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經歷了時代的見證,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中國民族歌劇秉承民族精神,以民族與大眾相融合為審美選擇,在發(fā)展中不斷體現著時代旋律,發(fā)揚民族精神。中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與美學精神緊密融合,在審美需求與審美功能的指引下,結合多方面因素,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審美形態(tài)與審美效應,為弘揚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中國民族歌劇 美學精神 審美需求
中國民族歌劇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藝術,有機的將音樂、戲劇、詩歌以及舞臺綜合藝術等有機的融為一體。在時代變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國民族歌曲秉承民族精神,形成特色美學文化。同時,在時代文化和中西方思想交流背景下,中國民族歌劇的審美需求有了新的定位。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民族歌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審美效應,為中國民族文化的更好傳承和發(fā)揚增添力量。
一、中國民族歌劇民族化與大眾化兼容的審美選擇
中國民族歌劇在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社會階段,從探索期到創(chuàng)生期,從拓展期到振興期,不同階段的中國民族歌劇在吸收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影響下,中國民族歌劇將審美趣味定位于民族傳統(tǒng),將民族化與大眾化作為其發(fā)展的審美價值取向。
不同時期的中國民族歌劇創(chuàng)作,都依托時代背景。以早期的中國民族歌劇創(chuàng)作代表黎錦輝為代表,他實現了兒童歌舞劇的成功嘗試。其作品創(chuàng)作中以中國民族特色為基調,沒有直接參照西洋歌劇,實現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創(chuàng)作,在社會大眾中引起較大反響。在1940年前后中國民族歌劇在解放區(qū)進行了民族化與大眾化統(tǒng)一的探索,通過歌劇創(chuàng)作體現現實生活,使其藝術形式更加符合大眾需求。例如,《揚子江暴風雨》,充分體現了工人階級斗爭真實生活,其審美趣味受到大眾廣泛認同。在1944年底,中國民族新歌劇《白毛女》誕生,其成功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我國重要的中國民族歌劇風格,受到各界廣泛關注。《白毛女》在吸收西洋歌劇的同時,結合地方民歌和戲曲,使審美選擇更加貼近大眾,其富有戲劇性的表演,豐富了戲劇表演手段,增強了中國民族歌劇的舞臺張力,受到廣泛大眾的喜愛和推崇。
二、中國民族歌劇在時代背景下的審美效應體現
中國民族歌劇是與時代共進的獨特藝術形式,結合時代文化和時代旋律為大眾傳播更加具有精神力量的藝術文化,其卓著的功效體現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審美效應。
中國民族歌劇的不斷發(fā)展始終洋溢著時代的革命精神,它的一路發(fā)展適應著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革需求,體現著不同的時代精神和民族力量。中國民族歌劇與西洋歌劇既存在一定共性同時也存在一定差異性,在審美理念和價值取向上中西方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西方學者丹納曾提出:影響一個民族社會精神的重要因素,主要來源于種族、環(huán)境以及時代。中國民族歌劇的審美創(chuàng)造離不開新民主主義大變革,離不開時代主旋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歌劇充分體現了其重要的精神感召力,以其美感為大眾傳遞出令人振奮的精神力量。中國民族歌劇審美效應的實現,主要體現在與其審美精神相關的社會題材方面。例如,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以中國革命為主要時代題材,強烈推崇反帝反封建理念。而中國民族歌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時代藝術形式,在藝術表現中集中展現其革命目標,豐富其反帝反封建內容。同時,歌劇創(chuàng)作也包含著對英雄人物的禮贊,例如《劉胡蘭》就是中國民族歌劇的代表作,有力歌頌了那個時期革命戰(zhàn)士的積極參與革命的熱情。
三、中國民族歌劇獨特的審美形態(tài)與風格
審美本身屬于一種文化現象,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審美活動具有時代差異性,體現出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造風格。同時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民族歌劇形成了其獨特的審美形態(tài)和風格。
中國民族歌劇優(yōu)美的審美形態(tài),集中體現在以多樣化藝術形式表現出勞動人民質樸純正的思想品質,求生存和求發(fā)展的才能智慧,不屈服命運的反抗斗爭性格,以及團結互助、獻身民族大業(yè)的高尚情操。以《劉三姐》為例,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覺醒、反抗以及積極投身于民族大業(yè)的崇高精神。這一類的歌劇代表作品較多,《草原之歌》、《阿詩瑪》等都體現了時代特征以及社會發(fā)展趨勢,對審美和藝術有著深刻的體現,并在和諧的美感中實現時代歷史與藝術美的有機融合,充分體現中國民族歌劇審美形態(tài)和風格,達到理想與現實的完美融合。中國民族歌劇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孕育下發(fā)展壯大的,體現著時代特征,滿足于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彰顯著中國民族歌劇的獨特的審美風格。
四、結語
在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孕育下,中國民族歌劇的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精神不斷服務于人們的審美需求,為整個時代帶來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國民族歌劇在其獨特的形式表現中,在不同時代背景的審美活動中,秉承歌劇本體精神,以其感性的美學風格顯示其獨特的審美形態(tài)。在今后的中國民族歌劇發(fā)揚和探索中,要結合時代發(fā)展新趨勢、新觀念和新需求,推進中國民族歌劇進一步發(fā)展,以其獨特的美學精神和美學特征服務于時代和社會。
參考文獻:
[1]萬和榮.重新審視歌劇《白毛女》的優(yōu)秀“品質”——兼論中國歌劇的可行性發(fā)展[J].文藝爭鳴,2010,(14).
[2]孫宏娟.時代特征與民族風格是中國民族歌劇的靈魂——運用板式變化體創(chuàng)作的中國歌劇中女聲唱段的演唱風格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2).
[3]郭婧.“悲劇”——“英雄”——“愛情”:從《白毛女》和《蒼原》女主人公藝術形象的分析中微觀中國歌劇女性形象[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4]劉愛珍.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方向探析——從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和《原野》的音樂創(chuàng)作談起[D].鄭州:河南大學,2011年.
作者簡介:
[1]李軍:荊楚理工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