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青
QCC模式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分析
李麗青
目的 探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應用品管圈護理模式對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效果。方法 選取接受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92例,隨機均分為2組(n=96)。常規組采用常規方法護理,QCC組采用QCC護理模式,比較2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患者的滿意度。結果 QCC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4%,滿意度為99.0%,均明顯優于常規組的27.1%和89.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QCC模式護理,能有效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患者滿意度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品管圈護理;冠心病介入治療;心血管不良事件
目前,介入治療是臨床中治療冠心病應用比較多的治療方法,療效較好,但是如果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再梗、出血、缺血、血栓等,治療效果則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降低了介入治療的成功率,并且近年來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因此,有效避免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成為近年來研究的重點。有研究發現,此類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不僅與所用藥物有一定關系,還與介入手術后患者所接受的護理服務有很大的關系[1]。品管圈護理(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模式是在護理理念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這種護理模式在臨床中應用愈發廣泛,其在多種不同疾病的患者的護理工作中都有應用,且效果較好[2]。本研究對接受介入治療的96例冠心病患者的護理工作應用QCC護理模式,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內一區接受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92例(男98例,女94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59.68±4.29)歲,隨機分為2組(n=96)。其中不穩定性心絞痛33例,穩定性心絞痛53例,陳舊性心梗20例,急性心梗86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給予常規組患者常規的護理服務,術后正確指導患者用藥,觀察患者的表現及癥狀,如有異常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QCC組患者采用QCC護理模式給予護理服務:(1)成立護理小組,小組人員為本科室所有從事護理相關工作的醫護人員,小組成員在護理過程中要互相配合并及時記錄護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2)小組人員共同解決護理工作中所發現和遇到的問題,針對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主要是總結影響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相關因素,如服藥依從性、生活習慣、患者治療的決心和態度、臨床癥狀、預防措施等,從上述各個方面逐一探討,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措施,并就實施該措施的細節問題進行一步討論,爭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順利進行;(3)將共同制定的措施在臨床中推廣使用,詳細記錄不同措施的效果,如按照上述措施給予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時,發現問題,及時記錄,由小組人員共同討論出一種替換或改進的措施,使患者所接受的護理服務逐漸完善。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患者的滿意度。本研究中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為再梗、出血、缺血、血栓等。滿意情況以匿名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由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做出評價,共3個檔次,分別為不滿意、基本滿意、非常滿意;滿意度=(基本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QCC組滿意度為
99.0 %,明顯優于常規組的89.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2.2 2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QCC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4%,均明顯優于常規組的2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臨床中冠心病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目前采用介入治療冠心病具有療效好、創傷小的優點,已逐漸成為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介入治療后如果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再梗、出血、缺血、血栓等,治療效果則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降低了介入治療的成功率。研究表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與介入治療所使用藥物有一定關系,術后給予患者合適的護理服務也能有效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3-4]。傳統的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進行護理工作時,比較被動,只是按照以前的經驗將護理服務提供給患者,而容易忽視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因此,所提供給患者的護理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相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護理的效果不明顯。QCC護理模式是品管圈護理模式的簡稱,這種護理模式與傳統護理中的單個醫護人員自己提供護理服務的模式不同,其是通過成立小組的形式,共同對護理工作中經常遇見的問題以及可能遇見的問題,共同討論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措施[5-6]。同時在臨床實際護理過程中,針對制定的護理措施在實施時所遇到的新的問題,共同討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逐步改進護理服務,這種護理模式科學性較高,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也逐漸由被動轉變為主動,也更利于患者接受,同時醫護人員在此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發現并解決問題,護理能力及知識水平也會逐步提高,使護理服務的質量逐步提高,效果也更加明顯。QCC護理模式已在不同疾病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有所應用,周文娟將其應用于骨科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曹敏將其應用于急診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李秋萍將其應用于PCI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均取得較好效果。
本研究中,QCC組患者接受QCC護理模式下總結出來的護理服務,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較接受傳統護理的常規組患者更少(P<0.05),患者的滿意度更高(P<0.05),這表明QCC護理模式對患者的關注度更高,所采取的措施更有利于患者接受,從而更加配合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給予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QCC模式護理,能有效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患者滿意度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李月平.SYNTAX積分及其衍生積分對高齡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一年預后的預測價值比較[J].中國醫藥,2014,9(2):160-164.
[2] 李希玲.QCC模式在控制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2,23(22):144-146.
[3] 許紅梅.QCC護理模式在改善內科慢性疾病患者情緒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83-85.
[4] 伍慧.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滿意度中的運用[J].當代醫學,2014,20(5):17-18.
[5] 聶曉敏.大蒜素膠囊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術后預后及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26):2052-2055.
[6] 張大鵬.老年人左主干病變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療效與特點[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29-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68
廣東 510150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內一區(李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