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建科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因為語文在這方面有著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語文知識的教學可以將文化教育、素質教育、德育教育、能力培養(yǎng)等多方面教育融于一體,使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得到綜合提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知識灌輸、情感培養(yǎng)、能力滲透、實踐鍛煉、耐心引導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凈化了學生的心靈、塑造了學生的健康人格。那么,具體而言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的健康人格進行塑造呢?本文將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健康人格 ?塑造
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的塑造呢?本人簡要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發(fā)揮語文教學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的本質是教育。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過語文知識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良好品德,在此基礎上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學鑒賞能力、思想道德素養(yǎng)等幾個方面。這些能力對學生今后的人生觀、價值觀、德育觀的養(yǎng)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育性,這些內容是其它任何學科所無法替代的。語文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些語文學科所特有的優(yōu)勢,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保家衛(wèi)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敵人的入侵,拿起武器、奮勇反抗是愛國的表現。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愛國詩篇和文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岳飛的《滿江紅》中“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表達了收復祖國河山的壯志情懷;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了幾十代人,其偉大的民族氣節(jié)至今令人敬仰;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更是催人淚下;《圓明園的毀滅》讓我們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和帝國主義的野蠻;《最后一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字里行間透著濃濃的愛國情懷……
課本中表現戰(zhàn)士們頑強不屈、誓死保衛(wèi)祖國,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無限忠誠的內容也有很多?!镀吒鸩瘛分芯磹鄣臒o名戰(zhàn)士面對著惡劣環(huán)境的威脅,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七根火柴,這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個人的利益在黨的利益、國家利益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義》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大好青春年華去尋求生命的真諦……
文學是作者思想品行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文體現。教師在教授學生時不要只注重作家作品的內容,而應該教會學生以作者為榜樣,從小樹立高尚情操,學會做人的道理。例如,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不要只講課文,還要把朱自清先生的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這種偉大的民族情懷傳遞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民族尊嚴的可貴。
教師要將偉大作家的思想、人格通過課文的講授無形地感染每一個學生,使這些思想和品行牢牢地扎根于學生的心中,使學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的健康人格得以成功塑造。
二、發(fā)揮語文審美功能,對學生進行美的陶冶
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僅需要“曉之以理”,還需要“動之以情”。前面提到的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就屬于“曉之以理”,那么,什么是“動之以情”呢?本人以為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從而達到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目的,這就是“動之以情”。所謂美的陶冶其實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人的情感狀態(tài)、意志能力、個性心理特征等幾個方面。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而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這些內容將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審美教育條件。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地利用好這些寶貴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心靈美的陶冶,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教授達到凈化學生心靈、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要想把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就給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能夠帶有表情地給學生范讀課文,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給學生描述故事,并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朗讀和復述課文。對于課本劇的學習,教師要做到藝術性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深入劇本進行學習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情感,體會文章美的境界。
比如,在學生講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我先給學生講述了我父親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和父親的感人事跡,很多學生都被感動地熱淚盈眶,班里充滿了濃濃的情感氛圍,學生懷著對父親深深的愛開始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師不用過多的說教,便達到了教育目的。
再比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追求人性的美,很多文章都是很好的美育教材?!兑患∈隆分械娜肆嚪颍m然身份低微,靠賣苦力掙錢,可他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態(tài)度令人敬佩;《散步》中的“我”,作為家里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挑起家里重擔的責任就落在他的肩上,他扶老攜幼,表現了勇于承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文章《魂》中的小姑娘,為了阻止一場沖突,甘愿犧牲自己的利益,值得稱贊……學生通過對這些人物人性美的學習,心靈得到了凈化,健康的人格得到了塑造。
三、通過生活實踐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教師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生活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大的鍛煉空間,使學生健康的人格得以更好的塑造。
比如,教師節(jié)到了,我要求學生對自己喜愛的老師進行采訪,了解他們生活中的情況,對老師多一些關愛,并將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做一個匯總,寫一篇采訪筆記。通過這一活動,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了解到了教師更多課堂以外的故事。
另外,我還利用節(jié)假日帶學生去戶外游玩,讓學生感受祖國壯美山河,增強民族榮譽感,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激發(fā)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這些對塑造健康人格都十分有幫助。
總之,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祖國的未來我們將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