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哲
【摘要】動脈粥樣硬化(AS)是一種系統性、進展性、慢性炎癥疾病,對人類生命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原因的炎癥學說,為在動脈粥樣硬化中中醫藥的應用提供的理論基礎,文章主要探討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中的中醫藥應用及發展。
【關鍵詞】中醫藥;動脈粥樣硬化;抗炎作用
【中圖分類號】R287 【文獻標識碼】A
1 炎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重要病理基礎
現如今,已有臨床研究發現,在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初期,系統性炎癥都始終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感染、自由基、同型半胱氨酸指標上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會造成患者內膜功能發生紊亂跡象,進而提升血管通透性能,如果白細胞與血小板等聚集在患者血管內膜中,就會使血液循環系統分泌出很多粘附分子及細胞因子,最終會誘導患者體內巨噬細胞等產生增生性遷移。當患者內膜功能紊亂時會產生修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它們會更加容易受到正在遷移的血管平滑肌細胞與巨噬細胞吞噬,從而形成泡沫細胞,并且進一步造成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以及巨噬細胞清除作用,最終致使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在AS發病的整個過程中都有炎癥存在,特別在AS早期病變不穩定時期,炎癥的作用更為明顯。
2 病因病機分析
中醫認為,與AS類似的臨床病變表現可以歸納為“真心痛”、“胸痹”、“中風”等范疇。有關AS炎癥理論中所有涉及到的病因分析,都可以用中醫中的毒邪學說進行歸納。廣義上的毒邪指的是各種致病微生物均屬于“外毒”,而“內生毒邪”在劉佳佳[1]等看來,微生毒物、微小血栓、鈣離子超載、酸中毒、血脂以及致癌因子等各種物質的釋放都屬于其范疇之中。有研究指出,由于當今工作習慣、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體質以及氣候環境等與以往存在較大差異,從而認為存在“熱毒”理論。而AS疾病的型號主要是功能失調與肝腎虛損有很大關系,而血府失柔、脈絡損傷以及邪留脈絡等為發病機制的重要因素[2]。
3 作用機制分析
AS不但能通過血管壁集聚誘發疾病,還是慢性炎癥因子在血管產生的疾病表現,而抗炎藥物則主要與相關炎癥因子發生作用,從而實現穩定斑塊的目的。采用中醫藥可以將抗炎作用有效發揮出來。
3.1 與C-反應蛋白(CRP)相互作用
CRP是炎性反應標志物的一種,能夠對細胞因子與內皮細胞粘附分子表達產生誘導作用,從而頭提高其生物活性,是一種極為敏感的炎癥指標。AS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就是CRP,其與患者病變的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并且CRP濃度能夠反映AS斑塊不穩定程度以及內皮損傷程度。周娜[3]等研究證明,抗血小板藥物聯合中藥方劑可以有效減少患者術后血漿中的CRP,效果顯著優于抗血小板藥物單獨使用效果,這就提示中醫藥抗炎作用良好,且可能與CRP發生作用。
3.2 消除炎癥反應誘因
微生物感染是誘發炎癥反應的初始因素之一,其能夠對局部炎癥產生刺激作用,從而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現如今,有關其病理學與流行病學的研究能夠充分證明幽門螺桿菌、巨細胞病毒以及肺炎衣原體和AS的發生及后期的發展具有緊密的聯系。而主要成分為蒲公英、大青葉、魚腥草以及金銀花的中藥方劑則能夠對巨細胞病毒與單純皰疹病毒的繁殖產生有效的抑制作用,這可能提示中藥成分會通過消除AS炎癥反應誘因來達到抗炎的目的[4]。
氧化應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因素能夠造成患者內皮細胞發生變異,進而加速AS形成,促使炎性發展過程。而當前臨床普遍認為的影響因素就是ox-LDL,其對AS的發生及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細胞毒作用較強,其可作為AS產生斑塊的一項獨立性因子,而中藥中的丹參、川芎等則能對這方面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氧化應激反應是指活性氧清除速度慢于生成速度,導致患者提出產生蓄積。大多數的疾病都具有這種體現,如高血壓病與高血脂病等。同型半胱氨酸是人機體內蛋白質分解后產生的氨基酸,由于其中含有硫,因而其可能會加速氧化應激,介入免疫反應與誘導炎癥,從而造成患者血管內皮收縮,激活患者的血小板與凝血系統,最終與其他作用共同促進AS形成及發展。有關研究表明,采用具有活血化痰作用的中藥方劑,例如瓜蔞半夏湯、桃核承氣湯等隨證加減,對于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冠心病具有的良好的干預療效。
3.3 與AS炎性遞質、炎性反應細胞進行作用
誘發AS因素的影響下,患者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因子表達,如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T細胞化學引導物家族、單核細胞化學趨化蛋白等,當誘導炎性細胞透過血管內膜的時候,就會刺激發生局部炎性反應。在AS發生及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其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單核細胞浸潤到內皮下部位,同時趨化因子也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在炎癥反應發生時,炎癥遞質對平滑肌細胞、炎性細胞等的增殖效應具有一定的調整控制作用,加速動脈粥樣斑塊病變。現階段臨床試驗表明,一些中藥可以通過抑制黏附分子表達而發揮抗炎效果,如雷公藤內酯、三七總苷、川芎嗪以及葛根素等。潘麗婷等研究發現,黃連解毒湯能夠對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6(IL-6)產生十分明顯的抑制效果。部分中藥材中的多靶點干預效果能夠使炎性遞質活動被阻斷,從而對特異性蛋白酶以及各環節產生抑制作用,最終實現阻斷動脈粥樣硬化發生以及發展。
3.4 與AS炎性信號轉錄因子進行作用
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炎性轉錄因子包括炎癥反應中的信號轉導系統CD40/CD40L、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以及轉錄因子NF-kB。NF-kB是一種存在于真核細胞中的轉錄因子,通常在細胞質中的存在都是非活化狀態,如果細胞受氧化應激、病毒感染以及炎性遞質等因子刺激之后,就能夠激活NF-kB,使其轉位到細胞核,并和細胞黏附分子、生長因子以及細胞因子等靶基因的增強子位點進行結合,從而進一步強化靶基因轉錄作用。在當前現有的報道中,很多重要對NF-kB都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例如當歸、黃芪、丹參以及姜黃素等。PPAR屬于II型核受體超家族范圍中的一種物質,其亞型有以下3種,分別為PPARα、PPARβ以及PPARγ。由于其具有較多的生物學效應,可以加速細胞分化,實現維持患者體內糖平衡的目的,對炎癥因子的形成及發展產生抑制作用。有研究證實,部分中藥材具有PPARγ的激動作用,例如白藜蘆醇、山楂葉總黃酮等。近些年來,有研究發現CD40L和CD40能夠對斑塊內炎癥反應產生調節作用。中藥復方芪丹通脈片可以抑制CD40的表達,從而實現抗炎的效果。
4 結 語
AS是各種危險因子共同作用于血管內誘發的一種疾病,炎癥因子會始終作用在疾病的整個過程中。中醫藥不但可以發揮AS抗炎效果,還能夠對復雜細胞因子進行協調,進而對炎性遞質釋放與合成產生抑制作用,使其達到適量的分泌,最終穩定斑塊。這一治療理念與中醫學理論中的陰陽平衡學說相符。因此,在治療AS時應當從抗炎著手,借助多方面作用發揮抗炎作用,從而減輕、延緩甚至逆轉斑塊進展。由此可見,對AS抗炎抑制作用中,中醫藥中的多環節、多靶點治療特點具有明顯而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佳佳,張亦婷,彭 航,劉鵬霞.間充質干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生物工程學報,2013,11:1538-1547.
[2] 周 娜,楊 景,周碧蓉.組織蛋白酶在動脈粥樣硬化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2,05:263-265,278.
[3] 白 赟,葉麗平,高遠生.熱休克蛋白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14,01:1-6.
[4] 祝甜甜,段 菊,張劉強,凌 霜,李醫明,許錦文.巨噬細胞極化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和藥物靶標[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06:74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