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我國為何在此時制定發布《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對制造業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對此進行了解讀。
為什么在此時出臺《中國制造2025》?苗圩表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各國都認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國外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工業4.0”等計劃。從我國情況來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制造業到了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階段。“根據這些情況,我們要研究到底該以什么戰略應對新一輪發展,如何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這就是制定《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考慮。”苗圩說。
實施五大工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個重點領域
《中國制造2025》將從哪些方面促進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苗圩用“一二三四五五十”來總結《中國制造2025》的主要內容。“一”是一個目標,即成為制造強國。“二”是指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發展來實現這個目標。“三”是通過“三步走”戰略來實現目標,大體上每一步用10年左右的時間。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四”就是四項原則: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面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合作共贏。第一個“五”是五條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針對的是中國制造業的五大短板。第二個“五”是五大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旨在強化制造業基礎的工業強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最后,“十”是十個重點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天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國家將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大力推動十大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允許重點領域大型集團開辦非存款類金融機構
有哪些政策措施能立即出臺呢?苗圩說,《中國制造2025》專門針對眼下的急迫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例如,財政領域明確將穩定、持續支持制造業發展,財政資金將向高端裝備、工業基礎能力、技術改造等方面聚焦;金融方面,允許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大型集團開辦非存款類金融機構,鼓勵商業銀行提供個性化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同時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人才方面,將推動一些本科院校向技術應用型院校轉型。“這些都是創新點。”
“我們還將圍繞《中國制造2025》出臺大約十個行動方案或專項規劃,目前已經把難點、重點問題都列出來,接下來將由各個行政部門協調推進。”苗圩說。其中,五大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已經啟動,“主要是做一些市場目前做不好、做不了的工作”。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將利用產業聯盟等新模式、新機制,通過市場化運作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今年計劃開展一兩家試點。“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技術這工業‘四基是我們目前最薄弱的環節,工業強基工程一方面通過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來實現,另一方面財政也會支持7億元資金,主要用于平臺建設。”苗圩介紹。智能制造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智能化裝置和產品產業化,防止形成新的對外依賴;二是智能制造,如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要研究統一標準、建立體系。綠色制造工程將通過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試點示范來實現。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方面,工信部將會同工程院每兩年制定一本十大領域創新發展綠皮書,介紹先進技術及其實現路徑。“就這五大工程,我們馬上會出臺具體項目,儲備項目也將加快審批。”苗圩補充道。(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