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宏
(山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淺談廣播電視語言的口語化
宋延宏
(山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廣播電視語言和生活語言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口語化,然而我們不能把廣播電視語言的口語化和日常口語混為一談,它不包括日常生活口語中的車轱轆話、冗余信息和毫無規范的語法結構等。本文探討了廣播電視語言的口語化現象以及口語化的過程中應該規避的問題。
廣播電視語言;口語化
(一)從“讀新聞”到“說新聞”,再到“聊新聞”
1998年4月1日,《鳳凰早班車》首播,陳魯豫輕松自然的口吻開創了“說新聞”的模式,以新穎獨特的語言特色,讓各大電視臺爭相模仿,開創了一個說新聞的時代。播音員由過去的照本宣科進行文稿播讀的方式逐步轉化為以文稿為基礎進行即興表達。這種由“讀”到“說”的跨越,使得電視新聞語言變得生動活潑,富有口語化、個性化。
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傳播的互動方式和手段不斷增加,新聞播報又有了由“說”到“聊”的轉變,隨之也出現了一些采用全新播報形式的新聞節目,如山東電視臺的民生類節目《拉呱》。《拉呱》采用直接與老百姓進行口語化的聊天方式,話語之間語氣詞的使用十分頻繁,而且盡量避免了那些文縐縐的詞匯,代之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語言,傳播效果大大增強。
(二)談話節目的興起
廣播電視語言口語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談話節目的興起。自1993年大陸第一個電視談話類欄目誕生起,各類談話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大電視臺日漸成風,其中不乏觀眾喜聞樂見的金牌節目,如央視推出的《詠樂匯》和《藝術人生》,湖南衛視的《有話好好說》,鳳凰衛視比較純粹的脫口秀節目《鏘鏘三人行》等。
(三)央視新聞的口語化創新
央視新聞類節目一向走的是“高貴冷艷”路線,總是保持著字正腔圓、帶有“宣讀腔”的風格。但是,近年來央視新聞在播報方式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使得新聞播報更加口語化,給觀眾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原來《新聞聯播》的結束語是“今天的《新聞聯播》播送完畢”,現在變成了更加口語化的結束語:“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了”。《新聞聯播》在2014年第一期的節目結尾時玩起了“浪漫”,康輝在節目結尾時說到:“朋友們都在說,2013就是愛你一生,2014是愛你一世,那就讓新聞聯播和你一起,傳承一生一世的愛和正能量吧!”此番結束語引起了網友的熱烈反響和討論,網友紛紛對這種接地氣的行為表示歡迎,有網友留言稱“越來越有人文氣息了”、“更高端了!”
不只是《新聞聯播》,央視其他的一些新聞類節目的串詞和結束語也比往常更加口語化,更加新穎親民了。在2013年3月24日的《新聞直播間》節目中,女主播文靜在播報了一條關于“高1米,重60kg的巧克力”的新聞后,出人意料地微笑著說了一句:“我去吃塊巧克力,一會兒見!”一改往日一本正經的嚴肅沉穩形象。
(一)對口語化的過分追求
對口語化的過度追求容易造成廣播電視節目的“低俗化”。廣播電視新聞語言要求真實、準確,而過分口語化的語言很可能會造成用詞不準確、句子結構不完整等問題。這些隨心所欲的過分口語化表達,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影響了人們對新聞真相的了解。
(二)過快的語速降低了信息的傳播質量
有些播音員、主持人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加大信息的傳播密度,刻意地加快語速,超越了常規的界限,不考慮受眾的聽覺感受,降低了信息的傳播質量,最終導致收視率的大幅下滑。比如,上海電臺《法眼看天下》是深受廣大聽眾喜愛的好節目,“就業促進法”的節目話題尤為突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主持人語速過快像開機關槍,使訪談嘉賓也不由自主地加快語速,主持人還在節目中提醒嘉賓“抓緊時間”,使這期節目的節奏越來越快,引發聽眾不滿。
(三)忽視語言基本功,口誤現象頻現
是不是口語化的語言風格就不再要求播音員主持人進行嚴格的語言基本功訓練,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從地方電視臺到中央電視臺,口誤現象屢見不鮮,包括語音的錯誤、語法的錯誤、錯讀和誤讀等問題。例如,《朝聞天下》主持人把“輸油管道”說成了“輸卵管道”;韓喬生在體育節目解說中說“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等等。
主持人語言的口語化,是對人們日常口頭語言經過篩選、加工、提煉后的再制品,是在口腔、吐字、呼吸、共鳴等方面進行嚴格訓練的基礎上,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廣播電視語言的口語化是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中的一種有聲語言創作,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語言傳播。
H0
A
1007-0125(2015)06-0268-01
宋延宏(1991-),女,山東省聊城人,工作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職務: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影視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