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
2015年5月,筆者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博士生導師和云峰教授的采風小組來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進行為期6天的采風活動。本期,我們將對此次活動進行深度報導,并為讀者呈現大量珍貴的獨家圖片。
新疆伊犁是中亞腹地一個美麗的溫馨綠島,是遙遠西陲的一方天賜寶地,是千里塞外一片杏花開放的江南,這里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的要沖,東西文化薈萃,山川秀美,人杰地靈,自然景觀絢麗多彩,民族風情古樸濃郁,這里是歌的故鄉,舞的海洋。
5月13日晚間10時10分,我們乘坐的航班如期降落在伊寧機場,令大家驚奇的是,此時的伊寧,仍被落日的余暉所籠罩。經過一夜的休整,我們的采風小組正式踏上征程。
5月14日上午,我們首先來到位于伊寧市區的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歌舞團所在地,這個始建于1954年的歌舞團,擁有全國唯一的以演奏、搜集、整理、保護、研究、開發哈薩克民族民間音樂、器樂,紀念哈薩克民間藝人以及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民族樂隊。為了迎接我們到來,伊犁州歌舞團民族樂隊準備了一臺精彩絕倫的演出。樂隊以民樂合奏《各民族樂曲連奏》作為開場;還演出了冬不拉彈唱《阿麗嘎克》、《托勒浩》、《薩熱比代》;特色樂器小合奏《溫暖的家》;古典庫布孜獨奏《白天鵝》;巴爾布特獨奏《托合散托勒浩》;冬不拉獨奏《白天鵝》;最后民樂合奏《托熱桌日嘎》與《薩熱阿爾哈》作為壓軸。不難發現,整場演出中有兩首作品均是以《白天鵝》命名,主持人告訴我們,“哈薩克”一詞即“白天鵝”之意,由此可見,哈薩克族同胞對白天鵝的喜愛與崇拜。作為交流活動的環節之一,采風小組成員鄭婉娟(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琵琶專業大三學生)應邀登臺演出,細心的她特意選擇了琵琶名曲《天鵝》作為演奏曲目,得到滿堂喝彩。演出結束后,歌舞團的演奏家們紛紛走到臺前與她交流,大家就琵琶與冬不拉的親緣關系與異同比較等問題展開了進一步討論。
在品嘗過豐盛的維吾爾族風味午餐后,我們驅車來到有著“西部國門”之稱的霍爾果斯口岸,它是我國暢達中亞唯一的公路、鐵路黃金口岸,同時也是祖國西陲最為繁華的商貿邊城與伊犁地區最具活力的旅游勝地。
5月15日,我們出發前往尼勒克縣套烏拉斯臺村,在這里欣賞到最為原生態的哈薩克族冬不拉彈唱,十余位來自民間的歌手紛紛獻藝,大家露天席地圍坐在一起,這一場近乎完美的聽覺盛宴使我們久久不能忘懷。晚間,我們來到熱情好客的哈薩克牧民家中,品嘗了正宗的哈薩克風味大餐。餐后,女主人端上奶茶、水果、白酒與各色茶點,大家邊吃邊聊。酒過三巡,歌手們再度一展歌喉,在冬不拉的陪伴下,歡歌暢飲一直持續到凌晨4時。
5月16日清晨,告別了款待我們的哈薩克牧民,經過五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唐布拉草原。返回伊寧市區已經是北京時間晚上10點多,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的師生早已在音樂廳等候多時。藝術學院的哈薩克樂隊弦樂組以《喜悅》和《歡樂》兩首作品歡迎我們的到來。接著,學生們又先后演出了冬不拉彈唱《草原之歌》、《巴斯達吾令》;傳統婚禮對歌《加爾,加爾》;冬不拉獨奏《白天鵝》;勸嫁歌;庫布孜獨奏《沙麗塔娜提》;冬不拉與庫布孜合奏《空阿夏勒》以及維吾爾組樂隊《塔什外依》與且比亞特木卡姆《朱拉》。和云峰教授對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以本土教學為己任的發展理念給予了高度贊賞。
5月17日,我們來到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探訪了州級非物質遺產項目錫伯族東布爾傳承人艾錫阿老人家中,老人先后為我們展演了兩種不同尺寸的東布爾、錫伯族曼陀鈴和轉位秧歌戲伴奏所用的錫伯族二胡。和老師與學生們針對這些獨特的樂器以及錫伯族的民間音樂與老人熱切地交談,并進行了詳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