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東方視角下柔性管理企業文化的應用——基于中日企業文化要素的評價
朱博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摘要】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和全球經濟、文化的不斷融合,文化差異的影響也逐漸在各行業當中體現出來。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要求企業積極進行企業文化管理,并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形成綜合、高效的管理模式。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文和倫理,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文化,以人際關系為主,追求群體的和諧共存。而日本傳統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了西方思想有了進一步的深化,構建了一套效率優于中國的優秀管理體系。本文首先概括描述東西方人本思想的差異比較,然后結合柔性管理理論,用德爾菲法對當前中日兩國企業文化要素做出分析和評價。
【關鍵詞】企業文化柔性管理中日對比
現代柔性管理企業文化和儒家文化都具有以人為本的特性。古希臘文化是西方人本思想的起源,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商業城邦化,西方文化逐漸從早期古希臘文化單純追逐人文的精神中獨立出來,并逐步演變成了當今的近現代人文思想。西方的人本思想一直處于更新當中,有了很多觀念的改觀:(1)從單純認為人的行為由理性支配轉變為開始重視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響;(2)開始強調人的社會屬性,認為人和社會的和諧性是發展的前提條件;(3)經濟效益不再是衡量的唯一指標,更加注重人和自然的關系,同時,企業的行為應當符合整體社會利益。
在現代企業的管理運作當中,人同時承擔了各種實踐活動的主體和客體的角色。人的行為是實踐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因素,如何管理好人是當今企業管理的重要課題。因此,人本思想成為了東西方企業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今后企業文化發展和融通的方向,已經成為了企業推崇的一種優秀文化。
(一)柔性管理的內容
柔性管理是以人的心理及行為研究為基礎,以非強制的方式,使人潛移默化地將組織意志轉變為個人自覺行動。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完善,更能充分體現人本思想的特征。由于儒家思想和柔性管理思想都以人為核心,這為儒家思想向柔性管理的逐漸過渡和融合吸收奠定了基礎。現代企業文化逐漸意識到柔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儒家文化需要依靠其自身優勢,摒棄不足,才能為中國現代企業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柔性管理的職能
1.教育職能
教育職能是使人主動遵守和執行組織所定下的規則和目標,和被動執行不同,是將組織意志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教育能夠使管理對象理解行為的內因,能夠發自內心地維護組織利益,提高行動力。

表1 東方管理文化15個要素含義
2.協調職能
協調職能是一種經常性工作,通常的執行方式是指揮和控制,通過制定規章制度來控制人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并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進行協調干預,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一般的協調手段只能解決基本的工作關系,無法協調人際關系,只有柔性管理才能在兼顧工作效率的同時,協調好群體和諧性。
3.激勵職能
激勵職能是一種主動性工作。其重要表現方式是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及時評價,以起到促進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激勵職能主要通過獎懲制度來實現。把握住人們最為關注的因素,及時施以影響,從而使人們有更為積極的工作。
(一)研究設計與假設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作為基本分析方法,從網絡、書本等途徑收集企業的文化介紹,歸納、總結其企業文化關鍵詞,然后結合柔性管理理念對關鍵詞做分類統計,再進行深入分析。因為本研究是從東方視角對中日柔性管理企業文化進行比較,所以采用蘇東水(1996)所提出的東方管理文化的15個要素作為主要評價內容,包括:道、變、人、威、實、和、器、法、信、籌、謀、術、效、勤、圓。各元素所代表含義如表1所示。
為了考察柔性管理在中日企業文化管理中的應用,本文從以上15個東方管理文化要素中選取貼合柔性管理思想的10個要素作為研究因素,分別為:一為“道”,即企業管理的法則、管理的客觀規律;二為“變”,即創新,包括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精神創新等;三為“人”,即以人為本,取人心、得人才;四為“實”,即指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五為“和”,指以人和為貴、天人和一;六為“信”,是指誠信、信任;七為“圓”,指圓滿、求精、求全;八為“謀”,指凡事要有預測、謀略;九為“術”,即方法、技巧;十為“效”,即成效、目標。
(二)樣本選擇
為了對比中日柔性管理企業文化,本文選擇了中日企業在企業文化、管理績效方面做得最優秀的企業作為樣本企業。鑒于本研究主要就近年中日優秀企業的文化表述進行比較,所以我們決定選擇2013年度“全國企業文化優秀成果獲獎者”中的50家獲獎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公司,包括了國家電網公司、現代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德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同時,在選擇樣本公司時,本文參照2013年度日本經濟新聞社發布的50家優秀企業名單,這些企業涉及的行業廣泛,涵蓋了材料、制造、信息、家電、醫藥、金融、鋼鐵、汽車等行業。本文選取了佳能、豐田、花王、夏普、東芝、青空銀行、住友金屬工業等日本知名企業作為樣本,從知名度和行業涉及度來看,這些企業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表2 中日企業文化關鍵詞比較
(三)數據收集和整理
通過收集中國和日本各50家優秀企業文化資料,本文抽取了關鍵詞條共289個,排除相同的詞條后剩余126個詞條。由于日本企業資料中一般不明確標示企業文化的關鍵詞,只有相關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的描述,因此,本文在進行分析和提煉后獲得日本優秀企業文化關鍵詞條303個,排除相同詞條后剩余138個詞條。最后,本文總共得到關鍵詞條264個,其中包括出現頻率大于1的關鍵詞條134個。
(四)分析方法
根據所得到的關鍵詞條,按照前文所選取的10個東方管理文化要素進行分類,得到以下對比表2。
1.日本優秀企業文化的特征
從上述的比較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優秀企業的文化特征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以“人本”為紐帶
日本企業文化最精華的部分體現在“人本”上,從“人本”出發,注重企業文化的組成要素,強調以人為核心,能力為本位,以和諧的工作環境為基本條件,適度激勵員工,鼓勵技術創新、自主經營,保障基本福利,恪守對生命的尊重、精神的健康、修養、誠信、團結、友善等元素。
(2)注重“危機意識”
日本企業將“危機意識”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刻強調憂患意識,促使日本企業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注意對地球資源的保護,推崇改良生產技術以減少污染,創新產品和技術以節約資源,將現實主義和長遠的生存發展聯系起來。
(3)尊重“共同價值觀”
日本企業不僅追求經濟效益,同時也注重其產生的社會效益。這兩者并不沖突,日本企業通過企業文化將其有機結合并產生互利的作用,以社會效益引導經濟效益,以經濟效益刺激社會效益。例如松下的“七精神”,其中一條就是強調“產業報國精神”。
2.中國優秀企業文化的特征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國企業文化的建設也有目共睹,相比傳統企業文化有了新的融合和提升,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展示了其獨到、高效的企業文化,如萬科、海爾、聯想等。新時代的中國企業不僅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融合了西方的管理文化,更新了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具有東方特色的管理文化。從前文對關鍵詞條的總結中可以看到,中國企業文化有了以下新特點:
(1)中國企業文化開始“創新、求變”
如今的時代強調創新精神,中國優秀企業也開始汲取這部分優秀文化,將創新精神運用到企業的經營發展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提升自我,尋求變化。中國企業開始注重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借鑒他國優秀的企業文化完善自己。
(2)注重培養員工“勤奮、進取”的精神
企業的靈魂在于員工,優秀的企業需要有知識、有素質、勤奮、進取的員工推動發展,中國企業的成長也依靠員工綜合素質的提升。中國優秀企業都強調員工的公平競爭、勤學敬業、積極進取的精神,鼓勵員工超越自我、奮力拼搏。
(3)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入“勇氣”
為了擺脫過去中國經濟落后的局面,中國企業的員工一改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印象,奮起直追、勇敢創業,鼓足勇氣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為自己企業爭得一席之地。這是在傳統東方文化的基礎上吸取西方冒險精神的最好融合。
通過運用東方管理文化元素對中國和日本企業的文化關鍵詞條的比較,可以發現中日優秀企業在柔性管理企業文化方面有許多共通之處,都在自身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外國文化的優秀理念,將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日本柔性管理文化在不斷的更新、學習的過程中日益成熟,成為了東方管理文化的代表,并且仍然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中。而中國柔性管理企業文化在傳統儒家文化的基礎上有機結合了外來優秀文化理念,在發展中將各種文化因素包容創新,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在如今文化沖突鼎盛的環境下,中國柔性管理企業文化更需要對日本等外來優秀文化兼容并包,舍其糟粕,保留傳統文化的獨到的生命力,以加強我國的企業軟文化實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成中英.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9.
[2]蘇東水.東方管理文化的探索[J].當代財經,1996,(2).
[3]曾仕強.中國管理哲學[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4]王椿陽,朱永新.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思想對現代管理的啟示——創建和諧組織[A].世界經濟文匯[C].2006,(12).
[5]劉曉蓮,高綠化.中日兩國企業文化分析[J].航空精密制造技術,2000,(4).
[6]彭漢香.東西方管理文化的理念差異與融合[J].經濟師, 2005,(1).
[7]威廉·大內.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M]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8]袁秀華,李鑫,張惠萍.中華儒學與日本管理哲學[J].稅收與企,2000,(11).
[9]胥敏.日本企業的精神支柱——企業文化[J].黨政干部學刊,2005,(3).
[10]趙靜.論日本人集團意識的成因[J].理論學習,2005年,(6).
[11]孫利.日本企業文化中的儒家管理哲學[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責編:萌娜

【中圖分類號】F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