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儀
摘要: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侗族音樂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侗族先人們因為沒有文字,因而他們用歌謠來交流情感,他們以歌代言,借歌傳情,用歌敘事,造就了豐富的歌謠文化。嫁歌是侗族歌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個歌種,本文通過對新晃侗族自治縣的嫁歌進行實地考察,探究該地嫁歌的形式、特點與生存現狀。
關鍵詞:新晃民歌 侗族民歌 嫁歌 婚禮習俗
一、調查基本情況介紹
新晃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最西部,東部連本省的芷江縣,南部、西部、北部分別與貴州省的天柱縣、三穗縣、鎮遠縣、玉屏縣及萬山特區毗鄰。新晃縣主要是以北部侗族聚居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侗族根據他們使用的方言有南部侗族與北部侗族之分,南部侗族大部分生活在貴州錦屏縣清水江以南,北侗族人則大部分生活在新晃縣和貴州省的天柱縣附近。北部侗族與南部侗族相比,受到漢族文化傳統的影響更深,但也存留了部分侗族的傳統民間習俗,此次考察的目標是貢溪鄉的一場侗族婚禮儀式中侗族嫁歌在其中的生存狀態。
二、調查過程案例
在之前來新晃縣調查的過程中聽說一戶人家正巧要辦婚禮,婚禮期間要請多位當地的歌手唱歌,得到那戶人家的允許后便準備前往當地觀禮。
下午2點,在新晃縣縣城筆者跟隨接親車隊從縣城出發前去貢溪鄉鎮上接新娘,出了縣城,一路都是盤山公路,大約歷時1小時30分左右之后,我們抵達了貢溪鄉。新娘家已經張燈結彩,紅色的燈籠掛在屋外的懸梁上,喜字貼滿了門窗。新郎整理妥當之后朝新娘家走去。而這時新娘家的親戚朋友招呼在場的小孩子們在新娘家門前的路上排成一排擋住了新郎,笑著要討紅包。待新郎將紅包一拋,親戚朋友紛紛去接紅包,新郎便趁亂進入了新娘家里,這時鞭炮響了起來。之后便沒有其他人阻攔,順利地見到了新娘。這期間,鄉里街坊紛紛前來參加婚禮以示祝賀。5點喜宴正式開始,喜宴是流水席的形式,屋里屋外總共十幾張桌子坐滿了人。直到10點,新娘的親朋好友,鄉里街坊都來到堂屋,分坐在各個角落,20幾位歌手圍坐在堂屋中央的桌前,桌前擺滿了喜糖喜煙,茶水以及各式各樣的零食水果,準備開始唱伴嫁歌。演唱的形式是兩個人一組的齊唱,輪流演唱,一圈一圈的進行,由于新娘家是貢溪鄉鎮的人,請的都是貢溪鄉附近的歌手,貢溪鄉民歌的主要唱腔是四里腔,也稱“溜溜腔”,歌手們的唱腔旋律區別不大,歌的內容卻都不相同。有對新娘新郎表示祝賀的,夸獎新郎新娘般配的,有對新娘的雙親表示稱贊的,也有對今天忙活了一天新娘的家人表示感謝的歌詞。大家一邊喝茶聊天,一邊歌手唱歌,就這樣一直唱到凌晨4點半。筆者只能趁歌手休息的間隙對他們進行簡單的采訪。到了凌晨5點,是新娘出門的時間,據新郎說,在婚禮籌備之前已經請懂行的人算好了,根據新娘新郎的生辰八字,什么時間迎親,什么時間進新娘家門,什么時間新娘出她家門,什么時間新娘進門,這些時間都是固定的,否則不吉利。所以即便新娘5點出門,到達縣城的時間才6點多也絕不能提早讓接親的隊伍新娘進到新郎家里。等到了7點,新郎帶著新娘進了門,這之后的形式就是在縣城的酒店里擺酒席,迎賓客,拜天地,和大城市中的人舉辦的婚宴酒席幾乎沒什么差別了,因此這次考察也暫告一段落。
三、調查情況分析
在對新晃縣幾位民歌手的采訪中筆者了解到,新晃縣嫁歌主要有進門歌、哭嫁歌、伴嫁歌、姊妹歌等等。進門歌是婚宴之前主人和客人之間唱的歌,內容多是主人對客人的歡迎,客人對主人的祝賀。哭嫁歌是女方長輩對女兒,女兒對父母長輩在接親前唱的歌,內容有祝福、感恩、不舍等等。伴嫁歌是女方的朋友,街坊四鄰來參加到女方家參加喜宴時唱的歌。姊妹歌則是女方家的同輩或晚輩對新娘唱的歌。
新晃縣嫁歌大部分都用慢腔演唱,演唱時,每個字都有拖腔,拖腔的長短依據歌手的喜好,歌詞多為兩個字加一個襯詞,常用的襯詞有“吶、咧、咯”。同該地其他民間歌曲類似,歌曲基本都有四句,第一句七個字,第二句十一個字,第三句七個字,第四句十一個字。每首歌都有四個韻,都是押在尾韻。
新晃縣嫁歌的主要唱腔有四里腔、涼傘腔、步頭降腔,都是根據地名來命名的唱腔,根據筆者調查來看,新晃縣嫁歌唱腔最流行的是四里腔,整個新晃中部地區的鄉鎮如中寨、扶羅、碧朗、貢溪、洞坪等地唱的嫁歌皆是用的四里腔,究其原因除了這些地方中有一部分鄉鎮是屬于古代的平四里地區之外,四里腔變化少,較容易學唱是關鍵。其他如涼傘腔的嫁歌,它的襯詞不光在句中,句首也要加襯詞。涼傘腔嫁歌的押韻也有規定,四句歌每個韻尾要以平上去入的升調來押韻。這些規定相比四里腔來說就稍顯復雜了,而這些唱腔互相又不能兼用,一般來說,哪個地方辦婚禮,婚禮期間嫁歌的演唱都是用當地的唱腔。比如在涼傘的某個地方一戶人家要嫁女兒,他們親人之間唱的自然是涼傘腔的嫁歌,同時請來的歌手或會唱歌的朋友,凡是要開口唱歌的都是要唱的涼傘腔,而不會請唱四里腔或步頭降腔的歌手前來。因此就造成了簡單易學的四里腔嫁歌成為了受眾廣泛的嫁歌唱腔。
四、調查情況思考
通過這次對新晃縣嫁歌的實地調查,筆者對新晃縣的民歌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這次采訪過程中,筆者聽到的嫁歌基本都是用漢語演唱的,新晃縣屬于北部侗族地區,受漢化的影響自然比較深,但是當詢問一些中年的歌手是否會用侗語演唱時,大部分都說用侗語演唱的歌手都已經很少了,會侗語演唱的基本都是七八十歲的人了,這一點筆者覺得確實可惜。
此外,在詢問為什么這次的婚禮沒有能聽到哭嫁歌、姊妹歌等其他一些嫁歌時,他們普遍坦言,從前只要是一個村上哪戶人家嫁女兒,大家都會聞訊前去唱歌表示祝賀,那時都還是按傳統習俗來,那時的哭嫁歌唱得都是感人肺腑。后來年輕的一代人外出打工,學習唱歌以及會唱歌的青年人逐漸地減少,當青年人結婚嫁娶的時候慢慢形成了花錢請歌手去演唱的風氣,于是也沒人再唱哭嫁歌,基本都是以喜慶、祝福的話語唱的伴嫁歌為主。
在筆者看來,這種發展趨勢確實讓人無奈,面對科技和新文化的沖擊,一些傳統的文化正一步步淡出人們的視線,筆者認為這種歷史的發展無法靠個人的力量人為的阻止或加以逆轉,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的運用科技的手段將這些現存的無形文化轉換成有形文化保存下來并加以研究,才能讓子孫后代追根溯源時還有蹤跡可尋。
參考文獻:
[1]吳浩,張澤忠.侗族歌謠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
[2]陳小華.湘西南侗族嫁歌探幽[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