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林,房興明,吳峰
(燕山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自潤滑關節軸承(以下簡稱軸承)由金屬內、外圈以及聚四氟乙烯(PTFE)/芳綸織物自潤滑襯墊組成,因具有摩擦因數小、無需補充潤滑劑等特點得以廣泛應用[1-2]。該類軸承的磨損主要是自潤滑襯墊的磨損,在低頻重載工況下,襯墊摩擦表面形成PTFE自潤滑膜,降低摩擦因數,減少磨損。襯墊磨損使軸承內部游隙變大,導致軸承在工作過程中出現振動,工作精度降低,最終導致軸承失效,因此,自潤滑關節軸承的壽命與磨損性能直接相關[3-4]。下文采用高精度的摩擦磨損試驗機研究了載荷、擺角及溫度對自潤滑關節軸承磨損性能的影響。
試件選用16套XRA12型自潤滑關節軸承,外圈材料為硬化沉淀不銹鋼17-4 PH(硬度28~37 HRC),內圈材料為9Cr18(硬度55~62 HRC),內圈外表面進行鍍鉻和鈍化處理,襯墊為芳綸與PTFE纖維混合編織而成,軸承內圈內徑12 mm、內圈寬度10 mm、外圈外徑22 mm、外圈寬度9.2 mm、球徑18 mm。
采用自制的航空自潤滑關節軸承服役性能評價試驗機進行磨損試驗,軸承擺動形式如圖1所示,外圈固定,內圈繞軸連續往復擺動。

圖1 軸承擺動示意圖
為研究不同工況下的軸承磨損性能,設計2組試驗工況,分別見表1與表2。

表1 常溫下自潤滑關節軸承磨損試驗條件

表2 不同環境溫度下自潤滑關節軸承磨損試驗條件
試驗前將試件加載到試驗載荷并保持20 min,以消除襯墊在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塑性變形干擾。通過安裝在軸承下方的位移傳感器實時檢測磨損量,并記錄磨損曲線直至軸承失效。在進行高、低溫環境下的磨損試驗時,為了使織物襯墊完全達到試驗溫度,需要使環境箱溫度達到設定值并保持2 h,開啟主軸擺動電動機進行試驗。試驗后,利用共聚焦顯微鏡觀察自潤滑襯墊表面,分析其各階段磨損形式。
在常溫(25±5)℃下對軸承進行載荷與擺角的磨損試驗,磨損量曲線如圖2所示。由圖可知,當試驗載荷與擺動角度均較小時,軸承的磨損量很小,此時試驗系統的誤差對磨損量的變化影響較大,因此各階段磨損量的變化趨勢不明顯。
為方便觀察磨損試驗各階段損量的變化曲線,將圖2曲線的前10%部分磨放大,如圖3所示。由圖可知,軸承在磨損過程中達到失效磨損量0.11 mm之前分為2個階段:磨損初期的短時間內,軸承磨損嚴重,該階段為磨合磨損期;經過一段時間以后,自潤滑膜形成,磨損率下降,磨損曲線平緩,該階段為穩定磨損期,穩定磨損期磨損率是評價軸承磨損壽命的主要參數。

圖2 不同載荷、擺角下的磨損曲線

圖3 不同載荷、擺角下磨損曲線的局部放大圖
不同載荷和擺角下穩定磨損率(千次磨損量)如圖4所示。由圖可知,當載荷從10 kN增加到25 kN時(250%),3種擺角下穩定磨損期磨損率分別增長37.29%,263.68%和79.85%;當載荷增加到40 kN時(400%),增長率分別為457.70%,1 184.78%和1 677.31%;而當載荷增加到50 kN(500%)時,增長率分別為381.98%,11 446.06%和5 200.00%。在0.2 Hz的擺動頻率下,隨著載荷和擺角的增大,軸承磨損率隨其變化的敏感程度增加。

圖4 載荷、擺角對穩定磨損率的影響
由圖4還可看出,載荷、擺角β對軸承磨損性能的影響分為以下3個階段:
1)當β=5°時,穩定期磨損率隨著載荷的增大穩定增長,磨損率與載荷大致呈線性關系。
2)當β=50°時,磨損率對載荷和擺角變化的敏感度增加,載荷小于40 kN時,磨損率與載荷仍大致呈線性關系;載荷大于40 kN后,磨損率迅速增長,軸承磨損明顯加快。
3)當β=90°時,載荷小于25 kN時,磨損率隨載荷的增長比較穩定,磨損率與載荷大致呈線性關系;載荷大于25 kN后,磨損率迅速增大,載荷增至40 kN時,千次磨損量為46.21×10-3μm,載荷增大至50 kN時,千次磨損量為137.82×10-3μm,軸承失去自潤滑功能。
不同環境溫度下軸承的磨損曲線如圖5所示。由圖可知,當環境溫度為25 ℃時,軸承的耐磨性最好,25 000次擺動的磨損量為0.063 mm;在-54 ℃下軸承的耐磨性最差,25 000次擺動的磨損量為0.148 mm。在高溫163 ℃和低溫-25 ℃的環境下軸承25 000次磨損量均大于常溫25 ℃環境,但高溫比極端低溫的磨損量略小。

圖5 不同環境溫度下的磨損曲線
高、低溫均會對軸承磨損壽命產生影響,加劇軸承的磨損。不同環境溫度對軸承穩定磨損期磨損率的影響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54 ℃時穩定磨損率為常溫(25 ℃)時的255.68%,163 ℃時的穩定磨損率為常溫下的202.77%。

圖6 溫度對穩定磨損率的影響
磨損前襯墊表面形貌如圖7所示,在常溫、載荷25 kN、擺角50°工況下擺動25 000次后襯墊的表面形貌如圖8所示。由圖7可知,磨損前襯墊表面光滑,有一層透明的薄膜狀樹脂,樹脂層上呈現出在襯墊粘接固化時留下的壓痕;由圖8可知,襯墊表面樹脂層已被磨損,襯墊的編織紋路尚可分辨,表面大部分區域被黑色PTFE覆蓋。由此可知,在載荷Fr≤25 kN的工況條件下,襯墊表面耐磨性差的PTFE纖維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磨損形成磨屑,其被擠壓填充至摩擦表面凹陷處,由于PTFE材料具有優良的摩擦性能,隨著表層的PTFE不斷增多,逐漸形成PTFE潤滑膜,阻止了內圈與襯墊的直接接觸,磨損過程緩慢且平穩,磨損形式主要為粘著磨損。

圖7 未磨損襯墊表面形貌

圖8 25 kN,50°擺角工況下襯墊磨損表面形貌
在常溫、載荷40 kN、擺角50°工況下擺動25 000次后的襯墊磨損表面形貌如圖9所示。由圖可以看出,磨損表面有明顯的犁溝,局部露出了外圈的金屬基體,發生了磨粒磨損。在重載和較高的摩擦速度下,過大的壓力使襯墊表面產生塑性變形,導致摩擦表面的自潤滑膜破裂,粘著磨損加劇,磨損形式為磨粒磨損和粘著磨損共同作用。

圖9 40 kN,50°擺角工況下襯墊磨損表面形貌圖
在常溫、載荷50 kN、擺角90°工況條件下失效后的軸承如圖10所示。由圖可知,襯墊在極端工況下被摩擦力撕裂成絮狀和塊狀并被大量擠出,隨著磨損時間的增長,襯墊材料完全消耗,導致內、外圈基體金屬接觸摩擦,內圈卡死,無法正常工作。

圖10 極端工況下軸承形貌
溫度對軸承磨損的影響主要發生在織物襯墊。低溫環境下,織物纖維及滲膠構成的表面凸起與內圈摩擦時,容易發生粘著轉移或犁削剝離,襯墊表面自潤滑膜難以形成,磨損較大;高溫環境下,襯墊物理性狀發生變化,表層出現軟化[5],織物纖維更容易撕裂形成磨屑,磨損情況嚴重,高溫下粘接劑的粘接強度降低也是軸承磨損的原因之一。
1)低載荷、小擺角的工況下,自潤滑關節軸承磨損形式為粘著磨損,穩定磨損率與載荷、擺角成正比。
2)高載荷、大擺角的工況下,軸承磨損形式為粘著磨損和磨粒磨損共同作用,穩定磨損率對載荷和擺角的敏感程度增大,工況極端惡劣時,襯墊大量擠出,軸承失去自潤滑功能。
3)在低溫和高溫環境里,軸承穩定磨損率為常溫環境的2倍以上,磨損性能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