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兵,丁鳳琴(.安徽省蕪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安徽蕪湖 2400;2.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安徽省現代農業水產(蝦蟹類)產業技術體系,安徽合肥 23003)
蕪湖縣是安徽省河蟹、青蝦、細鱗斜頜鲴等優質水產品產地之一,但近年來河蟹池塘主養因受不利天氣和市場價格波動等影響,造成產業規模發展不快,養殖風險增加,養殖效益不穩。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近年來不利天氣變化多端,養殖水源遭受工農業污染加重,造成河蟹養殖生產風險加大,引起河蟹應激與病害增多,從而導致養殖產量及產品品質不穩;②塘口租金、飼料成本及管理人員工資上漲,河蟹銷售價格波動大,引起河蟹養殖效益顯著下滑。為了解決河蟹養殖生產中顯現的以上問題,筆者于2013年2月在河蟹主養池塘進行多品種套養試驗,探索河蟹主養池塘多品種套養模式及技術。
1.1 水源條件 水源是從長江支流青弋江、水陽江引進的地表水,用4 kW潛水泵,通過PVC水管引至養殖塘口,經檢測水質符合 GB11067 規定,水溫12 ~25 ℃,pH 7.4~8.2,溶氧量5.0 ~6.2 mg/L。
1.2 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多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坡比為1∶2.5 ~3,土壤質地為壤質,用 1.0 m ×1.0 m 水泥板砌成防逃墻,內壁用水泥漿磨光,沿距塘埂1.0 m,開挖寬3.0 m,深0.7~0.8 m的環溝,池底平坦,略向出水口處傾斜,便于排干池水捕撈。進水口用60目篩絹網過濾進水,以攔截水源中的野雜魚等敵害生物,每個蟹池用直徑16 cm PVC管建成獨立的進排水系統。試驗池面積共13.3 hm2,其中蟹池面積2.0 ~2.7 hm2的3 口,面積1.3 hm2的4 口,面積0.53 ~0.67 hm2的5口;試驗池在塘埂上架設用于管道增氧的40 kW壓縮機8 臺[1]。
1.3 試驗飼料 試驗過程中選用河蟹硬顆粒飼料。其中,用于幼蟹及商品蟹生長的1#顆粒飼料,粗蛋白≥36%;2#和3#顆粒飼料,粗蛋白≥33%,粗蛋白≥29%;用于優質仔蝦強化培育的1#顆粒飼料,粗蛋白≥36%;用于高溫季節投喂的谷物性飼料喂當地產玉米和黃豆。
1.4 試驗苗種來源 試驗用體重150~200只/kg的幼蟹13萬只,由本地自行培育;體長2.0~2.5 cm的幼蝦195萬尾和體長1.2~1.5 cm青蝦苗448萬尾,來自于陶辛鎮青蝦苗繁育基地;體長15~20 cm的細鱗斜頜鲴(以下俗稱黃條)6 000尾、體長4.0~5.0 cm的鱖魚苗4 000尾及少量黃白鰱大規格魚種均來自六郎鎮魚種場。
1.5 日常管理
1.5.1 清整消毒。試驗前將池水排干,清除池底過多淤泥,保留淤泥厚15~20 cm,凍曬7~10 d后注入新水20~30 cm,并投放生石灰750~1 500 kg/hm2,化水全池潑灑消毒。
1.5.2 苗種放養。2月底前,試驗池中放養150~200只/kg的幼蟹8 750 只/hm2,放養體長2.0 ~2.5 cm 的幼蝦14.6 萬尾/hm2,體長15~20 cm的黃條450尾/hm2及少量黃白鰱大規格魚種,5月23~25日投放體長4.0~5.0 cm的鱖魚苗300尾/hm2,7月26日再補放體長1.2~1.5 cm青蝦苗33萬尾/hm2。
1.5.3 種植水草,投放活螺螄。3月下旬沿蟹池淺灘處種植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草占蟹池水面的1/3,7月下旬根據試驗池水草長勢,再補植部分伊樂藻等挺水水草;3月底在蟹池中投放活螺螄3 000 kg/hm2,7月22日補放活螺螄750 kg/hm2[2]。
1.5.4 培育水質。當蟹池水溫穩定在10~15℃時,沿試驗池環溝水體,施發酵有機糞肥1 500 kg/hm2,或定期用氨基酸肥水膏潑灑,培育水體中浮游生物,并根據天氣及池水水溫變化,每隔10 ~15 d加注新水10 ~15 cm[3]。
1.5.5 飼料投喂。在試驗過程中,3~4月試驗池水溫一般為10~15℃時寒潮多發,水溫不穩定,且苗種個體小,每隔2~3 d投喂新鮮小魚或顆粒飼料1次;5~10月,試驗池水溫穩定在20~25℃時,以投喂河蟹顆粒飼料為主,并采用“四定”原則,每天投喂2次,上午投喂占飼料量的30%,傍晚投喂占飼料量的70%,同時根據水溫、水質、蝦蟹蛻皮生長及攝食情況適當增減,當試驗池水溫為25~30℃時,攝食量大時應適當增加投餌量,但以2 h內吃完為宜,10月飼料投喂量逐漸減少,并堅持投喂到11月初。飼料投喂過程中,堅持用EM菌按飼料的1%~2%拌餌投喂,增強養殖品種的免疫力,并投喂變質飼料,不隨意改變飼料品種,每次投喂飼料2 h 后檢查飼料剩余[4]。
1.5.6 水質調控。在試驗過程中,3~5月每隔10~15 d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 cm,保持試驗池水深1.0~1.2 m,6~9月高溫季節,每3~5 d加注新水或換水1次,使池水水深達1.5 m,且每隔20~30 d施用濃度為8%的顆粒型二氧化氯全池潑灑1次。根據水質變化情況,每隔7~10 d采用枯草芽孢桿菌或復合EM溶液化水潑灑1次。
1.5.7 病害防治。在試驗過程中,注重試驗池的水質調節,5月中旬試驗池用90%硫酸鋅3 000 g/hm2化水潑灑1次,7~9月每15~20 d施用二氧化氯1次;9月上旬再施用1次硫酸鋅,并每隔15~20 d連續3~5 d拌飼料投喂大蒜素和維生素C 1次。
由表1~2可知,經過近1年的試驗,試驗池塘12口,面積13.3 hm2,截至11月底共收獲水產品24 020 kg,其中收獲商品蟹11 571 kg,套養品種產出水產品12 449 kg,其中產商品蝦9 476 kg,黃條1 297 kg,商品鱖魚1 676 kg,占河蟹主養池塘總產量的51.8%。實現銷售收入193.3萬元,其中套養品種獲銷售收入89.2萬元,占河蟹主養池塘總收入的46%。總收入14.5 萬元/hm2,扣除試驗池租金 13.2 萬元/hm2,苗種費21.7 萬元/hm2,飼料費 34.6 萬元/hm2,人員工資 10.6萬元/hm2,漁藥成本4.2 萬元/hm2,水電費3.2 萬元/hm2以及其他成本2.4萬元/hm2等各種生產成本(共 89.9萬元/hm2),凈利潤為103.4萬元/hm2,每 hm2實現利潤77 744.3 元/hm2,投入產出比 1∶2.15。該研究中試驗池塘 13.3 hm2,收獲各類水產品24 020 kg,其中套養品種產出水產品12 449 kg,占河蟹主養池塘總產量的51.3%;實現銷售總收入193.3萬元/hm2,其中套養品種獲銷售收入89.2萬元,占河蟹主養池塘總收入的46%。

表1 不同大小河蟹主養池塘產量

表2 不同大小河蟹主養池塘產出效益
(1)該試驗中扣除河蟹主養池塘套養品種的苗種費用14.5萬元,在不增加飼料投喂等生產成本的前提下,實現凈收入達56 025元/hm2,占河蟹主養池塘總利潤的38.7%。因此,在河蟹主養池塘實施多品種套養有利于化解河蟹市場價格波動大等帶來的養殖風險,增加河蟹養殖綜合效益,示范帶動農民增收。
(2)河蟹和青蝦都需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的養殖水體環境,蟹池混養青蝦,因河蟹的耐氧力比青蝦高,在水體缺氧時蝦首先表現出不適反應,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從而能提示在生產管理過程中盡早采取措施,加換新水或啟動增氧設備。
(3)該試驗結果表明河蟹主養池塘面積為0.53~0.67 hm2時,有利于提升套養青蝦的攝食生長,且青蝦回捕率及上市規格明顯好于面積為2.0~2.7 hm2的蟹塘,同時青蝦苗下塘后7~10 d,需要適量增加青蝦喜食的粉末、細粒狀餌料,有利于提高青蝦苗蝦塘的成活率。但是,投喂時堅持寧少忽多,以盡量利用蟹池中的天然餌料,否則會引起殘餌沉入池底敗壞水質。
(4)細鱗斜頜鲴素有環保型魚類和“清道夫”之稱,在河蟹主養池中套養能明顯減少池塘中的有機碎屑、腐殖質和殘餌量,實現養殖生產用水的循環利用,對提高產品品質和效益的效果明顯。但是,套養的魚種體長不能小于15 cm,否則細鱗斜頜鲴魚回捕率僅有15%左右,且不能起到抑制蟹池內青泥苔滋生和攝食腐殖質調節水質的效果。
(5)河蟹主養池塘套養鱖魚數量保持在225~300尾/hm2,有利于減少野雜魚的存活,減少飼料的投喂量,但鱖魚套養數量大于20尾以上時,影響到青蝦起捕產量,同時10月中下旬河蟹捕撈結束后,11月初需采用蝦籠及時起捕青蝦,當水溫降至8~10℃時起捕時蟹池內套養的鱖魚可造成青蝦產量大幅度下降。
[1]紀禮陳.池塘蟹鱉蝦鱖高效養殖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3(23):43-45.
[2]陳衛境.大規格河蟹健康養殖的水質控制技術[J].科學養魚,2012(11):29 -30.
[3]張萍.池塘多品種高效益生態混養技術[J].科學養魚,2014(11):26-27.
[4]馬亞平.蝦蟹養殖中池塘水質與底質的調控[J].中國水產,2011(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