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青
630例結腸息肉患者的臨床病理及內鏡分析
伍小青
目的 探討結腸息肉的病發部位、臨床表現、病理特征以及結腸息肉的內鏡下特點,探討其中的相關因素。方法 選取采用電子結腸鏡檢查的4596例患者中檢出結腸息肉的630例患者,對患者的年齡、病理特征、臨床表現、內鏡資料以及結腸息肉發生部位進行研究探討。結果 結腸息肉檢出率13.71%,其中男360例,女270例。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5~65歲,占68.73%。息肉部位分別為直腸32.66%,乙狀結腸30.46%,降結腸17.52%,橫結腸6.88%,升結腸6.51%,盲腸5.96%。病理類型主要以腺瘤性息肉為主,占53.85%。結論 結腸息肉發病率在中老年人群者較高,以45~65歲常見,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腹脹、便血以及大便性狀改變;主要分布部位為直腸、乙狀結腸以及橫結腸;應對結腸息肉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防止其癌變,造成患者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結腸息肉;內鏡檢查;臨床;病理
結腸息肉是腸道多發病和常見病,人們普遍認為腺瘤性息肉是結腸癌的癌前狀態[1]。目前,診斷結腸息肉的重要手段是結腸鏡檢查,它不僅并發癥少,安全性高[2-3],而且對于息肉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總結630例大腸息肉患者的病發部位、臨床表現、病理特征以及結腸息肉的內鏡下特點,探討其中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南省長沙市第八醫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采用電子結腸鏡檢查的4596例患者中檢出結腸息肉630例,所有病例均取病理活檢或息肉完整摘除后送病理檢查。男360例,女270例,年齡15~87歲。
1.2 方法 采用CF-Q260AI型腸鏡及高頻電發生器。檢查前,所有患者服用瀉劑至排出無渣黃水符合檢查標準。鏡檢過程中,直徑≤0.5cm和直徑>0.5cm息肉,分別使用活檢鉗取整個息肉和高頻電治療儀圈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對于直徑較大的息肉,內鏡下無法切除或疑發生癌變者,活檢后轉外科手術治療。根據檢查結果,記錄結腸息肉的鏡下特征及病理分型。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計量資料用“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查情況 結腸息肉檢出率13.71%(630例),其中男
360例,女270例。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5~65歲,占68.73%(433例)。
2.2 大腸息肉患者的臨床表現 630例結腸息肉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腹脹219例(34.76%)以及便血136例(21.59%);其次為大便性狀改變105例(16.67%)、腹瀉64例(10.16%)、便秘49例(7.78%)以及貧血消瘦34例(5.40%),其它癥狀23例(3.65%)發生率較低。
2.3 大腸息肉分布部位與性質 630例息肉患者共檢出息肉1090枚,內鏡下息肉主要分布部位分為直腸和乙狀結腸,其次為降結腸、橫結腸、盲腸以及升結腸,且與其他部位息肉總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直腸356枚(32.66%)和乙狀結腸332枚(30.46%),降結腸191枚(17.52%),橫結腸75枚(6.88%),升結腸71枚(6.51%),盲腸65枚(5.96%);平均癌變率8.26%;病理類型主要為腺瘤性息肉587例(53.85%)和炎性息肉489例(44.86%),與其它息肉發病性質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大腸息肉分布部位與性質(n)
2.4 臨床表現與息肉分布特點 患者不同臨床表現息肉分布主要以直腸居多,有腹痛腹脹癥狀息肉分布在直腸占45.6%,便秘患者占27.2%,腹瀉患者占31.5%,便血患者占43.4%、消瘦貧血患者占32.8%及大便性狀和習慣改變的占35.7%。發生臨床癥狀與未發生患者,息肉分布部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5 臨床癥狀與息肉直徑大小 臨床癥狀(消瘦貧血、無消瘦、便血、無便血)與息肉直徑大小相關,不同息肉直徑組間臨床癥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臨床癥狀與息肉直徑大小(%)
結腸息肉是結腸黏膜面上隆起的贅生物統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5]。結腸息肉與結腸癌有緊密關系[6],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人們普遍認為是結腸癌的癌前狀態。結腸息肉癌變與其病理類型有關,按病理類型可分為:(1)腺瘤樣息肉,最常見,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導致局部黏膜隆起向腸腔內突出生長。其發病率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2)炎性息肉,由腸黏膜受長期炎癥刺激增生引起,腸黏膜潰瘍在愈合時,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導致正常黏膜逐漸隆起;(3)增生性息肉,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7],表現為黏膜表面呈丘狀或半圓形隆起。結腸息肉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腹瀉、腹痛不適,其次為便血、便秘,因此有上述癥狀者均應盡早行腸鏡檢查。中老年人如果出現上述癥狀應積極進行腸鏡檢查, 一旦發現息肉應盡快摘除,減少其癌變[8]。
本研究結果表明,結腸息肉檢出率13.71%,其中男360例,女270例。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5~65歲,占68.73%;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腹脹(34.76%)以及便血(21.59%);其次為大便性狀改變(16.67%)、腹瀉(10.16%)、便秘(7.78%)以及貧血消瘦(5.40%),其它癥狀(3.65%)發生率較低;共檢出息肉1090枚,內鏡下息肉主要分布部位分為直腸和乙狀結腸,其次為降結腸、橫結腸、盲腸以及升結腸,且各分布部位息肉總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臨床癥狀與未發生患者,息肉分布部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臨床表現與息肉分布部位無關。臨床癥狀(消瘦貧血、無消瘦、便血、無便血)與息肉直徑大小表明,臨床癥狀與息肉直徑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結腸息肉發病率在中老年人群者較高,以45~65歲常見,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腹脹、便血以及大便性狀改變;主要分布部位為直腸、乙狀結腸以及橫結腸,所以應對結腸息肉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防止器癌變,造成患者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1] 李鵑,岳文杰,劉懿.結腸息肉1239例內鏡及病理分析[J].上海醫學,2010,33(6):585-588.
[2] 涂海峰,潘倩敏.大腸息肉185例內鏡下特點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9,12(2):224-225.
[3] 李諾,矯樹華.大腸息肉258例臨床與內鏡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9):2160-2161.
[4] 鄭恩典,倪雙雙,翁雪健,等.724例大腸息肉臨床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10,20(2):41-42.
[5] 蘇芳,羅雁,李宇琛,等.結腸息肉臨床和病理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7):119-120.
[6] 黃德旺,黎騁.結腸鏡下診治大腸息肉368例臨床及病理分析[J].微創醫學,2010,5(2):133-134.
[7] 岑光力.老年人結腸息肉臨床及病理特點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6):87-88.
[8] 張凱軍,吳斌文.老年人結腸息肉臨床及病理特點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3):438-4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57
湖南 410100 湖南省長沙市第八醫院消化內科(伍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