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月
(云龍縣諾鄧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云南 諾鄧鎮 672700)
云龍白族吹吹腔戲
張金月
(云龍縣諾鄧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云南 諾鄧鎮 672700)
白族是我國比較古老的土著民族的一種,在我國的發展史上,白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同時在云南的古代文明的發展史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白族吹吹腔是白族的主要文化,是白族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本文主要討論吹吹腔戲的種類、演出形式等,希望可以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云龍白族;文化遺產;吹吹腔戲
云龍白族的吹吹腔戲屬于白族的主要文化,屬于一種古典的文化戲曲,具有非常嚴格的規律。云龍白族吹吹腔戲在云南省的分布廣泛,全縣的11個鄉鎮都有吹吹腔戲的表演,同時有9個專業及業余劇團。
白族吹吹腔由于采用嗩吶為主要的伴奏樂器,所以又叫嗩吶戲。吹吹腔戲主要是在農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戲種,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500多年的歷史。吹吹腔戲主要以各種舞蹈動作為基礎,并在表演中融入祭祀、民俗及宗教等,是白族最主要的文化活動。吹吹腔戲的起源主要可以分為三種觀點,這三種觀點的主要爭議就在于吹吹腔戲的表演特色,雖然這三種觀點都有各自的依據,但是一直也沒有統一的定論,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吹吹腔戲都是白族的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產物,經過了白族文化的沉淀,從另一個層次而言,吹吹腔戲也是我國的地方文化逐漸形成民族文化的過程。
吹吹腔戲演員需要具備一定的舞蹈功底,所以吹吹腔戲具有一定的特點:舞蹈動作比較大方,符合大眾口味,易于民眾接受;演出的動作比較緩慢,同時具有鮮明的節奏感,任何的表演和舞蹈動作均配合嗩吶的節奏,并且嗩吶的節奏有一定的規律;表演中的動作非常舞蹈化,并且均為成套的舞蹈動作,不易改變。
目前現存的吹吹腔戲劇目有三百多個,吹吹腔戲在白族地區非常流行,同時也是無數的地方民間藝人經過了長時間的辛苦創造而得到的,是白族的主要文化。吹吹腔戲蘊含文學、舞蹈及音樂等元素,由于吹吹腔戲由非職業性的劇團表演,所以吹吹腔戲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吹吹腔戲使用的語言主要為漢語與白族話,而唱詞則與白族民歌一樣每段四句,前三句為每句七字,第四句五個字。白族的白劇、大白劇中均有這種唱詞。吹吹腔戲的表演非常詼諧幽默,這也是它的主要特點,另外的十字句和七字句等,也是吹吹腔戲特有的唱腔形式。
吹吹腔戲在舞臺上根據角色的分工不同,按照不同的年齡、身份、性格及性別把人物分為不同的行當,主要可以分為生、旦、凈、丑四種,每種行當按照不同的年齡、身份及性別還可以繼續細化分工,這也是吹吹腔戲與我國的傳統劇目相同的地方。
在白族傳統的吹吹腔戲表演中,由于角色的身份及社會地位的不同,在道白上也具有非常嚴格的區分,如果角色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則會帶有非常嚴重的白族口音,相反,如果劇中角色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就會直接使用白族話,語氣也會比較自由隨性,更注重表演的生活化。
在我國,有很多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由于受到了地域和表演形式的限制,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繼承和發揚,有些甚至已經逐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云龍白族的吹吹腔戲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吹吹腔戲具有很多的優點和長處,但是也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只有通過不斷的改進和發展,才能被繼承。吹吹腔戲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需要不斷的努力,才能將這項文化遺產完整地繼承下去。
很多的民間藝術都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和繼承才形成今天的民族文化,才成為少數民族展現自我和表現自我的一種形式,在這些民族文化中,戲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云龍白族的吹吹腔戲屬于白族的主要文化,吹吹腔戲屬于一種古典的文化戲曲,具有非常嚴格的規律。吹吹腔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經歷了南北分化,到了近代,北派吹吹腔戲已經呈現了消亡的趨勢,目前保留比較完整的吹吹腔戲在我國云龍縣的農村山區,這也是我國云龍白族吹吹腔戲保留最完整的地區。我國云南的“云龍白族吹吹腔戲”保護區已被列入美國大自然協會投資的滇西北地區保護與發展項目,吹吹腔戲這個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1]楊曦泠.云龍白族吹吹腔戲[J].大理文化,2011,2(34):105-112.
[2]趙全勝.云龍白族吹吹腔戲的表現形式及特征[J].民族音樂,2011,5(67):45-47.
J614.93
A
1007-0125(2015)06-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