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布托啡諾與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用于120例硬膜外分娩鎮痛的效果比較
陳君
目的 比較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與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應用于硬膜外分娩鎮痛的效果。方法 選擇住院分娩的單胎頭位孕產婦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B組(n=58)和F組(n=62),B組應用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鎮痛,F組應用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鎮痛。觀察2組的鎮痛效果,并記錄不同時間點視覺鎮痛評分(VAS)、運動神經阻滯情況、不良反應、分娩方式、產程及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 鎮痛20~60min2組VAS評分均<3分,其中鎮痛20min時VAS評分B組明顯低于F組(P<0.05)。F組最高鎮痛相對平面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F組下肢運動阻滯、下肢麻木、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發生率均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具有較完善的分娩鎮痛效果,不良反應少、程度輕,有效且安全,為分娩自控鎮痛的理想選擇。
布托啡諾;硬膜外分娩鎮痛
硬膜外鎮痛是近幾年臨床分娩鎮痛的首選方法,低濃度局麻藥復合阿片類藥物硬膜外阻滯鎮痛的使用比較廣泛,可達到加強鎮痛效果、降低運動神經阻滯作用的目的[1]。傳統的阿片受體激動劑包含:芬太尼、哌替啶、嗎啡等,是臨床硬膜外鎮痛較常使用的藥物,但臨床存在患者對鎮痛效果不滿意的情況,同時嘔吐、惡心等鎮痛藥物副作用發生率較高。布托啡諾是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可經過興奮脊髓κ受體的作用達到脊髓鎮痛的目的。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其鎮痛作用強于嗎啡約5~8倍,強于哌替啶約40倍,鎮痛保持時間與嗎啡相近[2]。作為μ受體拮抗劑,其可抑制
μ受體激動造成的嘔吐、惡心等藥物副作用。目前國內外對布托啡諾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且大多為單獨用藥報道。本研究采用配伍形式,從鎮痛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方面評估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與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分別應用于分娩鎮痛效果,并探討其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研究對象均來自江西省婦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經陰道分娩單胎產婦120例,隨機分為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組(B組)(n=58)和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組(F組)(n=62)。其中B組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6.8±2.76)歲,平均孕周(39.8±1.2)周,宮口開至(3.0±0.5) cm。F組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5.8±2.68)歲,平均孕周(39.6±1.4)周,宮口開至(3.1±0.4)cm。2組產婦在年齡、孕周、鎮痛前宮口打開情況、孕周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鎮痛方法 2組于鎮痛前均開放上肢靜脈,當產婦宮口開至3cm左右時,行硬膜外穿刺。B組給予硬膜外注射0.15%羅哌卡因復合0.02mg/mL的布托啡諾,共5mL,觀察5min后,無不適反應追加至10mL,30min后,再次注入0.02mg/ mL布托啡諾復合0.12%羅哌卡因。對于F組給予硬膜外注射0.15%羅哌卡因復合0.5μg/mL芬太尼,注射方法同B組。
1.3 觀察指標 鎮痛過程中,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評定鎮痛前即刻(T0)、鎮痛5、10、20、30、60min時的疼痛程度;VAS: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VAS<3分為鎮痛良好,3~4分為基本滿意,≥5分為鎮痛差。硬膜外首次注射至出現無痛宮縮(VAS≤3分)的時間(鎮痛起效時間);記錄鎮痛起效時間、鎮痛平面、產程情況及分娩方式及下肢麻木、皮膚瘙癢、惡心嘔吐、低血壓、產后子宮出血量等不良反應或并發癥,并進行新生兒Apgar評分。用針刺法測定感覺阻滯平面,用Bromage改良法評定下肢運動神經阻滯程度:無運動阻滯(髖、膝、踝關節可充分屈曲)為0分;不能做直腿抬起(僅能屈膝、踝關節)為1分;不能屈膝(僅能屈踝關節)為2分;3個關節均不能屈為3分[3]。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統計分析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對于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對于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對于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分析,對于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中位數(M)(最小值-最大值)表示,應用秩和檢驗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鎮痛效果比較 2組VAS評分比較顯示,鎮痛前即刻VAS評分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鎮痛20~60min2組VAS評分均小于3分,其中鎮痛20min時VAS評分B組明顯低于F組(P<0.05)。鎮痛起效時間2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組最高鎮痛相對平面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最高鎮痛絕對平面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鎮痛效果比較
2.2 2組不良反應、并發癥及安全性指標的比較 2組各種指標比較結果顯示,B組下肢運動阻滯、下肢麻木、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剖宮產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F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失血量、總產程、新生兒1、5min Apgar評分2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不良反應、并發癥等安全性指標的比較
臨床產科患者手術后多采用硬膜外鎮痛,取得較滿意臨床效果;硬膜外給藥進行鎮痛的方式在臨床逐漸推廣使用[4]。將藥物經硬膜外腔隙注入后,通過對脊髓神經產生作用而發揮鎮痛效果。臨床注入常用藥物包含阿片類藥物、局部麻醉藥品等,局部麻醉藥品可對交感神經和外周感覺神經的傳導作用產生阻斷作用,進而發揮鎮痛效果;而阿片類藥物主要是通過對μ受體產生作用發揮鎮痛作用。兩者單獨使用在臨床取得較好效果,但是用藥后其引起的嘔吐、惡心、皮膚瘙癢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對患者術后的恢復產生不良影響[5]。故臨床采用兩種藥物聯合使用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鎮痛,不僅具有較高的鎮痛效果且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率,有利于提高產科對患者的診療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產婦鎮痛后VAS評分較鎮痛前明顯降低,鎮痛10min之后VAS評分均小于4分,提示兩者都起到較好的鎮痛效果。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方面,應用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組相對于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組其下肢運動阻滯、下肢麻木、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剖宮產發生率均較低,組間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提示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的不良反應率較低。兩者產后失血量、總產程、新生兒1、5min Apgar評分均無差別,提示2組在鎮痛效果相當、嬰兒和產程影響無差異。但是B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要低于F組。
布托啡諾屬于完全人工合成的脂溶性阿片類鎮痛藥,主要激動κ-阿片肽受體,對δ受體具有一定程度的興奮作用,而對μ受體則具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此藥物具有高脂溶性,可加強布托啡諾在脊髓中的擴散作用,并對腦脊液中殘留藥物量進行限制,避免其擴散進入腦干(經臨床檢測,腦干是不良反應發生的反應中樞)。因此其作為選擇性的κ受體激動藥,可產生良好的鎮痛,且不良反應小,已廣泛用于硬膜外鎮痛[6]。研究顯示其副反應小,產婦出現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的比例較低。芬太尼屬于純阿片受體激動劑,主要經人工合成,對μ受體有強大的脊髓鎮痛作用。臨床硬膜外分娩鎮痛效果較好,但興奮μ受體后極易引發嘔吐、惡心、皮膚瘙癢、呼吸抑制、低血壓、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因此其在臨床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7]。其亦屬于哌替啶的半合成派生物,其鎮痛效果強,但持續時間短,而且芬太尼會引起產婦的惡心、嘔吐和皮膚瘙癢的發生率增加。與芬太尼比較,布托啡諾鎮痛時間長[8]。羅哌卡因屬于局部麻醉藥物,是長效對映異構體酰胺類藥物的一種類型,具有輕微的心血管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可分離阻滯感覺神經以及運動神經,因此其是硬膜外麻醉手術后鎮痛的理想藥物[9]。
總之,2組均鎮痛效果滿意。2組達到滿意的鎮痛效果后,低血壓發生率無差異。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兒Apgar評分2組均無差異。但是F組的不良反應率要高于B組(P<0.05),因此,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具有較好的分娩鎮痛效果,不良反應少,有效且安全,為分娩自控鎮痛的理想選擇,值得推廣。
[1] 馬新剛,徐翠蘭,薛明喜,等.羅哌卡因復合布托啡諾硬膜外自控分娩鎮痛效果及對母嬰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3,53(8):83-85.
[2] 姚建芬,吳益莉,朱晶,等.布托啡諾在單純性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分娩鎮痛中的應用[J].浙江創傷外科,2014,10(2):319-321.
[3] 陳勇,羅燕,董理,等.布托啡諾聯合羅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術后硬膜外鎮痛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28):29-30.
[4] 馮建偉,劉金龍,陳新榮,等.兩種不同阿片受體激動劑聯合肋間神經阻滯用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的鎮痛[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8):3121-3124.
[5] 羅君生,張琳,徐公元,等.剖宮產術后鎮痛不同藥物配伍的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2):247-248.
[6] 葉良德,朱萍華,彭蓮紅,等.布托啡諾與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用于剖宮產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的效果分析[J].江西醫藥,2013, 48(3):240-242.
[7] 何煥鐘,胡曉斌,單漢民,等.布托啡諾復合羅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潤對老年患者結腸術后疼痛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2,18(2):189-191.
[8] 謝其毅,吳克宏.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用于術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鎮痛[J].當代醫學,2011,17(9):142.
[9] 薛衛國.羅哌卡因聯合芬太尼用于無痛分娩的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4):1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83
江西 330006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麻醉科(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