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草
摘要:本文以和音為線索,將本科作曲教學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共同寫作時期和聲與復調技術寫作,現代和聲與復調技術寫作。分別論證各階段的創作要領與教學重點,試圖構建以和音為線索的完整教學體系。
關鍵詞:作曲 作曲教學 和音
一、共同寫作時期復調與和聲技術寫作
西方多聲部音樂寫作可劃分為兩種類型,即通過橫向線條來體現的復調音樂與通過縱向組合來體現的主調音樂。
復調音樂的出現晚于主調音樂,寫作的實現形式是對位法,其中包括分類對位法、經文歌、雙合唱隊寫作、自由對位法、賦格曲寫作等內容,這一階段的創作應該尊重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作曲家的技術和風格。
關于共同寫作時期的音樂究竟指的是哪個時間段,這一時間段的和聲又涉及哪些時代的作品,這里引用幾位重要的和聲學教程撰寫者的話來說明。辟斯頓:“就歷史上說,和聲學的普遍應用約摸是在18和19世紀中,在這期間,所用的和聲素材以及這些素材的應用方式幾乎是固定不變的。”杜勃阿:“我們所建議的研究基礎是以巴黎音樂學院在歷次和聲學竟試中通常所采用的嚴格寫作的風格為主要對象的,特別是以一些古典派音樂大師們的傳統寫法作為基本風格的低音部題目,教學法只可能在過去的基礎上進行才是合理的。”欣德米特:“我們的習題基本上既不是以歷史為目的,也不是以風格化為目的,所以本書習題的編排與1600至1900年間作曲的演變大致相符合也就完全夠了。”他們所指的都是大小調和聲體系,也就是這里說到的共同寫作時期和聲。
由于和聲的語法邏輯是通過和弦的續進來體現的,和弦就理所當然的成為寫作的核心,從和弦開始,并圍繞著它逐步展開。在和弦序進的過程中,寫作應體現和聲語言的相關特性,須要涉及與主調織體相適應的聲部規則、和弦間的邏輯與和弦的結構功能、調性的建立與轉換問題。在這三個特性的基礎上形成五個基本范疇,即自然音體系、變音體系、和弦外音、轉調和持續音,共同寫作時期的和聲所涉及的問題幾乎都離不開這幾方面內容。
然而,以作曲為目的的和聲學教學,絕非僅僅傳授一些和弦類別及其進行法則,而是要通過對不同風格音樂的感受,體驗多聲部音樂的音響規律、聲部協調與和聲韻律之美,逐漸培育出創造個人獨特風格的能力。
共同寫作時期的復調與和聲技術寫作應當配合《對位法》與《和聲學》的教學,將對位法與和聲學、曲式、配器等作曲相關學科相融合,與多種音樂體裁的創作相結合,從新的視角和更高的層面來解構這兩門既古老又現代的技術理論。
二、現代復調與和聲技術寫作
現代復調是一種直接關系到音樂創作的作曲思維,教學可以以復調結構的技術特點作為內容循序漸進的依據。
首先,運用多調式形成半音體系的對位原則可以使學生體會由大小調體系逐步進入半音體系的第一步。例如,將旋律小調上行與下行兩種音階在多調式結合時重疊出現或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現,就會產生一個九聲音階。將音列不同而主音相同的調式綜合,就會產生包含所有半音音階的自然音綜合音階,這些不同的音列包括自然大小調、和聲大小調、旋律大小調以及各種中古調式音階、五聲音階、全音階等。這種調式重疊構建半音體系的作曲方式還可以擴展到特殊調式的重疊,用那些不典型的、作曲家自創的、甚至高度半音化的音階為素材,對音階材料的開掘本身就體現了作曲者的風格與思想,也可能其本身的產生就涉及到調式綜合。一個調式與其倒影的重疊能夠明確調性主音,對比的調式色彩與尖銳的音響都極具現代音樂特征。對于這類以調式音階思維形成的對位技法的教學,還應該鼓勵融入中國豐富的民族調式素材。
其次,形成對比與模仿的聲部分別屬于不同的調性,這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對比因素,即調性之間的對比,它的美學效果是尖銳而富有層次感的。這種對位可以發生在不同主音、相同調式的兩個或多個聲部中,例如不同主音的自然大調對位、不同主音的多利亞調式對位等。這種對位也可以發生在不同主音、不同調式的兩個或多個聲部中,由于聲部之間缺乏共性,需要通過其他方式達成統一,它的使用比前者少得多。對于較多聲部的不同調性對位,各聲部的調中心音之間應該存在某種規則。
再次,現代復調音樂中常見的節奏主題、非小節體系、復節拍、微復調、復風格等難度較大的復調音樂寫作手法,可以在前兩者完成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深入的創作研習。
復調與和聲技術在大多數作品中是共存的,現代音樂的和聲技法與對位法也必然密不可分,體現在和聲方面是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和聲賴以生存的基礎,三和弦疊置的縱向關系和以四、五度根音關系為基礎的橫向關系。由于創作理念的改編,導致現代音樂中出現很多新的音高關系體系,例如斯克里亞賓的“神秘和弦”、巴托克的軸心體系、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欣德米特的調性半音體系等,既然被稱為“非共同寫作時期”,便是不同于“共同寫作時期”所擁有的共同規則,現代音樂更體現為眾作曲家與理論家“自成一家”的和聲體系,這些和聲體系中較常見的一部分需要體現在教學中。
調性是現代音樂變化最大的因素之一,無調性音樂最初指那種在和聲方面模糊不清但仍然屬于傳統和聲體系的音樂,而絕不是真的摒棄調性,之后無調性一詞的含義變化很大,它表示無所不包的調性,包括通過一個八度內12個半音形成的一切可能的和聲效果,有調性中又存在著各種調性擴張的現象,有頻繁而毫無限制的各種關系的轉調、模糊調性、多重調性等,無調性又有序列無調性和非序列無調性、泛調性、潛調性等。這種調性局面使樂曲的表層形態異常復雜,分析更加困難,調性作為樂曲結構力的地位受到削弱,導致結構力的轉移。大量高疊和弦、非三度疊置和弦、復合和弦的廣泛應用打破了以符合泛音列為準則的傳統和聲體系,其作曲教學思維和內容自然也應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基金項目:
本文為長江大學2014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地方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作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研究,立項編號:JY2014024。
參考文獻:
[1]吳式鍇.和聲的風格性與傳統和聲教學[J].中國音樂學,1987,(01).
[2]姚恒璐.和聲半音化寫作中的若干原則[J].樂府新聲,2009,(03).
[3]孫博.對復調音樂寫作教學引發的思考[J].樂府新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