沖洗3次。完成沖洗后將其沖洗,然后滴加1∶200稀釋的抗兔結核抗體IgG,在4℃冰箱中進行孵育過夜。然后以濾紙將多余一抗體吸干,予以滴加經熒光素標記以后的1∶200稀釋羊抗兔IgG,在37℃條件下孵育30min。將玻片取出,然后以TBS-T緩沖液進行沖洗3次,5min/次,將水分吸干以后,以50%的緩沖甘油進行封片,在熒光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采用TBS緩沖液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以單核細胞胞漿染色表示陽性。
1.3 觀察指標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指標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激活單核細胞、淋巴樣細胞、單核細胞以及嗜酸性粒細胞等;動態檢測腦脊液單核細胞內結核抗原。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數據。正態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腦脊液異常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的中性粒細胞、轉移淋細胞、淋巴樣細胞以及激活單細胞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的單核細胞以及嗜酸細胞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應用。見表1。

表1 2組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異常檢出率比較[n(%)]
2.2 2組腦脊液單核細胞中結核抗原的檢測結果比較 2組58例患者首次均接受檢查,觀察組第1次檢查有48例陽性,對照組僅1例陽性;觀察組56例接受第2次檢查,對照組43例陰性,第2次檢查后觀察組47例陽性,對照組無陽性病例;觀察組29例接受第3次檢查,對照組24例陰性,第3次檢查觀察組23例陽性。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以及特異性并不高[7]。本研究以免疫熒光法進行腦脊液單核細胞中結核抗原的檢測,結果顯示,在結核性腦膜炎患者中,早期檢查腦脊液即可檢出單核細胞中的結核抗原,且單核細胞多表現出較強的胞質染色,經多次檢測后仍然持續陽性,表明結核菌能夠進入到單核細胞內并且存活[8]。當結核菌進入到細胞中后,在發生抗原呈遞以及體液、細胞免疫之前可完成早期診斷[9]。本研究結果顯示,結核性腦膜炎病患者的中性粒細胞、轉移淋細胞、淋巴樣細胞以及激活單細胞檢出率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腦脊液單核細胞中結核抗原檢測結果顯示,觀察組首次檢測陽性率為82.8%,較對照組的1.7%顯著提高(P<0.05)。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照組無陽性病例,而觀察組仍持續表現為較高的陽性率。認為腦脊液單核細胞中的結核抗原檢測對于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且可多作為結核性腦膜炎的動態監測指標。

表2 2組腦膜炎患者腦脊液單核細胞中結核抗原的檢測結果比較(n)
綜上所述,腦脊液單核細胞內結核抗原檢測對于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與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1] 何俊瑛,劉士甫,朱艷霞,等.腦脊液單核細胞內ESAT-6檢測對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意義[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18(3):209-212.
[2] 楊笑,郭旻,謝鵬,等.腦脊液單核細胞內ESAT-6對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價值[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2,38(6):330-333.
[3] Ahuja GK,Mohan KK,Prasad K,et al.Dexamethas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in adolescent and adults[J].N Engl J Med,2004,35l(17):1741-1751.
[4] 宋孚霞,孫旭文,王曉彤,等.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T淋巴細胞的動態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9):1516-1517.
[5] 鞏建華,薛秀榮,馬愛玲,等.腦脊液結核桿菌抗原及核酸聯合檢測對結核性腦膜炎早期診斷的評價[J].河北醫學,2012,18(9):1334-1336.
[6] 呼建民,黃慶生,何俊瑛,等.腦脊液檢測對結核性腦膜炎診斷的意義[J].武警醫學,2010,21(7):581-582,585.
[7] 張昆南,許自強,王朝東,等.腦脊液中檢測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對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意義[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2):86-90.
[8] 吳曉牧,劉麗娟,許志強,等.早期診斷結核性腦膜炎的新方法:檢測濃縮腦脊液中CFP-10和ESAT-6[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2,28(4):347-350.
[9] 鄒洪智.腦脊液檢測結核性腦膜炎190例診斷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0,1(12):83.
結核性腦膜炎是一種非化膿性慢性腦膜炎,臨床診斷鑒別難度較大,直接影響臨床治療決策與預后[4]。臨床對于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方法較多,其中,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病原微生物的診斷。該技術診斷具有早期、快速和敏感等優勢,但對于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目前尚缺乏較為完善的評價,且其假陽性率較高,對實驗室條件要求較高[5]。監測抗體無法鑒別既往結核菌感染與急性結核感染,臨床應用限制。
臨床研究發現,腦脊液結核桿菌抗原檢測與培養具有密切相關性,可作為結核菌診斷的直接證據[6]。既往研究多采用ELISA法進行腦脊液中循環抗原或者抗原抗體復合物的檢測,但敏感性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34
湖南 423000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李青 夏明萬 雷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