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佳言
90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前赴后繼、頑強奮斗,不斷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同時,也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其中,邵飄萍、陳望道、方豪、施存統、金佛莊、千家駒等一批金華籍先進分子對建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建黨思想彰顯了偉大的時代精神,他們共同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開辟了一條深厚而拓遠的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首先,以追求真理和進步的精神,傳播馬克思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經驗,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提供理論基礎
這是一個無前例、無參照的拓荒期,又是一代先行者不懈追求真理和社會進步的創業年代,文化戰士、著名報人、新聞教育界的先行者邵飄萍是其中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他自辦《京報》,宣傳愛國民主思想,反對封建專制獨裁,成為革命宣傳的重要輿論陣地;組織創建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為新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創了傳播載體,使馬克思主義得以更加有效的宣傳,讓更多的人快速地接受新思想。他還撰寫了《新俄國之研究》和《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介紹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府的各項政策、成就以及布爾什維克黨的歷史。
陳望道、施存統師生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發起成立研究新文化運動的“新生學社”,組織了“全國書報販賣部”和“書報販賣團”,銷售《新青年》、《星期評論》等全國各地最新出版的各種進步書刊,并在校外銷售。創辦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友會十日刊》(后改名為《浙江新潮》)。《浙江新潮》是浙江最早的一份受十月革命影響而宣傳社會主義,宣傳新文化新思想的進步刊物,對馬克思主義在浙江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極大的推動了浙江的新文化運動。
其次,以堅韌頑強的精神,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革命實踐
五四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始發點。邵飄萍是五四運動的直接發軔人,1919年5月3日,邵飄萍出席了北京大學的“五三晚會”,發表了激揚慷慨的演說,揭露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賣國罪行,點燃了與會青年的熱血激情。這次演說是五四運動的動員會,吹響了發起運動的號角,邵飄萍是動員會的靈魂人物。
同時,北京學生聯合會及(其后的)全國學生聯合會的首任主席、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方豪,秘密聯絡一部分北大同學,發動了以“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為口號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同年5月中旬,他同天津學聯會代表楊興亞、上海學聯會代表何褒仁,見孫中山先生于其上海寓所。后又同赴廣州,從事宣傳和組織工作,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革命實踐。
金華籍先進分子為了追求真理付出了慘痛代價:邵飄萍、金佛莊被軍閥殺害,方豪被當局關押坐牢,施存統因“一師風潮”被開除校籍……然而先進分子正是秉承堅忍不拔的堅定信念,繼續奮斗不懈,直至革命事業的成功。
再次,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參與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五四運動前,陳望道在日本留學期間,受日本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河上肇的影響,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1920年2月至4月,在家鄉義烏分水塘村,陳望道根據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共產黨宣言》和陳獨秀從北京圖書館借出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翻譯出中文版的《共產黨宣言》,這是中國第一個中文全譯本。陳望道還翻譯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空想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唯物史觀的解釋》、《勞動運動通論》等書和文章。正是陳望道們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學術見地,以埋頭默默著述的奉獻精神,克服艱難困苦,為中國革命之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1920年8月,陳獨秀、陳望道、施存統等人發起組織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中國最早的共產黨組織。陳獨秀與李大釗商量擬定綱領性文件,施存統、俞秀松等人參與起草了《中國共產黨宣言》。施存統和陳望道不僅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發起人,還是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也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發起人之一。施存統還赴日本建立了旅日共產黨組織,并任該組織負責人。1922年施存統回國,出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團中央書記。早期黨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政黨基礎進一步的完備,也體現了中國先進分子的內涵獨立性和人才養成的獨特性。
金華籍先進分子奮斗之路,是一條繼往開來的革命之路,是一條代代持續的生命之路。道路決定命運,思想引領方向,實干成就夢想。國家繁榮富強的今天,同樣面臨著社會的深刻變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仍然需要長期的跬積。這條道路上的譜系關系是傳統與創新、奮斗堅韌與不斷奉獻的道義,其基本品格還需要進一步梳理和珍惜。中國發展的道路遠未完滿,呼喚著代代國人去追躡先行者的腳步,領受思想和品格上的磨練,擔負起代代傳承和發展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