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巍
摘要:現代化為我們帶來了生活的便利,同時也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如青少年肥胖、豆芽菜、近視率高升等問題突發嚴重。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保障與拓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空間,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與體育活動權利,成為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改善的最緊迫性議題。
關鍵詞:現代化 青少年 體育活動空間 擠壓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5-0118-04
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城市的現代化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現代化治理能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基礎設施的健全與完善,人們健康水平本應該是不斷提高,但卻事與愿違。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給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在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結構,體育鍛煉、休息等與健康密切相關的基本行為,不可避免地給人們健康水平帶來隱患。”現代化進程中,我們的城市社會日益同質化;人口擁擠、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環境污染嚴重,社會分化加劇,貧富懸殊擴大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的健康發展也受到了威脅,特別是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下滑現象日益突出。
1城市現代化的概念
城市現代化是我國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在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擔任著極其重要的先鋒角色。對于城市現代化的概念解釋紛繁,表達不一。如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塵世研究專家朱鐵臻認為:“城市現代化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城市現代化,是指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轉變過程,它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概念。具體表現在城市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以及工廠、住宅、道路、通訊、生態環境、公用文化設施等各項建設中,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體現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從而使城市經濟、社會、生態和諧全面地運行與協調發展,它以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工作、學習、生活環境為目的。狹義的城市現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建設的現代化。著重是舊城更新和新城建設兩方面。”張愛珠從生產力發展、技術發展進步方面認為:“城市現代化就是指在現代生產力變革過程中,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城市人口素質的提高,文明道德觀的培育。一句話,城市現代化就是城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與變革的過程。”城市現代化的轉變正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傳統到現在。這種轉變必然會全面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結構與健身方式與身體素質。
2城市現代化的特征
中國城市在現代化的建設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征:(1)基礎設施現代化。現代化城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以交通、通訊和能源供應為基礎的、高效能的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及其現代化的物質基礎。(2)城市管理科學化。現代化城市面臨越來越多的復雜紛繁的各類問題以及瞬息萬變的大量信息,不僅要求加強城市管理,而且要使管理走向科學化、自動化,將數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等先進手段運用于城市管理之中,達到高水平的管理。(3)產業結構高級化。城市現代化是城市內涵不斷提高的質量優化過程,城市經過數千年的進化,科技革命推動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演變,科技創新與改造,使產業結構不斷轉換升級。(4)豐富的城市文化和優美的城市環境。環境優美是城市現代化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城市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之一。特別是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集中,城市建設的日益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環境質量也很自然地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水準的一個重要標志。文化是城市文明發展的底蘊。現代化城市吸引人們的地方往往在于其獨特的城市文化魅力。(5)城市居民現代化。現代化城市是人來建設的,也是為人服務的,因此要求人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素質和技能。建設城市、管理城市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人的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前提和保證。
3現代化進程中青少年體質狀況及下降原因分析
3.1世紀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
青少年作為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將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其健康狀況一直備受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然而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的持續下降,著實令人擔憂。青少年身體素質的節節下降令眾多專家與學者“頭疼”。調查顯示青少年體質的各項指標都在降低。據報道:“在近幾年的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中國男性以1.697米的平均身高位居世界身高排行榜第32位,而同為亞洲同胞的韓國和日本卻分別以1.74米和1.707米的“成績”排在第18位和第29位。值得一提的是,7至17歲中國男孩的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男孩矮了2.54厘米。過去25年,韓國青少年的肺活量、運動能力等體質指標一直在提升中;日本青少年的體質自二戰后也一直處于上升勢頭,其中身高25年間平均增長10多厘米。”與日本相比,我國青少年超重率、近視率大幅上升,運動能力卻大幅下降。此現象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兩會代表、委員建言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疾呼:為了孩子,為了未來,我們做點什么?青少年的健康關系著個人的幸福、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改善和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任務迫在眉睫。
3.2城市現代化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3.2.1飲食結構異常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西方快餐文化的入侵,如今青少年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改變。許多學生和家長對營養常識缺乏正確的理解,認為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攝入越多,越有營養,越有利于生長發育,所以,很多學生飲食沒有節制,鐘情“洋快餐”、零食中的“垃圾食品”,營養過剩。飯飽之后是不易進行運動的,那么上網、玩游戲等靜坐性的運動就成為了學生的首選,投入其中,不易樂乎,很難再有精力參與其他體育運動。endprint
3.2.2睡眠嚴重不足
由于長期受繁重作業的干擾,往往學生都會在很晚的時候方能入睡。睡眠時間和質量嚴重不足,對于一天繁重的學習任務而言都很吃力,何談激情地投身體育運動之中。有關學生健康與衛生的工作條例中,都明確規定: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應保證:小學生10h,中學生9h。據《中國學生健康相關行為與生活質量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小學生9小時以上、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的睡眠時間。近70%以上的中學生在清晨6:00左右起床。8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21:30分以后睡眠。隨著年級的升高,睡眠時間越少,初中、高中畢業班學生經常在23:00以后睡眠。”據有關調查顯示:“與睡眠時間7小時以上的青少年學生相比,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和睡眠時間在6-7小時的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等級傾向的比數分別是1.910倍和1.978倍,說明與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的青少年相比,睡眠時間大于7小時的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較好。”學生睡眠不足已成為阻礙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一個殺手,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3.2.3服裝
城市現代化使我們的生活方式逐漸與國際接軌,各種所謂的時尚服裝文化洶涌而入。大街小巷,青少年的服裝款式各異,色彩斑斕,追逐著心中的潮流,熟不知服裝在青少年時期對其身體生長發育的主要意義。青少年時期其身體還處于發育階段,過緊的衣服對于身體形態的正常發育具有一定影響。從身體健康的角度講,青少年時代還是以寬松舒適的衣服為主。
3.2.4課余文化生活良莠不齊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另外40%則取決于遺傳因素、社會因素、醫療條件和氣候條件。據調查:“大學生中經常抽煙的占4.96%,有時抽煙的占11.72%,不抽煙的占80.87%,不表態的占2.48%,有抽煙的與沒有抽煙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0.01);大學生經常喝酒的有4.69%,有時喝酒42.48%,不喝酒48.63%,不表態5.05%。”“課余時間主要用于自習者14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2.0%;主要用于娛樂共247人,占調查總人數38.9%;主要用于運動29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6%;主要用于其他如打工、考證等220人,占34.6%。”可見大學生目前的課余生活狀態著實讓人難以安心。
3.2.5體質健康狀況堪憂
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財富,正如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難以表現,文化無從施展,力量不能戰斗,財富變成廢物,知識也無法利用。據有關數據顯示:“大學生有慢性病的占13.9%,所患慢性病多為慢性鼻炎、慢性咽炎、胃潰瘍等。6.2%的學生經常生病或身體不舒服;24.8%的學生自評健康狀況一般,自評健康狀況為差的占2.5%。”從數據中不難看出,目前青少年健康狀況讓人難以心安。
3.3城市現代化影響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原因分析
從西方發達國家以及我國發達地區與城市的體育產業發展情況來看,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夠在城市經濟、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人口素質、生活方式與品牌打造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它對于促進城市現代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體育是現代化的體育,可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沒有達到社會所宣揚的諸多功能。體育最本質的功能是強身健體,增強體質。但在城市現代化的大環境中,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居然呈下滑趨勢,讓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反之,我們不得不反思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青少年體育活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3.3.1國家層面
(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城市現代化視域下,過多的資金被投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之中,而造成教育資金投入比例偏低,無法更好地保障教育事業的良好開展。教育投入比例,即公共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反映一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能力和重視程度的常用指標。政府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有一定的規律性,即經濟越發達,這個比例越高。參照國際的平均水平,2000年中國經濟發展應該使這個比例達到4%左右,實際僅有2.58%;2007的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已經上升到人均GDP3000多美元,這個比例卻只是3.32%。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五年累計7.79萬億元,年均增長21.58%,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這是自1993年,我國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紀末達到4%”后首次實現目標。在國家教育經費長期投入力度不足的情況下,學校教育經費支出有限,其中對于體育教育經費的投入更是寥寥無幾,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校體育的發展,導致青少年體育活動開展受阻。(2)學校考核評價機制不合理。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現代化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是社會對體育的態度仍然存在很大的偏見,導致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體育教育仍然得不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由于教育部門長期以來對體育教育評價考核制度存在誤區,導致國家體育政策很難落實到位,走走過場的現象較為嚴重。教育相關部門對學校的考核評價標準更重要地是基于升學率狀況,升學率提高了學校自然就能夠受到教育相關部門的青睞。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不得不重智輕體,把體育作為一種副科來對待,使體育教育逐漸在學校教育中失去地位。
3.3.2社會層面
(1)城市現代化。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大廈林立取代了曾經的土地和村莊,人們的活動空間被不斷縮小。兒時流行的捉迷藏、跳大繩、毽球等群體性活動被高樓大廈、都市交通所抹去,仿佛室內才是運動的樂土。高樓大廈肆無邊際的快速發展,導致青少年參與戶外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逐漸養成了由動到靜的一種生活方式。(2)西方快餐文化的入侵。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繁榮發展,城市文化與國際文化逐漸接軌,使得全球文化快速涌入我國生根,發芽,生長。在全球的速食文化或垃圾食品的入侵下,以素食為主的亞洲人民逐漸向西方的肉食與營養過剩的飲食方式看齊,減少了植物、豆類、谷類的食用。超重的青少年游蕩在霓紅燈耀眼的快餐連鎖店,重復著廣告里的動作吃到吮手指,張開大口將漢堡包吞下。這種熟悉的畫面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反復上演。西方快餐文化盛行,過多高能量物質的攝入,導致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直接引發青少年肥胖癥的增加。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接近發達國家(美國除外)水平。(3)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21世紀是信息、網絡時代,網絡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的課余文化生活,同時也改變了青少年休閑活動的方式。據《中國中小學體育基本情況調查》顯示:中小學學生在課外和雙休日,占用最多的時間是“做作業”、“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據《中國學生健康相關行為與生活質量調查》顯示:“近20.2%的中學生每天用于上網、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的時間近一個小時;在雙休日,有14.8%的中學生上網時間超過120分鐘。”過多的時間沉浸于電子游戲和網絡之中,使青少年很難有時間參與戶外活動,體驗到運動的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難以形成習慣。(4)交通工具現代化。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被推向現代化發展的首要位置。一個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狀況反映著這座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無盡的便利,但是它也使得我們的出行越來越多的依賴現代交通工具,軟化了人類雙腿的運動能力。曾經的步行和騎自行出門、上學被電動車和汽車所代替;上下樓則乘電梯;電話、網絡等通訊工具替代了很多的出門辦事。出門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我們的身體是處于一種靜止的狀態,大大降低了機體的運動能力。endprint
3.3.3學校層面
(1)單一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考試是我國教育效能的評價模式的唯一形式,形成了對每個學生在學習生涯中最關鍵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三考,即小升初中的考試、初升高中的中考和高升大學的高考。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學校領導層更加關注的是升學率,造成學生的休閑時間被大量擠壓,如名目繁多的興趣培養和“奧數”班等課程占據著學生大部分的休閑時間,從而造成學生青春期體能的虧空,運動能力得不到發展。(2)體育師資力量薄弱。師者,傳業授道解惑也。體育教師師資力量薄軟的現象在中小學中表現得較為嚴重。據有關專家統計顯示:“中小學語文教師崗位超編率超過90%,也就是說一個崗位差不多配備兩個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超編率達到89%,英語教師超過100%,但一個學校還未必配備一個體育教師。中小學體育教師力量匱乏已嚴重影響到青少年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對青春期學生的生長發育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3)體育基礎設施不足。完善的體育基礎設施是體育活動正常開展的物質基礎。由于體育教育長期在學校教育中處于被淡漠的地位,致使很多中小學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尚處于空白階段。中小學體育場地器材是保證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正常進行的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直接關系著中小學體育工作的開展程度和水平,也決定著青少年的課外體育鍛煉行為選擇。據有關調查顯示:“不同年級間場地器材滿足度差異比較發現,小學生主要集中在“器材數量不夠”,初中及高中學生則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即:“場地太小、太少”、“器材數量不夠”及“能開展的項目太少”。(4)體育課程設置不合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部分體育教師把體育課變成達標測驗課和中考測試項目練習、模擬考試課。一味盲目地追求體育教育業績最終的受害者還是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體育愉悅感會下降,審美體驗越來越少,久而久之,學生對體育的評價越來越差,對體育生理價值、體育心理價值的認同度越來越低,最終導致學生與體育運動漸行漸遠。
3.3.4家庭層面
(1)傳統教育觀根深蒂固。雖然城市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對于孩子教育的觀念仍然延續了傳統的教育觀念,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只有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有好的出路”等,嚴重束縛著青少年的行為方式。傳統的教育觀念迫使家長推著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奧數班”,大量占用了孩子的休息時間,使孩子長期處于一種靜的狀態,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身體發育。(2)過分寵愛、溺愛。隨著城市現代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計劃生育政策的認識和執行能力越來越強,導致出現了以過度保護為主要特征的“四二一”家庭結構模式,在這種環境下,孩子被嬌生慣養的現象司空見慣。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的營養補品伴隨著整個青少年時期的生長發育,熟不知,營養過剩反而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危害,肥胖和糖尿病在青少年中的發病率逐漸升高。(3)家庭體育觀念淡薄。城市現代化給我們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活同時也在不斷提高著居民的消費水平,為了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家長不停地穿梭于城市的角落,為孩子的未來積累積蓄。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處于一種疲憊的狀態,休息時間往往會選擇以一種靜的方式,從造成家庭體育觀念不強的現象,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家長的生活行為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使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大打折扣。
4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保障和提高青少年體育活動空間
4.1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比例,提高學校對體育教育的認識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比例,改善學校體育教育基礎設施環境。增加學校體育教育經費的投入對學校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在保證學校體育場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條件下同時提高學校領導和老師對體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青少年體育活動的良好開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學校重視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相信在學校體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在未來幾年內會有所改善和提高。
4.2完善體育教育政策的監督機制
黨和國家一直都很重視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開展,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體育政策。可是學校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發生了偏差,致使原本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加強完善以政府、學校、社會和家長為主體的學校體育教育政策的監督機制,確保體育教育政策的順利實施和開展,保障學生體育活動的權利,對學生體質的發展起著莫大的助力。
4.3完善高考中考制度,建立新的評價機制
高考指揮棒具有非常明確的導向作用,多年來學校教育之所以重文化課學習而忽視學生的體育鍛煉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化課高考的單一性所致,其為導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從政策層面上,國家應重新審視高考中考制度的弊端,將文化課測試成績作為高考中考總成績的一部分,作為錄取標準的參考。體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高考中考中體育測試的成績份額,重新建立高考中考的評價機制,相信此舉定能為我國青少年體制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4.4注重體育課程設計的創新
根據各個城市的地理文化特色,學校體育課程的設計也應因地制宜。很多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這個現象是值得反思的。體育教育教學內容的開發與創新要秉承“兩個凡是”的原則:凡是學生們喜歡,凡是能達到鍛煉效果的,都應該得到推廣。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可以借鑒馬衛平教授的理念:“在目標上強調修身、養性、且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在活動方式上,以個體的娛樂性、技藝性、表演性項目為主追求練神與練形的統一;在指導思想上,強調文武兼備、學以致用,把體育納入禮樂教化的范疇,培養人的和諧意識,使之成為”禮“的一部分,成為德育的重要手段,注重培養守紀律的作風和進取精神等等;在體育教學上重視嚴密的課題組織和體育課合理的運動負荷等。”
4.6轉變家庭體育觀念,培養科學體育觀
家庭教育作為孩子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家庭體育觀念對孩子體育活動興趣的培養以及行為方式的選擇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提高家庭體育的認知能力,轉變傳統體育價值觀,樹立科學體育觀,解放孩子的運動能力,讓孩子愉快的玩耍,充分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健康茁壯的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