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霞,蔣 亮,孫苗苗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探究八段錦教學
楊明霞,蔣 亮,孫苗苗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八段錦健身氣功教學要從功法源流、特點入手,結合學生不同階段學習情況循序漸進完成基礎動作練習、調身、調息、調心等步驟,最終實現身心健康協調發展。本文分析了八段錦教學的特點,探索了不同階段的教學策略,希望能為八段錦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健身氣功;八段錦;理論;教學
八段錦作為典型的健身氣功,具有簡單易學、健身效果顯著等優勢,因其表現形式圓潤、舒展、輕柔而備受喜愛。下面結合多年高校教學經驗簡單探索下八段錦的教學策略。
八段錦教學著重突出其健身功法這一特點,立足于學生深吸特點挖掘八段錦教學優勢,利用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與鍛煉熱情,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參與教學探索與實踐,以便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讓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理論知識與練習技巧。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先詳細講授該功法的特點與相關基本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則通過多種教法的有機組合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對學生而言,八段錦的功法源流與特點是教學重點,這關系到學生們對此健身功法的認知程度。不少學生認為八段錦中的“八”代表了功法的動作、小節或者段,其實其代表了功法中融入的多種要素,這些要素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從而實現循環運轉。教師要把握學生們的認知盲目、好奇心等展開教學,對功法的源流及特點進行講解,讓學生深刻了解到八段錦健身法柔和緩慢、圓活連貫、松緊結合、動靜相兼、神與形合、氣寓其中的典型特點,在持續練習中逐漸深刻感悟到這種特點。對學生而言,八段錦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習健身氣功逐漸改善自身精神與體質,結合教師講解與示范更加準確地掌握各個動作,并了解不同練習動作的鍛煉部位與功效,從而養成他們長期堅持鍛煉的習慣。
八段錦功法雖然動作簡單,但是想要熟練掌握必須做好強化練習,教師教學中要注意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穩步掌握各個動作,在打好基礎的情況下對各個重難點做強化練習。目前教學中要著重加強調身、調息、調心的功法練習。
基本動作練習的要點在于把握動作定勢與規范,保持練習時良好的連貫性。八段錦本身以肢體運動為主,肢體運動可強身健體,配合導引工作有助于調理臟腑、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練習時注意動作堅持式正招圓,堅持松緊有度、柔和緩慢原則。比如彎弓射雕這個動作,手部動作開弓時要注意以肘部為圓心、以臂長為半徑,做到圓潤平緩下落,調動臂部肌肉體現拉伸之力,動作收回時注意保持和緩柔美之態。基礎動作練習的關鍵要點是準確,要掌握動作要領、準確動作,在形成練習定勢之后再追求連貫自如,進行后續調身、調息、調心的練習。
調身練習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基本動作,在練習時放松身體、放平心態,讓精神與肢體都進入放空狀態,從而穩定、緩慢地完成各種動作,在保證姿勢準確的情況下做到動作靈活優美。教師授課中也利用語言、示范動作、音樂配樂等引導學生放松,在學生保持好站立體位后,從旁引導他們逐步放松頭腦、肩頸部肌肉、腰腿肌肉,只有保持這種放松狀態,在動作時才能最大限度排除雜念,集中精神進行動作,保證內外氣息協調、形正氣順,達到調身效果。調身做好之后,可以進行調息練習,即鍛煉的時候注意與呼吸頻率配合,逐漸延長氣息長度與呼吸深度,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調息時可分別采用自然呼吸法及腹式呼吸法,自然呼吸法本身是利用胸廓呼吸,通過胸廓的膨脹與收縮來完成氣息調節,可達到綿延內息的效果,不必動用腹部肌肉;腹式呼吸法是利用腹部完成順腹式與逆腹式呼吸,通過二者交替來改善動作時呼吸深度與頻率。在采用逆腹式呼吸法進行八段錦鍛煉時,可同時配合提肛呼吸達到調動全身、自然調和的狀態,二者配合時吸氣要提肛、收腹促使膈肌上升,呼氣時松腹、松肛、膈肌下降,二者協調配合與動作松緊狀態相應和,從而在迅速漸進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狀態。呼吸時要注意避免過度呼吸或刻意呼吸,避免調息成為運動負擔,要做到順其自然、量力而行。調心是在調身、調息做好的基礎之上展開的練習,著重要進行意念練習,將練習者的思想與意念融入到各個動作與呼吸中去,在鍛煉時排除雜念干擾、集中精神、放松全身融入到音樂旋律中去,身心愉悅地完成八段錦鍛煉,促使身心形成良性循環。要注意各個動作對身體的有益效果,結合自身肢體靈活程度與健康情況加強對肌肉、骨骼、脾胃、肝腎、氣血的鍛煉與調節。調心本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配合不同動作的風格與特點把握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合理分配對動作、心神的注意力,讓動作趨于自然、精準,讓呼吸趨于平緩、自然,讓心態趨于穩重、恬淡,通過三者的協調配合最終達到形意氣的完美結合,實現身心健康的最終目標。
[1]曾衛紅.研究性學習在《健身氣功-八段錦》教學應用之初探[J].福建體育科技,2010,(2):59-61.
[2]苗福盛,閆紅敏.“健身氣功·八段錦”對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重要性的研究[J].教育,2014,(12):227.
G4
A
1007-0125(2015)06-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