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摘 要】本文選取具有極強區域性的東北二人轉和極高藝術觀賞性的京劇作為考察對象,通過對東北二人轉和京劇的資料整理,較為全面地對東北二人轉和京劇研究領域中本體研究與現狀進行分析。本文試圖通過與歷史流變之后的東北二人轉和京劇進行對比,淺析東北二人轉和京劇從當今社會文化中借鑒了哪些元素,完成了哪些“程式”的結構,進而思考在傳承中戲曲舞蹈如何做到去粗取精,從文化認知和大眾審美屬性上提升戲曲舞蹈,從而為中國傳統戲曲舞蹈文化的發展起到推動性的作用。
【關鍵詞】戲曲舞蹈;二人轉;京劇;解構;傳承;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6-0025-02
中國傳統戲曲舞蹈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經興衰和發展過程后,成為一種延續性、傳播性和文化性極強的獨特表演藝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補充。戲曲舞蹈之所以能在各藝術門類中彰顯異彩,是因為傳統戲曲舞蹈中千姿百態的動作語匯,都來源于當時豐富的社會生活,其文化內涵以及文化效應具有更高的社會粘合力。
藝術離不開生活,所有藝術作品必然要對社會生活表現出道德判斷和價值評價,因為在自覺和不自覺中,藝術創作本能地要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經濟,也反映社會政治、道德和法律現象。創作者的夢想和情感,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人生閱歷和生活實踐經驗的提煉,以及社會對藝術創作行為的影響必然從藝術作品中折射出來,體現為藝術作品中的人與物、故事的發展和場景的意境。這也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中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的體現,是全面的社會生活的反映。無論是依據中外藝術史事實,還是以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根據,無不表明藝術是全面的社會生活的反映。
如今,傳統戲曲舞蹈已出現與社會生產力發展不適應、滿足不了社會對文化生活需求的現象。那么,它必然在遵循永恒與變異性、相對與穩定性的原則下,面臨著解構、傳承、創新、發展的問題。這一過程的展開,既一種實踐活動,也是戲曲舞蹈表達現實存在價值的策略。
一、發展與解構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傳統與人文精神積淀形成了不同的戲曲舞蹈表演形式;而實際上,透過其服飾、道具、肢體語言的表層形態,揭示的是文化群體深層的人文內涵、文化的價值。
楊樸教授在《整體文化現象中的現代二人轉》一文中提到:“從東北遠古的圣婚儀式到現代二人轉,這條大河流過了五六千年的歷史,文化形態也發生了從神圣走向世俗,從莊重走向戲謔的巨大變化。”
形式與內容的動態變化始終貫穿在二人轉發展中。二人轉從最初的地頭、田間討食性表演,逐漸過渡到了城市的廟堂里,流動性極強,隨著觀眾、場地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表演,這對表演者自身的適應力、技藝有著極高的要求,也使得二人轉的演繹模式必須更加靈活、豐富與完善。傳統的二人轉表演形成了許多程式化的舞段,其注重的是戲劇情節呈現的完整性。這其中,作為構成二人轉美學特征重要元素的舞蹈,對戲劇情節發展的推動、思想感情的表達、與觀眾的互動、對劇中人物性格的刻畫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今,劇場、市場、觀眾和二人轉演出群體自身,共同促使了二人轉表演綜藝化傾向的出現,這種綜藝化表演形式解構了二人轉演出的傳統歌舞形式和內容。二人轉表演已經從傳統的三場舞開始被解構為集笑話、小品、學唱流行歌、器樂、才藝展現、演唱二人轉小曲、小帽等為一體的表演形式。
京劇是一門有著極其規范的以虛擬、寫意、程式化體系呈現的舞臺藝術。京劇舞蹈是舞蹈藝術中的一種,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構成京劇表演的精魂,其“數尺舞臺,氣象萬千”的舞臺表現為“一抬腳跨過幾叢山,一揮手引來百萬兵”的意境。此時,詩意在西皮二黃中放聲,在水袖圓場中起步。應該說,獨特的、傳統的審美優勢是傳統京劇舞蹈藝術的鮮明特征。
任何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所以其必須與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舞臺文化的表現形式也必然需要與這個時代的技術發展相適應。現代科技增強了舞臺感、豐富了京劇舞蹈的功能、張揚了表演藝術的魅力。讓傳統京劇舞蹈藝術從演員的技藝層面進入了人物甚至是心理層面。與此同時,也重新解構了傳統的京劇舞蹈表演,消解了劇種、服飾、舞蹈的個性,舞臺表演呈現出的是片段化、綜娛化。
二、傳承與發展
(一)傳承的必要性
當前,戲曲舞蹈其與生俱來的、蘊藏于傳統之內的變革能力只是被過于堅硬的程式、過于保守的觀念暫時束縛住了,并未徹底喪失生命力。傳統戲曲舞蹈都有各自不同的傳統文化因子,只有參悟到這類傳統文化因子的韻意,才能把握蘊含在不同戲曲舞蹈中的文化屬性、價值觀念、審美標準、道德規范等核心理念。戲曲舞蹈若能傳承了自己的文化內涵,就能保證它要表達的情感與個性不會消散,就能在保持本體傳統文化特質的前提下發揚出現代性,進而昭示它存在的價值,獲得比現在更佳的社會文化地位。戲曲舞蹈能夠傳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人文精神,能夠在文化的復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傳統戲曲舞蹈的傳承工作意義重大。
(二)傳承中的問題
文化傳承首先要防止為傳承而傳承,簡單地把傳承僅僅理解為彌補和補救。傳承本身要有感悟、選擇、甄別、提取。傳統文化是鮮活的、流動的,就是因為不同時代的人對傳統文化有不同的感悟。傳承是激活傳統,在傳統當中汲取資源,再創造并流傳給下一代,把當代對傳統的認識傳達給后人,使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而發展的立足點是傳承與創新。
首先,傳統戲曲舞蹈程式理念長期固化且很難改變,極大地限制了戲曲舞蹈的傳承、創新和發展。而如何突破保守性、變革程式,是戲曲舞蹈傳承與發展的首要問題。原來舞臺上演員對劇情的表達主要是靠簡單道具、動作、身段、眼神的表演,而現代人的生活場景該如何去表現?傳統舞蹈表演方式,用什么來替代、如何創新?
其次,早期的舞美效果基本上沒有什么外在手段可依傍,使得表演者只能靠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功夫,這樣不僅使表演藝術得到快速發展,還造就了一代代的優秀演員。如今,舞臺導演、燈光、音響技術的發展使得演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主體性、創造性。而傳統戲曲舞蹈的傳承、創新與發展,不應該用舞美科技簡單大量地堆砌現代化物質,不應該用現代題材、現代劇場來掩飾其現代意識的缺失。endprint
傳統戲曲舞蹈的傳承發展路徑,就是形式領先,推內容創造與內容領先,促形式創新的過程。而這一切都必須在培養后備人才的基礎上展開,傳統戲曲舞蹈是“角”的藝術,沒有好演員就排不出好劇目。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為了練成精妙絕倫的水袖工夫,每天看帖、臨帖、練劍、打拳,所以,京劇與其他戲曲舞蹈相比,程式性更加鮮明、規范,有嚴格的動作技巧要求,這些絕活沒有多年苦練是無法駕馭的。
同時,傳統戲曲舞蹈生成、傳承、發展的諸多環境因素在本質上有著與生俱來的“草根”特征,如今自進入課堂起,其功能轉換必然會脫離“民間藝術”從自然傳衍的狀態,而走上學院式、規范化訓練的道路。而教學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狀態、審美意識會直接影響學生,由此造成一些作品存在雷同化、模式化的問題。而戲曲舞蹈藝術的創造發展,應該追求的是詩化、內在心靈化、內涵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
(三)傳承與發展
傳統戲曲舞蹈的發展既要傳承傳統也要具有時代性,要能適應時代潮流和社會發展,能與社會發展和大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相適應。
在“草根文化”興起,處于轉型期的當今社會,大眾已經普遍涉足曾經是精英文化統治的領域。因為只有民族的、大眾的文化才是永久的文化,大眾的藝術精神深藏在一種集體無意識之中,如果戲曲舞蹈文化只是依附于傳統,不做創新就很難與現代社會相適應。所以,傳統的戲曲舞蹈文化必須在轉型中的社會里繼續不斷的社會化,使之與現代的社會政治、經濟、主流文化相適應。因為任何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必然是社會生活體驗。
要使傳統戲曲舞蹈傳承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必須把握民族文化和戲曲舞蹈的文化歷史和民族精神的特征、深入生活去獲得創新的靈感,在繼承傳統上創新。因為有選擇的繼承、在創新意識引導下的繼承才是藝術本質的傳承。不是復制與克隆,而是傳統藝術的創造精神的傳承,是傳統文化內在神韻的傳承,這是本質的傳承。
三、結語
戲曲舞蹈不等同于其他舞臺藝術,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我們多元文化、多民族的長期相融的結果,藝術唯有走出共性才不易被同化。戲曲舞蹈唯有保持個性,和而不同,共同發展,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只有不斷創新,創作出充分體現當代文化群體精神風貌和思想境界的作品,創作出社會文化群體真正需要的、具有時代特色、題材和形式多樣化的、又具鮮明傳統民族風格的作品,才能稱為戲曲舞蹈藝術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連.中國戲曲舞臺美術史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2]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黃明珠.中國舞蹈藝術鑒賞指南[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龔和德.舞臺美術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6]樸永光.舞蹈文化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7]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8]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楊樸.整體文化現象中的現代二人轉[J].戲劇文學,2009(11).
[10]邱艷.由地域文化看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6).
作者簡介:
王 珊(1994-),女,黑龍江省綏化市人,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東北民族民間舞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