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嬌
(東華大學 上海 200051)
東方貿易與印度外銷印花棉布
石 嬌
(東華大學 上海 200051)
15世紀末航海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東方與西方的海路貿易,到了17世紀,印度的印花棉布大量輸入歐洲,造成了西歐國家的財政恐慌。文章主要論述了這一時期印度外銷印花棉布的貿易背景和風格特征。
印花棉布;貿易;印度
印度的紡織品、香料和其他奢侈品,在14世紀的歐洲海路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工業革命以前,印度當地的紡織品一直是作為世界上最大宗的制造業出口產品[1]。
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緊接著東方(主要是印度和中國)與西歐開始了直接的海路貿易,也就是東方貿易。同時它在早期世界貿易體系中擔任重要的角色。由于在印度建立商館是每個想進行印度紡織品貿易的國家必經的一步,所以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初這100年間,建立印度商館就成了一項“世紀工程”。英國東印度公司于17世紀初成立,從此開始了與印度漫長的貿易關系。由于印度以其特有的棉紡織品聞名遐邇,所以,英國剛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就開始在當地收購棉紡織品,收購點的不穩定以及時間上的不連續,都沒能阻止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紡織品貿易。
在17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通過東印度公司向印度進口紡織品。直到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前夕,這100年間,主要是大量紡織品成品從印度通過英國東印度公司銷往英國。然而印度紡織品最初并不受歐洲主流待見,白棉布最初主要局限于家居用途,到17世紀后葉才開始用作服裝面料,并逐漸被歐洲主流人群追捧,印花棉布開始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風標,女士們將其與禮服以及天鵝絨等搭配穿著。印度紡織品的進口量逐年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侵蝕了英國工業資本家的利益,使其感受到強大的威脅。在新航路開辟之后300余年的東方貿易中,歐洲一直處于貿易劣勢,其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同時也刺激了歐洲工業對資源配置的重新調整以及對生產組織方式的改善。工業革命后,情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貿易流向由以東向西為主轉變為以西向東為主,貿易的構成漸顯近代性的特征:由西向東是制成品,由東向西是原材料。印度的棉紡織業在英國的貿易遏制下,逐漸衰落。
佩茲利紋樣是在印度克什米爾披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當時復制與改良披肩的工藝技術最好的地方是英國紡織小鎮佩茲利,從此這樣的紋樣被稱作“佩茲利”紋樣,其外形像一滴淚珠,也像棕櫚樹的果實。克什米爾披肩于17世紀末開始出口至歐洲,直到了18世紀中后期,在歐洲流行起來。當時印度的棉印花布也以其絢麗繽紛的色彩、異國情調的圖案、輕柔薄軟的質地,贏得了歐洲從貴族到商賈的普遍青睞。印度棉印花布的“波斯布塔”紋樣就是佩斯利紋樣的前身[2]。17世紀早期,佩茲利紋樣外形的幾何化傾向比較明顯。17世紀后葉以后,佩茲利紋樣開始采用大量的花草紋樣來裝飾,這是由于莫臥兒王朝的國王都熱愛藝術,熱愛變化多樣的植物花草。到了18世紀,由于受到歐洲洛可可藝術的影響,此時的紋樣變得更加紛繁復雜。洛可可追求纖細精致、自由動感的藝術風格也使佩茲利紋樣演變得更加細長,頭部也變得更加彎曲,同時紋樣布局變得更加靈活,不再強調對稱。到了19世紀,佩茲利紋樣邊緣變得非常清晰、平滑[3],外形趨于程式化。
印度棉印花布在外銷過程中,一方面增強了紡織品的流通性,加強了財富的轉移。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文化的交流,如佩茲利紋樣在不同時期的型制變化。其藝術特征的流變,與當時的藝術思潮緊密聯系著。佩茲利紋繼承并融合各民族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從最初對生命的崇敬的內涵延展開來。
歐洲人對印度的了解開始于貿易。由最初以印度棉印花布為中介建立的亞洲貿易網絡,到后來的東西方貿易。隨著歐洲人們消費偏好的轉變,絲綢與香料等奢侈品漸漸被棉印花布取代。大量進口印度紡織品,對本地工業資本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同時也刺激了歐洲工業對資源配置的重新調整以及對生產組織方式的改善。20世紀以來,歐洲的服裝與紡織品設計領域里時常流行的“佩茲利紋樣”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的經典紋樣,可以看出,歐洲人對東方異域風情的認識仍然與他們18世紀的古人們一脈相承。因此,對這一時期印度外銷印花棉布的研究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倪兆佳.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印英紡織品及原料貿易研究(1660-1830)[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3.
[2]城一夫.西方紡織紋樣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3]曲欣欣.佩茲利紋樣的流變與應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F7
A
1007-0125(2015)06-0232-01
石 嬌(1990-),女,四川資陽,碩士,設計史與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