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瑾
(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聲樂表演中的美學思想
王銘瑾
(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聲樂是一門表演性質很強的藝術,聲樂通過聲音的表達闡釋出音樂的美,讓人在欣賞聲樂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心靈上的享受。在對藝術進行分析與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藝術與美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聲樂表演;美學;藝術
聲樂是一門通過聲音的表達闡釋出音樂的美與靈動,讓人在欣賞聲樂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心靈上的享受的藝術。在對藝術進行分析與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藝術與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藝術擁有一定的美學價值。所以聲樂藝術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對美學視角下的聲樂藝術進行研究與分析,淺議美學視角下聲樂藝術的內容及特征。
聲樂是一門表演性很強的藝術,需要演唱者具有嫻熟的演唱技巧、充沛的情感,并通過正確的發聲訓練和不斷的歌曲演唱,靠人的嗓子唱出悅耳的歌聲。當作曲家完成一首聲樂作品的創作時,是無法把單純的音符和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在感情傳輸給觀眾的,這就要求歌唱者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賦予作品以鮮活的生命力,通過演唱者聲情并茂的演繹來體現出作品內在的靈魂和生命,讓真正有血有肉的音樂被世人所銘記。由此看來,聲樂的確是一門不能離開表演的藝術。我們將聲樂表演放在哲學的高度上來講,就是把精神轉化為物質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表演者二度創作的過程,表演者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了解作品的內涵、背景,運用自己的技能來對作品進行再度創作,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對聲樂藝術進行創作的主體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其對于聲樂的把握往往都帶有著個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心理傾向。聲樂表演與其他所有的藝術門類一樣,都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內涵,給人以美的體驗。如果只是單純地重視技能、技巧的練習,而忽視了作品的情感,缺乏生活的氣息,那么,聲樂表演就如同沒有生命力的一潭死水,是根本不能表達出藝術的獨特性、體現出藝術所具有的價值的,所以聲樂藝術的創作要堅持以人為本。聲樂作品中所具備的藝術美是來源于人類的生產生活的,沒有生活氣息的藝術一定是缺乏靈魂的藝術,沒有生活情感的聲樂藝術一定是不具備美學價值的藝術。因此,聲樂的創作應該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聲樂作品的創作與文學作品更是緊密相連的,歌詞的創作離不開文學的支持,因此文學色彩濃重、文化氣息濃厚是聲樂藝術最突出的特點。
表演者在對聲樂作品進行表演的時候,首先要對聲樂作品進行深層次的了解和剖析,對聲樂作品所要表達的音樂美進行體會和理解,要對所表演的作品有自己的認知。聲樂藝術的本質特征決定了表演者在進行表演時的思維狀態,這對于演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歌詞的思維模式不僅僅是演唱者所進行的藝術活動的基本指導思想,更是聲樂表演完成二度創作使命的重要理論基礎,演唱者通過自身的演唱能力對作品進行詮釋,表達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傳遞給觀眾作品想要表達出的思想感情。聲樂表演藝術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歌唱形式,更是一項具有綜合性技能的藝術形式,在演唱的過程中要結合演唱的技術和方法,具備高超的表現力,了解正確的發聲,運用嫻熟的技巧才能使聲樂表演達到更高的水準,不斷地提升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給人們展示出聲樂作品的整體美。當聲樂作品由不同的演唱者進行演唱時,他們就會賦予聲樂作品不同的演唱風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生活環境、價值觀的取向都會影響到演唱者對于作品情感的詮釋,從而創造出更加豐富的視聽效果。但是這種表演必須建立在忠實于原作的基礎上,這是表演的出發點也是歸結點。聲樂表演是一種傳達藝術,在聲樂表演的過程中只有加大對人的感官的審美和心靈觸動的影響,才能真正把美的一面傳達給大家。聲樂表演要以一定的美學為基礎,這就要求表演者首先要忠實于作曲家的“一度創作”,然后再進行“二度創作”的創新過程,進而展現聲樂藝術的整體風格和充分的自我個性。
本文通過三個方面論述了聲樂表演中的美學思想,正是因為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融入了這些美學思想,對作品進行了新的詮釋卻又不讓作品失去原有的美學色彩,聲樂表演才總是給人們帶來愉悅和美感。
[1]龍有成,范燕華.聲樂表演中的形象思維構建[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05).
[2]俞嵐.基于現代詮釋學理論的聲樂表演[J].音樂大觀,2013(10).
[3]高拂曉.論音樂表演的表現力[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4(03).
J617.13
A
1007-0125(2015)06-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