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段志善,郭寶良,李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西安 710055)
滾動軸承是旋轉機械的重要組成部分,軸承故障中90%由內外圈故障引起[1],點蝕故障是其主要形式。提取軸承的故障特征頻率是診斷軸承故障的關鍵[2-4],目前軸承故障建模方法已經比較成熟:(1)通過脈沖序列模擬滾動體通過缺陷時產生的沖擊振動[5-8];(2)滾動體通過缺陷時會釋放一定的變形,引起接觸載荷發生突變,導致軸承產生沖擊振動[9-12]。
目前,國內對于故障軸承的動力學研究相對較少,振動機械領域則更缺乏[13-15]。文獻[8]比較早地將EHL(彈性流體動力潤滑)、波紋度及缺陷聯系在一起進行討論。文獻[16]將點蝕故障軸承模擬為兩自由度系統,利用載荷與位移之間的關系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軸承動力學模型。文獻[10-11]將兩自由度模型進行了改進,使模型更加切近實際情況。但上述故障模型均以旋轉機械為基礎建立,其結論并不能直接應用于振動機械。
文獻[12]建立了振動機械軸承內圈和外圈單點故障的脈沖沖擊模型,提出了該類型故障判別依據。通過對振動機械軸承工作狀況的分析,以第2種建模方法建立了振動機械軸承內、外圈單點點蝕動力學模型,以振動篩為研究對象驗證了理論模型,并與旋轉機械軸承內、外圈單點點蝕故障進行了比較。
以圓振篩為研究對象,振動機械軸承的工作簡圖如圖1所示,由于系統中存在k>>ks和c>>cs,可以將其分解為2個部分:(1)軸承隨系統在激振力的作用下一起運動;(2)軸承自身旋轉時,由于滾動體受力而發生形變,從而引起內外圈的相對運動。

圖1 振動機械軸承振動模型
對于軸承隨系統在激振力作用下的振動,以水平方向為x軸,豎直方向為y軸,系統運動可描述為
(1)
式中:M為系統質量;m為軸系等效質量;cs為系統阻尼;ks為系統剛度;k為軸承等效剛度;c為等效阻尼。
以軸承為個體,其受力情況如圖2所示。圖中Fr為軸系受到的激振力,G為自身重力,ωs為軸系旋轉角速度。

圖2 軸承工作狀態示意圖
由于載荷的作用,鋼球與內、外圈溝道之間會發生接觸變形,接觸副可用彈簧阻尼模型表示,鋼球質量遠小于套圈質量,因此鋼球兩端的彈簧阻尼近似為串聯形式[8]。
假設在轉動時,內、外圈溝道與鋼球之間無滑動,若外圈在水平與豎直方向相對內圈移動距離分別為x和y,根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其兩自由度振動方程為
(2)
式中:mz為軸承參振部分質量;cx,cy分別為x,y向軸承等效阻尼;Fx,Fy分別為x,y向所受外力;Fbx,Fby分別為x,y方向所有鋼球接觸載荷之和。
軸承外圈受力如圖3所示,將軸承的振動看作外圈相對內圈的運動。以水平向右為x軸正向,豎直向上為y軸正向。

圖3 外圈有單一點蝕時軸承模型
當軸承振動使外圈相對于內圈在水平和豎直方向分別移動x和y時,由于故障缺陷的存在,當第j個鋼球通過缺陷時,會釋放一定的變形量,而鋼球與缺陷相對位置會引起不同的變形量λ,因此引入開關量βj,則鋼球與內、外圈接觸總變形量δj為
δj=xcosθj+ysinθj-Gr-βjλ,
(3)
(4)
(5)
(6)
式中:Gr為徑向游隙;ωc為鋼球公轉頻率;Z為滾動體個數;Dw為鋼球直徑;Dpw為球組節圓直徑;α為接觸角;ωs為軸的轉動頻率;n為軸的轉速。
變形量λ定義為
(7)
式中:Cd為缺陷深度;b為缺陷沿外圈滾道圓弧切線方向的寬度。
開關量βj定義為
(8)
(9)
(10)
式中:φ0為初始鋼球與缺陷的位置角差值;φ0e為缺陷初始位置角;Δφ為缺陷跨度角;nj為常數;re為外圈溝道半徑。
將(4)~(10)式聯立代入(3)式便可得到δj,根據Hertz彈性接觸變形理論,在第j個鋼球處接觸載荷為
(11)
則在x,y向作用于外圈的總的接觸載荷為
(12)
當軸承在激振力的作用下工作時,受到x,y向的合力為
(13)
式中:k為等效接觸變形系數;Fr為軸承在振動機械中受到的激振力;me為軸承振動時參振質量,即外圈質量。
將(3),(12),(13)式代入(2)式,并聯立(1)式即可得到振動機械軸承外圈單點點蝕故障的振動模型。
軸承內圈受力如圖4所示,將軸承的振動看作是內圈相對外圈的運動。以水平向右為x軸正向,豎直向上為y軸正向。

圖4 內圈有單一點蝕時軸承模型
當軸承內圈有故障點時,為方便建模,假定內圈不動,即外圈以角速度ωs沿與內圈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則鋼球公轉的角速度應為ωs-ωc。與外圈建模理論同理,當外圈相對內圈在水平和豎直方向分別移動x和y時,鋼球與內外圈接觸總變形量δj為
δj=xcosθj+ysinθj-Gr-βjλ,
(14)
(15)
(16)
(17)
(18)
式中:φ為第1個鋼球的初始位置角。
聯立上述方程可得,軸承在激振力的作用下工作時,受到x,y向的合力分別為
(19)
式中:mi為軸承振動時參振質量,即內圈質量。
以1308調心球軸承為例,以單列為研究對象,軸承質量m=0.355 kg,鋼球個數Z=15,鋼球直徑Dw=12.5 mm,球組節圓直徑Dpw=65 mm,外圈溝道半徑re=36.79 mm,內圈溝道半徑ri=28.76 mm,接觸角α=30°,外圈故障尺寸be×Cde為1 mm×0.2 mm,內圈故障尺寸bi×Cdi為0.7 mm×0.2 mm。計算得軸承鋼球通過內、外圈的故障頻率為




圖5 振動機械軸承外圈單點點蝕

圖6 振動機械軸承內圈單點點蝕
對于外圈點蝕故障,由圖5可以明顯看到故障特征頻率及其倍頻。在振動機械中,由于旋轉的激振力Fr相對故障點位置不斷變化,而軸承所受重力相對故障點均不變且Fr>>G,所以引起點蝕位置處接觸力的幅值變化較為明顯,發生調制現象,頻譜中會有明顯的調制頻率fs=16.67 Hz及其與故障頻率的疊加。
對于內圈,激振力隨點蝕位置一起轉動,在其故障曲線譜值中有著明顯的故障特征頻率fi及其倍頻。由于兩者相對位置不變且Fr>>G,因此只能會引起點蝕位置處接觸力幅值的較小變化,即存在輕微的調制。
為驗證理論模型的正確性,以振動篩為例,對1308調心球軸承內、外圈單點點蝕及正常情況進行試驗,對采集數據進行包絡等分析并與仿真結果進行對比,結果如圖7所示。

(a)正常信號時域波形
由圖可知,當軸承正常工作時,除了旋轉頻率fs,實測波形的頻譜中不存在各種故障頻率;當軸承存在單點點蝕時,實測信號頻譜中存在故障頻率及其倍頻,并且在這些頻率附近有明顯的邊頻。考慮到誤差的存在,試驗結果與理論仿真結果基本一致。
采用凱斯西儲大學轉子試驗臺軸承故障數據中心數據,軸承型號為6205,鋼球個數為9個,故障尺寸為φ0.5 mm×0.25 mm,外圈試驗時電動機轉速為1 752 r/min,即29.2 Hz;內圈試驗時電動機轉速為1 750 r/min,即29.16 Hz。理論計算內圈故障特征頻率為157.96 Hz,外圈故障特征頻率為104.57 Hz。對試驗數據取其穩定部分并進行譜分析,結果如圖8所示。

(a)外圈單點故障信號時域波形
對于外圈點蝕故障,旋轉機械頻譜圖中有工作頻率、故障特征頻率及其倍頻。相對于振動機械,由于外圈故障點位置不變,旋轉機械中軸承主要受力來自自身及轉子的重力,力相對外圈故障點的位置是不變的,因此故障信號頻譜中不存在調制頻率。
對于內圈點蝕故障,信號頻譜圖中存在工作頻率及其倍頻,還有內圈故障特征頻率及其倍頻,以及調制頻率的存在。相對于振動機械,旋轉機械中軸承內圈有點蝕故障時,故障點隨系統一起運動,系統僅受向下的重力,因此故障點的位置相對受力方向是周期性變化的,會引起明顯的調制現象。
通過對振動機械軸承工作狀態的分析,建立了振動機械內、外圈單點點蝕故障的動力學模型,應用MATLAB仿真得到故障模型的加速度曲線波形及其頻譜。
利用試驗分析,驗證了理論建模的有效性和正確性,證實了振動機械軸承內、外圈單點點蝕故障的判據:外圈單點點蝕故障時,故障信號包絡譜中存在較為明顯的調制現象;內圈單點點蝕故障時,故障信號包絡譜僅存在輕微的調制現象。證實了振動機械與旋轉機械軸承單點點蝕故障判據是不同的,進一步完善了理論模型的研究,為深入研究多點點蝕故障提供了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