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包頭市民族歌舞劇院 內蒙古 包頭 014010)
中國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給人們帶來豐富的視覺體驗,其是“自娛性”與“娛人性”的統一體。民族舞蹈藝術最初是人們為了表現內心感情而自編自導的一種肢體運動的藝術形式,它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表現本能”,為人們情感的表達找到了突破口與重要手段,因此,民族舞的自娛性色彩較為濃厚。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民族舞也不例外,這就是它的“娛人性”功效,基于這兩種功效,舞蹈者不斷提升舞蹈技巧,使舞蹈更具生機與活力。
情節委婉生動、主旨鮮明是中國民族舞蹈的又一基本特點。我國民族舞蹈在藝術表現上更重形式與內涵,大多數民族舞蹈的創設都伴隨著生動形象的民間故事與傳說,這使民間舞的內涵更加豐富多樣,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跌宕的的情感起伏使民族舞彰顯出更加生動鮮明的民族魅力,藝術表現力也更強。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的民族舞都各具特色,彰顯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因此,民族舞具有較強的民族性。民族舞受地域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生活習慣、經濟發展狀況和審美能力,當地人將這些意念融入到本民族的舞蹈創作中,演繹出民族色彩濃厚的地方舞蹈。例如,北方民族舞蹈更多體現出豪爽、粗獷、正直等特點,如“長鼓舞”,南方的民族舞蹈則體現出溫婉、柔情的特點,如云南傣族的“孔雀舞”。再如,藏族舞具有高亢、豪放、大膽的風格特征,藏族人們在舞蹈中盡情發揮本民族的特點,將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寄予在民族舞中,演繹獨特的舞蹈藝術形式。
中國的民族舞還具備繼承發展的藝術特征,隨著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各民族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和人生價值觀等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民族舞的形式與內涵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民族舞繼承了古文化、民族特色和原始舞蹈的精髓,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與發展。隨著民族舞進一步發展,有一些民族舞演變為受人歡迎的宮廷舞,當然也有一部分繼續在民間流傳與發展。
歌舞合一,載歌載舞是民族舞的主要特點之一。自古以來,伴隨歌唱出現的舞蹈具有更強的藝術吸引力與表現力,更能獲得人們的青睞和信任,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歌舞合一的民族舞較單純的舞蹈形式更加活潑生動,生活化氣息更濃,更加通俗易懂,故民族舞逐步成為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另外,歌舞合一形式一般借助一定的道具展開,如舞扇、手鼓、花燈、花傘等,配置以精美道具的民族舞更顯婀娜多姿,優美飄逸。
原生態民族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舞為反映各個不同階段文化和經濟發展情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而產生,它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原生態民族舞帶有原始民族舞的純生態氣息,它是各類民族舞發展與升華的源泉,是根本所在。但隨著舞蹈經濟性和商業性氣息的愈加濃重,其對旅游產業所作出的貢獻越來越大,人們逐步意識到原始生態民族舞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有了大力扶植生態民族舞發展的意向,這將成為未來民族舞發展的趨勢之一。
中國民族舞技巧服務于舞蹈藝術表現,高超的舞蹈技巧更能優雅、完美地展現民間舞的藝術風格,為人們提供全新的視覺與精神體驗,而未來,民族舞技巧的運用更加彰顯人文性,民族舞也將一改以往刻板生硬、藝術表現和人文色彩弱的技巧運用方式,使旋轉、跳躍、翻身這些最基本的民族舞動作更加具有情感性和藝術性,有了情感和意蘊的舞蹈動作才不會顯得蒼白無力,才會煥發無窮的活力。未來民族舞技巧的發展更顯人文性主要體現在技巧的風格化、技巧的情感化和技巧的藝術化,毋庸置疑,只有風格化、情感化和藝術化為一體的民族舞技巧才更能適應未來民族舞的發展趨勢。
[1]谷勝鵬.淺談民族舞的特點和發展趨勢[J].現代農村科技,2014,(16):6-7.
[2]徐航.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的傳播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