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娣
創傷性休克患者手術室搶救的護理配合分析
王紅娣
目的 對應用手術室綜合護理模式對患有創傷性休克疾病的患者在手術期間實施配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接受手術治療的患有創傷性休克疾病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n=40)。采用常規外科手術室護理模式對對照組實施手術配合;采用手術室綜合護理模式對觀察組實施手術配合。結果 觀察組患者創傷性休克手術室治療時間為(64.82±9.87)min和術后住院接受治療總時間(7.24±1.46)d明顯短于對照組(96.84±10.57)min、(10.56±2.74)d(P<0.05);對手術室護理服務的滿意度(95.0%)明顯高于對照組(82.5%)(P<0.05);圍手術期的不良反應(1例)明顯少于對照組(8例) (P<0.05)。結論 應用手術室綜合護理模式對患有創傷性休克疾病的患者在手術期間實施配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手術室綜合護理;創傷性休克;配合
創傷性休克疾病指的是人體在遭受到外界的暴力刺激之后出現的嚴重外傷、大量出血癥狀,進而引發休克癥狀出現。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創傷性休克疾病患者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均相對較高。一旦癥狀出現隨時都有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在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創傷性休克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1]。本次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有創傷性休克疾病的患者實施手術室綜合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的接受手術治療的患有創傷性休克疾病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n=40)。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37.6±1.2)歲;創傷性休克發病時間1~6h,平均發病時間(2.3±0.5)h。觀察組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37.8±1.1)歲;創傷性休克發病時間1~7h,平均發病時間(2.2±0.4)h。上述自然指標研究對象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外科手術室護理模式實施手術配合;觀察組采用手術室綜合護理模式實施手術配合,主要措施為:(1)家屬及患者情緒干預:在搶救開始前和搶救進行的過程中,采用針對性干預模式平復患者家屬情緒,通過患者家屬了解基本情況,在最大程度上爭取其配合。(2)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出現嘔吐需將患者的頭偏向一邊,防止窒息。及時清理口腔或者是呼吸道分泌物。存在意識的患者應引導其將分泌物或污物等咳出。必要氧氣吸入,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應用呼吸機實施輔助呼吸。(3)靜脈通道設置:采用16G留置針進行穿刺,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如果是開放性的傷口,輸液時必須避開肢體的遠端。注射藥物需要對速度進行控制。對患者的中心靜脈壓水平進行檢測。若懷疑骨盆骨折,在糾正休克后嚴格控制輸液量。(4)術前準備:做好器械準備并進行正確的連接,嚴格執行醫師口頭醫囑,手術操作過程中需要及時對醫生進行有關提醒。清點手術臺的物品,并進行詳細的記錄,保證沒有任何遺漏。在手術操作進行的過程中,需要增加使用的物品,必須經過兩人的檢查記錄,物品應集中放置,以便于進行準確的清點。(5)明確補液量:盡快使使患者的血容量水平恢復,并輸入大量液體,使血壓恢復正常。若傷情得到控制,早期輸入1000mL的平衡液,若輸液量在1500mL以上的時候,患者的收縮壓水平仍然不能夠保持在一個相對正常的狀態,則必須對損傷的位置進行確定,并控制出血。若擴容后收縮壓水平能夠保持在90~100mmHg之間,血壓水平下降,產生活動性出血,必須控制輸液量,避免再出血。若患者受到損傷的部位為胸部,需要對平衡液量進行控制,輸注尿素和濃縮白蛋白,避免出現任何并發癥。(6)工作交接:搶救結束后將患者送至病房,并與病房護士進行交接,向患者家屬說明患者的病情及搶救情況。(7)訪視:搶救結束后1天,到病房對患者進行探視,向其本人或家屬說明恢復期間的注意事項,進行科學的健康教育[2-3]。
1.3 觀察指標 選擇創傷性休克手術室治療時間和術后住院接受治療總時間、對手術室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圍手術期的不良反應等作為觀察指標。
1.4 滿意度評價方法 在患者手術治療結束后,利用恢復治療期間病房訪視的機會,對創傷性休克手術室護理的滿意度情況進行不記名打分調查,100分為滿分。超過80分為滿意,不足60分不滿意,在60~80分之間為基本滿意[4]。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手術室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對創傷性休克手術室護理服務滿意度達到82.5%;觀察組患者對創傷性休克手術室護理服務滿意度達到95.0%。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比較[n(%)]
2.2 創傷性休克手術室治療時間和術后住院接受治療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創傷性休克共接受手術室治療(96.84±10.57)min,術后共住院接受恢復治療(10.56±2.74)d;觀察組患者創傷性休克共接受手術室治療(64.82±9.87)min,術后共住院接受恢復治療(7.24±1.46)d。2指標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圍手術期的不良反應 對照組創傷性休克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有8例出現不良反應,觀察組創傷性休克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該項指標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創傷性休克疾病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期間的手術室護理配合的關鍵在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監護,主要分為以下內容:(1)腹部損傷疾病患者,在有腹痛程度呈現進行性加重表現的時候,很容易導致出現腹膜刺激征,并由明顯的移動性濁音,此時說明患者的腹腔臟器已經受到了損害,醫護人員必須對其實施腹腔穿刺處理,結合患者的實際出血量、血凝等表現情況,對出現破裂的具體臟器情況進行準確的判斷。(2)胸部損傷疾病患者,應該充分結合患者損傷后出現的癥狀表現,如呼吸、胸痛等,對動脈血氣水平進行檢測,并仔細分析相關表現,對患者是否存在缺氧等問題進行準確的判斷。(3)顱內出血疾病患者,必須對其顱腦臨床癥狀表現進行觀察,判斷是否存在嘔吐、劇烈疼痛等問題,當患者有躁動不安、眼底出血、頻繁嘔吐等癥狀表現的時候,可以初步判斷損傷發生的部位位于患者的顱內,應當立刻通知相關的醫生,并對其實施急救處理。(4)休克,必須對患者的意識狀態進行觀察,當呼吸急促、尿量減少、面色蒼白等癥狀表現出現,血壓水平表現正常,但是仍然處于休克狀態的時候,就必須對患者實施積極地搶救護理[5-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室搶救期間接受綜合性護理配合的觀察組創傷性休克疾病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達到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5%,且觀察組患者在搶救期間僅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的8例,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充分說明,綜合性護理配合模式在創傷性休克疾病患者手術室搶救過程中實施的必要性,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
[1] 卓新英.創傷性休克患者57例手術室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13,15(7):325-326.
[2] 韓高雷,陳勇霞.分析18例創傷性休克病人的救治與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4):1976-1977.
[3] 楊麗.創傷性休克患者急診手術中的靜脈輸液護理[J].護理研究,2011,6(22):122.
[4] 曹曉艷,關柏秋,夏瑩.手術室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的護理配合[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7):762-763.
[5] 陶玉梅.手術室護士搶救創傷性休克的體會[J].醫學信息,2011,24(9):4846-4847.
[6] 張小蓉,李守華.地震致大面積創傷伴擠壓綜合征患者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1,8(17):42-43.
[7] 陳見歡.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護理措施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6):176-177.
[8] 魏向紅.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診護理及并發癥的預防[J].中外醫學研究,2013,12(14):170-17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4.064
江西 330003 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王紅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