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200010)
作為現代企業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一環,監事會是對董事會、經營層及其戰略決策和經營管理行使監督權的專門機構,目的是監督保障公司合法合規運作。對于實踐中監事會是否真正發揮了治理作用,研究結果是不統一的。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較為集中,大股東“一言堂”現象普遍,監事會獨立判斷并評價的能力因此受到制約。二是現有體系下監事會與董事會下設的專門委員會及獨立董事這些監督主體之間,如何最大化地協同發揮監督成效仍有待探索。三是相關法律法規雖然明確表述監事會擁有某些職權,且在未能合理履行職責時也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但是職權描述大多比較原則化,未能在實務操作層面落實。
筆者認為,監事會作為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一環,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改善治理效果弱勢的現狀。如何將《公司法》賦予監事會的首要職權——“檢查公司財務”充分落地,真正履行好財務監督職責,是監事會履職有效性的重要體現。為確保財務戰略穩健、監督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有效性、深化集團財務管控體系建設和推進流動性風險管理,證券公司監事會開展財務監督工作時應關注四個方面。
財務戰略穩健是促進企業發展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前提,也是證券公司監事會開展財務監督的首要關注重點。財務監督過程中,可以通過推動完善財務籌劃、財務預算、資產負債配置、凈資本管理和財務預測等相應的財務管理手段,來確保財務戰略穩健,進而推動公司發展戰略目標的最終達成。
財務籌劃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和財務戰略密切相關。監事會開展財務監督工作中,應當推動公司強化財務戰略部署,合理規劃安排各類財務資源,督促財務部門對年度綜合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合理規模等相關財務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公司持續穩健發展提供積極的財務支持。
全面預算管理是財務監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環節。監事會要推動公司充分發揮預算對業務發展的引領、引導以及整體戰略安排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強調公司費用控制與全面預算管理的嚴格掛鉤,另一方面強調收支預算的合理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確界定預算編制與執行的責任,建立適當的預算管理績效考核標準和評價制度。
資產負債配置管理是防范證券公司業績大起大落的重要財務手段,監事會應當推動探索制定匹配公司戰略和業務板塊特性、面向不同業務板塊的資產負債配置計劃。財務監督過程中,要把進一步提升股東效益的目標與資產負債配置工作緊密結合,及時跟蹤負債流向、各類業務的配置和執行情況,以及各業務板塊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為優化公司資產負債結構、引導公司資源向收益更高的業務板塊流動提供科學意見。
凈資本是國際上通行的證券公司風險監控核心指標,建立以凈資本為核心的實時動態監控體系,可以促使公司實現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近年來,隨著證券公司負債規模擴大、財務杠桿攀升、創新業務推出等新形勢,監事會應督促公司及時調整凈資本管理的關注重點,對凈資本計算和分析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對風險控制指標的最優安全邊際提出前瞻性建議,制定并完善凈資本補償機制,努力將各項風險控制指標的安全邊際保持在合理水平。
財務預測可以提升財務管理的前瞻性、預見性。為進一步防范公司業績波動風險,財務監督中要充分發揮財務預測對經營風險的揭示和對業務開展的引導作用,督促財務部門不斷創新預測手段,加強對財務風險的動態監測,尤其要對每一關鍵時點公司可能實現的盈利情況進行合理評估和測算,為公司實時了解自身狀況和業內地位、深入挖掘潛力、科學決策提供有力依據和參考。
一套健全、完備、制衡、獨立的內部控制機制,是企業規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也是證券公司監事會開展財務監督的重要立足點。證券公司因其具有金融行業“虛擬性”、“高風險”的特點,其內部控制問題比一般企業更突出,也更重要。證券公司內部控制的核心是“風險控制”。由于風險是散布于證券公司的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和公司的各個層面,因而作為監督主體,監事會必須對內部控制的客體主要是“信息”、“業務”、“資金”的風險有充分了解,并深入監督內控機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
在信息溝通層面,信息不對稱、供給來源受限,是導致監事會無法有效履行監督職能的重要原因。在落實知情權方面,監事會應當建立財務信息報告制度和工作溝通機制,要求財務部門在每次監事會會議上就工作進展及監事會關注的重點事項作專題匯報,定期向監事會報送財務會計報告和財務狀況分析報告,并及時報告業務經營中發生的財務異常情況;在落實建議權方面,監事會可以根據現場檢查和對各類報告分析后發現的問題,通過發送《監督建議書》的形式,要求相關部門制定整改措施并報送監事會,堅持財務監督工作有效落地、規范留痕。
在業務層面,針對經紀、投行、自營、研究咨詢等傳統類業務,重點關注內部控制設計是否能夠防范挪用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非法融入融出資金,業務流程和風險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存在規模失控、超越授權、內幕交易等違規行為,是否設置適當的執業回避、信息披露和隔離墻制度。針對資產管理等創新類業務,應關注受托投資管理業務是否與自營業務嚴格分離,是否遵循合法合規、審慎經營的原則,是否有完整的業務創新工作程序,風險控制措施及相應財務核算、資金管理辦法,尤其注重業務創新的過程控制,及時糾正偏離目標行為。
在資金層面,監事會應關注證券公司是否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和資金計劃控制制度,保證不相容崗位的職責分離與制衡,尤其要重視對大額資金、系統權限、業務印章、操作密碼、原始憑證、會計檔案等的日常監督管理,定期不定期開展現場專項檢查。在財務監督計劃的實施中要強調對財務工作流程進行認真梳理和優化,強化對可能發生風險環節的識別和監督,提高對分支機構財務督導工作的力度和頻率,構建對財務主管人員道德風險防范的有效機制。
伴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和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近年來,證券公司新成立子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多,在母公司核心資產逐步下沉的發展趨勢下,多層級組織架構的財務監督成為監事會工作的新課題。為此,監事會必須推動公司結合行業監管要求和業務發展實際,完善集團財務系統建設,及時健全并修訂各項財務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制度執行力度。
在集團化背景下的財務管控體系建設中,監事會必須起到一個監督引導的作用,其中應關注的重點有:第一,集團總部是否根據國家有關法規明確會計管理的有關規定,以便各子公司、部門統一執行,包括但不限于資金和資產核算、會計核算模式、成本核算模式、利潤分配處理、財務報表格式和時間、經營業績的會計分析等。第二,集團內部是否建立審計委員會或相應審計機構,是否組織子公司和部門之間交換審計,是否制定了定期財務巡檢制度。第三,集團相關部門是否對子公司的對外投資在項目的可行性、資金來源、投資收益和風險要素分析等環節把好關,做好投資項目的過程監管。第四,監督子公司資產重組各環節的全過程服務與控制,以確保集團利益,重點關注子公司對外提供資產擔保事項。第五,綜合審查集團以及子公司融資規模、渠道、用途、效益及償還能力的相關資料,監控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第六,其他子公司審批事項管理是否按照內部控制要求得到審批、授權、執行和監督。
流動性風險是影響資本市場和證券公司穩健運行的重要因素,且隨著證券公司融資渠道擴增、負債規模擴大、財務杠桿提升而日益顯著。推進流動性風險管理是監事會財務監督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須確保公司構建起覆蓋所有業務的流動性管理體系,制定切實有效的流動性應急措施,并且做到實時動態調整公司優質資產儲備池,提高期限匹配程度,以增強流動性的穩健性,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監事會在財務監督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公司是否在對流動性風險實施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推動公司探索搭建流動性管理的總體框架,通過運用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率等指標,對未來現金流、資金余額/缺口、資產錯配率等進行測算,對流動性風險進行有效量化,確保創新發展過程中公司流動性需求能夠及時以合理成本得到滿足,以推動流動性管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增強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