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苑
摘要:我國教育重心仍然在于知識的培養,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設力度不夠,本文將以洛克德育思想為總指導并結合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將德育思想滲透進小學音樂教學中,更好地用于教育實踐。
關鍵詞:洛克 德育思想 小學音樂教育
一、寓德于樂——洛克德育思想與音樂教育的結合
(一)學校音樂教育對德育的作用
面對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帶來的高難度的挑戰,學校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道德使命,在價值觀念上努力實現主導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增強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塑造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音樂教育不僅體現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本質內涵,也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與課改目標。
(二)音樂教學中可以滲透的洛克德育原則
《音樂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內容,由注重單一學科學習向注重各學科融會貫通、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打基礎,由偏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轉向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形成,將人文精神的要義貫穿于教育的全程,既要重視人格的健全性培養,又要學會在自然、社會這樣的大環境中學會與人交往合作,學會珍愛生命,感恩生活,用豁達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周圍的一切,謀求生命與自然、社會的和諧。 因此,洛克的德育思想中有許多原則可以滲透進音樂教育中,使學生在賞樂中育德,在德育中習樂。
1.早期教育的意義及教育不當的危害
洛克認為道德是從小受周圍環境熏陶和接受教育的產物,這就從經驗論角度推翻了笛卡爾的天賦道德學說。他認為:“人們在教養兒童方面常犯的錯誤,就是在人的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之時,未能使其服從紀律、服從理智。”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有很多兒童會出現敷衍、懶惰甚至欺騙父母的情況,并不是出于本心地熱愛而進行練習,這無論對于兒童品德的健康以及音樂技能的學習都存在著威脅,父母要與兒童做好情感溝通、提早糾正。
2.教育兒童用理智克服欲望
洛克認為:“一切德行與卓越的原則,就在于能夠克制理性所不允許的欲望的滿足。”兒童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由于歲數尚小,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容易半途而廢。作為家長和父母的我們不能放任自流,要讓他們從小就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持之以恒、抵制誘惑。
二、以樂養德——小學音樂課程中滲透洛克德育思想案例實證
洛克認為一個合格的紳士應該具有如下品格:謙遜有禮、慈悲仁愛、自制克己、勤勉奮進、誠實勇敢等等。雖然由于時代、環境、階級觀念的差異,其中的有些理念并不適用于我國,但是其絕大部分理念還是對我國兒童道德教育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的。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借鑒洛克德育思想之精華,結合課標的理念、目標、要求,將德育滲透進音樂課堂并積極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與效率,使學生在音樂的快樂學習中潛移默化得到優秀道德品質的熏陶。
(一)謙遜有禮的好學生
洛克主張從兒童開始走路起,就要接受禮貌禮儀的熏陶,使善良仁慈的種子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咱們從小有禮貌》是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二年級上冊的一首歌曲,歌曲意在讓學生理解文明禮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同場合正確使用文明用語、行使文明行為,培養出文明守禮的好習慣。授課時教師從一個著名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引出謙讓禮貌的概念。我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學生欣賞歌曲《咱們從小有禮貌》后需要從中歸納出歌曲中提到的幾個我們平時需要注意的禮貌行為。還可以讓學生們自編自演關于這個主題的情景短劇,正確運用不同的禮貌用語,使學生們在創編活動中得到參與感,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愛黨愛國的好兒女
《母親河》是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具有極高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一個單元。其中《長江我的家》這首歌曲是在香港、澳門回歸,人民期盼海峽兩岸早日和平統一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旋律優美動聽。本單元還有優秀的欣賞性音樂作品《保衛黃河》《長江之歌》等等。在欣賞時一定要注意讓學生細心體會音樂中思想感情的抒發,教學時可以充分運用跨學科協同教學的方法,將歷史、地理、語文等多學科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三、洛克的德育思想為小學音樂教育帶來的啟示
洛克的思想不僅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有指導意義,而且對專業學科的學習也具有很大的幫助。通過研究洛克的德育思想,筆者認為小學生的音樂學習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課堂內外結合,實踐方出真知
洛克的德育思想對學校課堂音樂教育對于兒童道德養成的重要作用,但我們必須認識對于學生的德育工作,只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按照當今教育部的指導思想,在現階段素質教育要求的前提下,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也是學校音樂教學的一部分,學校和教師都要重視在課外活動中開展學生的德育工作。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學習音樂、學習表演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做人,養成良好的品德,在一次次的演出、比賽中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更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二)學校家庭一體,興趣方為良師
洛克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他認為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不重,學生的空閑時間比較多。若是一名兒童在音樂方面顯現出了一定興趣和天賦,那么音樂的學習僅靠學校的音樂課是不夠的,家長需根據孩子的興趣給孩子選報課外特長班。不同于學校音樂教育的班級授課制,課外音樂培訓彌補了它“齊步走”的單一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是學習音樂的一個良好途徑。兒童應該學習的東西不應該作為一種負擔去強壓在他們身上,這樣會適得其反,使得他們喪失學習的動力,哪怕是他們曾經很喜歡的東西,兒童學習東西最好的時機是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學的時候。音樂學習如果家庭和學校協調好,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要求并正確引導,是可以讓孩子們在音樂的歡樂世界里自由馳騁,收獲歡樂與人生的。
參考文獻:
[1]馬恒松.談良知與職業道德行為的關系[J].考試周刊,2012,(69).
[2]張浩.德育與音樂教育整合的理論支持[J].民族音樂,2014,(02).
[3]楊貴萍.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探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