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漪
中小壽險公司:行業增長新動力
文/本刊記者王漪
伴隨《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出臺,保險業成為金融界近來最熱門的領域,預示著保險行業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多個層面將發揮重要作用。而從保險業自身發展來看,平安、人壽、人保、太平洋、陽光等七家大型保險公司占據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使得中小型保險公司加快創新、提升服務,爭取分得市場一杯羹。
日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簡稱“中保協”)發布《中小壽險公司發展研究報告》,截至2015年7月,在我國60多家專業壽險公司中,除保費占比達行業73%的七大保險公司外,其他均為保費規模尚小的壽險公司,合計保費占比不足30%。盡管市場份額不高,《報告》表示,近年來許多營銷模式、渠道、產品、服務、經營機制等創新都來自中小公司,有效提升了行業競爭力。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善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與股票、債券、商品房一樣,購買具備人身保障功能的人壽保險也開始成為人們將貨幣保值增值的選擇。2005年以來,壽險行業的飛速發展吸引了眾多新興資本,為行業帶來多輪擴容,一大批民營、合資或地方性的中小壽險公司應運而生,成為保險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根據《中小壽險公司發展研究報告》發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7月,我國有63家專業壽險公司,其中中小壽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大幅提升,從2004年的3.4%提高到2015年上半年的24%。從發展速度看,中小壽險公司已成為拉動壽險市場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投資狀況方面,報告顯示,2011年至2014 年6月,我國中小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率逐步提高,總體高于壽險行業整體投資收益率水平。2013年保費規模同比上升62%,比市場整體高45個百分點。
《報告》通過對中小壽險公司2011-2013年主要經營數據的多維度分析,顯示出我國中小壽險公司近年來在產品發展戰略、資產規模、投資收益、管理效率、非傳統渠道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整體發展態勢呈現七大特點:一是資產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在行業中占比不斷提升。二是盈利能力持續改善,整體進入盈利周期。三是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行業地位持續攀升。四是綜合成本持續下降,接近行業平均水平。五是凈資產收益率整體實現正增長,與行業差距縮小。六是股東增資動作頻繁,占壽險行業比重較大。七是償付能力整體保持充足。
中國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認為,促使中小壽險公司投資收益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推力是保監會近年來在機構批設、產品審批、投資牌照等領域對中小公司予以傾斜支持,持續推進其發展環境的優化及改善。
“從行業創新看,近年來許多營銷模式、渠道、產品、服務、經營機制等創新都來自中小公司,有效提升了行業競爭力?!敝斜f秘書長劉琦說。一家保險公司戰略研究部負責人則表示,在大型保險公司進入調整期時,一些中小公司具有天然的創新驅動力,成為行業黑馬,這幾年的發展非常迅速。他預測在降息的大背景下,中小公司大力推理財型產品,銀保渠道規模增長會特別快,因此今年中小壽險公司的成績會更加突出。

在發展整體向好的同時,中小壽險公司逐步形成了差異化的發展模式,根據其股東背景及股東訴求,形成了不同的盈利方式。“中資系公司強調保障與投資并重,外資系公司注重內含價值高的業務,銀郵系公司的渠道優勢明顯?!边@已成為業內的共識。
《報告》根據所研究分析的20余家中資中小壽險公司,認為基本形成了以集團化發展為目標、投資驅動型、價值成長型和積極創新型等四類盈利模式。
以集團化發展為目標的公司以壽險業務為基礎,通過追求規模發展,快速積累資本平臺,在其他領域獲得超額收益,以逐步獲得多張經營牌照為目標,打造綜合金融服務集團。
投資驅動型公司以“承保+投資”雙輪驅動,相對更偏重投資以求獲得超額利差收益。在業務上采取多渠道全面發展策略,追求加快機構鋪設、快速做大規模、迅速積累客戶,尤其注重銀保渠道建設。通過積累規模型業務,以利差彌補費差損,實現盈利。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中資中小壽險公司采用此種模式。
價值成長型公司雖然也采取“承保+投資”雙輪驅動的盈利模式,但在發展過程中,隨著銀保渠道競爭日益惡化,逐漸對業務的要求轉向以價值為核心,回歸保險本質。具體表現在將經營重點轉向新業務價值高的個險、銀保期交業務,不再強調銀保躉交業務,及時調整收縮競爭惡化、不盈利的團險、經代或電銷渠道。提高承保業務利潤,降低對投資的依賴,適度減輕投資壓力。最后一類是積極創新型公司,由于品牌、資源和背景優勢不足,因此在異常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其主動尋求差異化發展。
相比于中資企業的本土優勢,外資公司受到的監管限制較多,不可能走快速擴張的外延式發展道路。由于絕大部分外資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東為傳統壽險公司,因此這些公司大多選擇價值型發展道路,即優先選擇在發達地區開展業務,借助中資股東的獨特資源優勢,瞄準高端客戶開發,主推內含價值高的業務。
除了中資系和外資系,截至目前,國內幾大國有銀行及主要股份銀行、中國郵政等均直接入股或成立了人壽保險公司,包括工銀安盛、農銀人壽、建信人壽、中郵人壽、光大永明等9家公司,被稱為“銀郵系”。
銀郵系保險公司主要有兩種盈利模式:“規模效益并重”模式和“價值成長”模式。《報告》分析稱,前者主要依托銀行股東擁有的客戶資源和廣大網點優勢,適度做大規模,實現規模效益和利益差。同時逐步加大銀保優質客戶、個險和團險等內涵價值較高渠道保障型和長期期交業務發展力度,實現“承保有利潤”,這也是當前銀行系保險公司主要采取的模式。后者的特點則是深耕銀行客戶資源,充分發揮保險業務與銀行理財產品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以保險核心保障屬性為客戶提供服務。
盡管中小壽險公司正處于自身發展的春天,但業內人士也表示,面臨的問題也很多。
全國中小壽險公司聯席會主任委員、富德生命人壽董事長方力表示,品牌認知度不高,客戶滿意度不高,業務結構單一,發展模式缺乏可持續性,人才儲備匱乏等問題阻礙了行業的成長和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時常面臨雙重價值判斷標準的尷尬,讓人感受到中小壽險公司是“弱勢群體”,而并不是真正的行業“生力軍”。
“由于運作時間較短,整體仍面臨業務規模小、經營成本高、管理基礎薄弱等諸多挑戰。中小壽險公司迫切需要加強自身發展能力建設。”袁序成表示。
有業內人士分析原因認為,雖然我國保險行業發展迅速,但整體治理水平不高。很多保險公司存在獨立董事獨立性不強、監事會作用發揮不夠明顯、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公司內部決策程序流程不完善等問題。對于中小壽險公司來說,股權多樣,成分復雜,公司治理任務更加艱巨。
而從行業來看,非理性競爭、粗放式經營、產品同質化的情況普遍存在,銷售誤導和理賠難是常有的事。方力認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產品問題以及經營者對于客戶有無誠意的問題。他解釋,保險產品貫穿保險公司經營全局,決定股東的資本消耗與回報,公司負債經營模式、策略和流程、公司資產運作的種類與結構、業務隊伍展業方式與收入水平以及客戶購買體驗與消費評價等諸多方面
“創新是中小壽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信息技術是開啟跨越式發展的鑰匙?!蹦潮kU公司戰略研究部負責人表示,中小壽險公司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探索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從經營理念、保險產品、保險營銷、保險服務等方面進行創新突破。同時利用自身經營體制機制靈活,市場反應快等特點,突破舊有保險運行模式,提高品牌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