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穎
(安徽省鳳陽花鼓燈藝術團 安徽 鳳陽 233100)
花鼓燈的風格和特點
岳 穎
(安徽省鳳陽花鼓燈藝術團 安徽 鳳陽 233100)
民間舞蹈藝術風格的形成,必然受到當地人民性格的影響。沿淮人民質樸、爽朗、強悍的性格,賦予花鼓燈舞蹈以樸實、剛健、熱烈奔放、敏捷活潑的基本風格,這也是淮河流域民間舞蹈的共同特點。
花鼓燈表演特點
早先,花鼓燈的教學沒有固定的師徒關系,也沒有一定的教學制度和教學方法。農村的孩子十二三歲就學會唱花鼓歌,在野地里、牧場上放牛割草,自發地練筋斗,互相裝扮起來,扭扭跳跳。老藝人發現有條件的孩子,便主動幫助指點,帶他們演出,很快培養出一批新的藝人。較大的村子,有時也請有名望的藝人前去操燈,讓孩子們觀摩或一起演出。有的為了提高表演技巧,則主動參加別的班子演出,向比自己高明的藝人學習。一般來說,由于沒有嚴格的訓練方法,又是業余的活動,藝人在十四五歲起參加演出,好的十六七歲就很出名了,但往往20歲以后身體發育了,有些技巧和表演就做不了了,30歲以后就不能演出了,要演也只能扮演傘把子或丑鼓。只有一部分經常在演出的藝人,摸索一些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基本功,藝術生命較長。
由于上述這種傳授方式,加之花鼓燈流行地區較廣,藝人們各具不同的個性和特點,因此在表演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蚌埠一帶多“拐彎”、“斜塔”,幅度較大,動作優美;穎上地區則簡練質樸,舞蹈結構嚴謹,節奏較慢,造型姿態多,具有古老淳樸的特點;鳳臺地區講究男女角色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描繪,蘭花動作活潑細膩,有如風擺楊柳,扇花豐富,唱腔多變化,音域較廣,伴奏以鑼為領奏樂器;懷遠地區鼓架子多筋斗,蘭花動作矯健輕捷,風流灑脫,舞如燕子試水,舞臺調度開闊,人物性格爽朗,唱腔平穩樸實,伴奏以鼓為領奏樂器;定遠地區是一種三人表演的“小傘子”,動作抒情柔美。各流派有自己擅長的節目和舞蹈動作,有時即使是同一動作,也有不同的演法和表現內容。藝人們在繼承傳統表演藝術的基礎上,根據個人形體條件和性格特征,形成不同的表演風格,使花鼓燈藝術更加豐富多彩。
花鼓燈的舞蹈動作大都是從勞動生產和日常的生活中加以提煉發展而來的。如:“簸簸箕”以扇子模擬簸箕,配合步伐和身段,表現簸糧的勞動;“雙扯線”以扇花、中花和步伐結合在一起模擬紡線;“回頭望”則是從扶犁耕田至田頭拐彎的動作中提煉出來的。其他如“端針匾”、“單挎籃”、“單背巾”等都和勞動生活有關。還有一部分是從自然景物中受到啟示而創造的,如“風擺柳”、“風吹荷花”脫胎于楊柳、荷花在風中擺動的動態,“老鷹磨云”、“燕子試水”、“野雞溜”等則源出于動作飛翔疾馳的姿態。尤其是藝人創造的扇花和手巾花,使動作更為婀娜多姿,富于變化,使來自生活的舞蹈動作比生活本身更美。
花鼓燈的舞、歌、唱、劇的主要內容,多是表現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這是很多民歌的共同主題,是對封建禮教的直接反抗。它不僅以歌唱的形式,而且通過舞蹈形象來表現他們追求婚姻自主的強烈愿望。因為封建禮教的束縛,早先的青年婦女不能直接參加這樣的歌舞活動,人民群眾才巧妙地以男扮女裝來表達婦女的心聲。此外,還通過唱詞和小戲來揭露偽保長抽丁索稅的罪行,痛斥知縣老爺禁演花鼓燈的荒唐行徑,鞭撻以“四老爺”為代表人物的地主階級不勞而獲,奴役人民的不合理的舊制度,舞者借以抒發長期被壓抑的情感,觀眾看了也揚眉吐氣。
另外,由于有了木蹺板,重心集中于木蹺上,著地面縮小了,所以走起來利索,旋轉起來極為靈活。不過,重心卻難于掌握,不易站穩,站立時兩腿要別起來腳,作重心時,另一腳則需要交叉點地,腰部稍突出,于是,形成了“三道彎”的蘭花的優美體態。像懷遠、蚌埠等地,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仍有“掛墊子”表演。后來雖已不再模擬纏足的步態,不掛墊子了,但是,由于墊子所形成的動律和造型特點,已成為蘭花的形式美,表演中仍保持著這種動律、動態特征。
蘭花使用的折扇也源于戲曲,但它已成為花鼓燈特有的表演手段和道具,是人物造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很多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動作,由于有了扇子的配合,形象更好看,如“端針匾”、“簸簸箕”、“搭涼篷”等舞姿,如果沒有扇子就不能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
過去,花鼓燈沒有固定的訓練方法,也沒有師徒制度,愛好者看了人家表演后,照貓畫虎,翻撲跌打靠自己磨煉出來,當自己能上場后才請名師指點成為玩燈人,或是名藝人發現可培養的苗子,就主動給予幫助。即便帶著自己親友的子弟作為徒弟,也是讓他們從看自己的表演中觀摩體會,再適當幫助。當時一些名藝人雖已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但大多不能總結經驗以便發展與提高。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專業舞蹈工作者積極投入學習與研究,才使花鼓燈飛速發展。經過整理加工后,花鼓燈的新節目,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并讓傳統鼓燈教材成為舞蹈院校中國民間舞蹈課程的組成部分。
J722.21
A
1007-0125(2015)06-0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