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君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不斷提高,科技產品的運用對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在音樂行業中同樣也影響很大,各種便利的電子產品、豐富的音響資料給歌者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條件。
關鍵詞:歌者 學歌方式 發展變化
我國作為古老文明的國度之一,有著濃厚的藝術文化底蘊,音樂教育在改革開放以后有了飛速的發展。中國音樂教育從一開始的“土洋之爭”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步開始設立更多的獨立音樂院校和藝術類院校,再到中國的歌唱家在國際聲樂比賽中頻頻獲獎,以及相關聲樂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中國音樂教育逐步在世界樂壇上擴大了自己的影響。
對于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歌曲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現在學習歌曲的方式有多種,例如:可以通過拜師學藝,口傳心授的方式;可以自己識譜學歌;也可以通過聽音響資料來學習等等。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學習的方式在慢慢改變,學歌的方式也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變化。
中國音樂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然而在沒有發明印刷術之前,樂譜資料少之又少,更沒有音響資料和便利的電子音樂產品,在最急需解決物質文明建設的當時,演員是社會地位相對低下的職業,演藝行業的人員相對很少,而且在當時他們學習的方式是:拜師學藝。
春秋戰國時期,《宋書》志第九·樂一記載:“周衰,有秦青者,善謳,而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伎而辭歸。青餞之于郊,乃撫節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云。薛譚遂留不去,以卒其業。”當然這種拜師學藝,口傳心授的學習方式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當今的民族民間藝人或多或少的仍然在以這種方式在傳授。在當時,藝人的學藝條件不能和現在相比,但是他們演繹的技能是不比現在差的。例如:《列子·湯問》記載:“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秦青“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韓娥“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可見春秋戰國時期這兩位音樂家的演唱水平是相當之高的。
直到20世紀初期,隨著中國各地新式學堂的建立,學校音樂課程的開設,歌唱文化的慢慢興起,西方先進的音樂教育體制和基本音樂理論以及技能開始系統地、大范圍地在我國傳播,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音樂教育文化的發展。但是由于當時科學技術不夠發達,音樂電子產品相對比較落后,音響資料相對較少,這個時期最主要的學歌方式還是識譜學歌。
如今,在21世紀這個知識、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文明相對滿足后,人們更多的是提出要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網絡的興起,音樂電子產品的飛速發展,視頻音響資料的豐富,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的業余生活水平,同時也影響了音樂學院聲樂專業學生學習專業歌曲的方式。現在大多數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學生并不是按著樂譜來認真識譜學歌,而是基本都通過上網搜索歌曲的音響視頻資料,聽著別人唱的音樂“成品”來學習歌曲作品,個人認為這種學歌的方式對于業余音樂愛好者來說是值得推薦的,但是對于音樂學院的聲樂專業學生來說是一種不太好的學歌現象。
網絡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信息知識的豐富性給人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然而它的準確性又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我們在網上搜索到的視頻音響資料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而且網絡視頻或者音響資料都是演唱者的二度創作,他們所演唱的旋律不一定和作曲家所寫的樂譜完全一致,因為不同的人演唱同一首作品會因個人演唱水平、音樂修養、生活閱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網絡視頻音響資料的準確性是需要搜索者自己來把握的。另外,對于專業的演唱者來說如果把歌曲作品的旋律都唱錯的話,這是對作曲家的不尊重,對自己的不負責任,這種不嚴謹的學習態度是值得聲樂專業的學生深思的。
盡管時代在變遷,科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以及學習方式都在改變,但對于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都懂最基本的音樂知識,都具有最基本的視唱識譜能力,個人認為更好的學歌方式應該是這樣一個過程:最初學習一首新歌時應該是自己認真識譜學歌,解決樂譜上的音準、節奏、強弱、反復、快慢等等這些最基本的問題。第二個階段要做的就是要理解歌曲中歌詞的意思,了解作曲家的作曲意圖和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如果是歌劇片段,還要了解歌劇的劇情,要把握歌劇人物的情緒變化以及劇情所需要的動作表演。再次,才是在網絡上搜索視頻音響資料,借鑒的學習其他人的二度創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使自己更好的詮釋一首作品。
參考文獻:
[1]劉忠,薛松梅.中國音樂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2]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