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何佳艷
9月18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以一場創新成果展,迎來了建園十五周年紀念日。記者從創新成果展上了解到,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是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五年的開發建設、招商及產業發展積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聚集了大批國內外重要研發資源、明星級領軍人物和重大創新成果,已成為國內生物技術高端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的專業化園區。伴隨著生命園物理空間的基本飽和,園區產業發展工作也開始由產業招商向產業促進轉型,一個包含產業研究、產業服務和投融資三位一體的產業促進與服務體系正在建立。
生物醫藥、生物技術是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又一新的戰略主導產業,也是北京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北京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和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的重要載體。建設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批復》精神,發展首都知識經濟,調整北京產業結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舉措。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位于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區,地處昌平區回龍觀鎮及海淀區西北旺鎮交界處,東臨京包鐵路、京藏高速公路;南接北清路(中關村景觀大道);西至京新高速路;北連玉河南路及南沙河風景區。生命園規劃占地總面積為249公頃,其中一期占地130公頃,定位為生物技術源頭創新、生物醫藥產品研發和產業發展基地;二期占地119公頃,為國際生命醫療園,定位為醫療服務及產業化基地。
據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生命園自2001年3月開始建設,規劃建筑面積180余萬平方米,目前已建成面積約110萬平方米。目前入園企業數量已達近300家,擁有7個國家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6個省部級研發中心、7家上市企業、8家G20企業、7家瞪羚企業、4家十百千工程企業、3家金種子企業、7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由生命園孵化器牽頭成立的中關村生物醫藥產業聯盟、生命園科技資源網絡同盟、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和生命科學園開放實驗室。
入園單位業務涉及生物及化學藥物研發、新型診斷試劑、醫療器械、生物農業、健康環保、醫療保健、研發外包服務、科研設備及試劑生產銷售等各個門類。園區產業發展領域涵蓋了生物醫藥制造業和醫療器械產業、生物技術服務業、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保健品、醫療健康六大特色產業,其中生物醫藥產業初步形成了從上游高端研發——中試及產業化——終端醫療市場的完整產業鏈,并不斷向大健康產業鏈條延伸,帶動了上下游相關行業的發展。
目前生命園聚集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人物與高端人才,現有王曉東、程京、賀福初等10位院士,園區還聚集了國家“千人計劃”學者23人,北京市“海聚”計劃人才59人,中關村“高聚”計劃人才6人,“科技北京”領軍人才3人,科技部杰出青年5人,長江學者1人。園區初步形成中、青年科學家發展梯隊。同時,作為中國最早的生物醫藥專業園區之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各入園單位為社會培育和輸送了大量科技人才,并逐漸成為生物醫藥領域的中堅力量。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已成為北京生物醫藥創新資源最密集,創新需求與活力最強勁的區域。園區內企業間,企業與院所之間己形成了較好的產學研聯合局面,生命科學園是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孵育基地,也是北京市戰略新興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對北京建設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和經濟社會緊密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最有說服力。據了解,在自主創新方面,目前園區取得的成就包括:累計申請專利1548件、累計授權專利596件、年度研發總投入占技工貿總收入12%,國內外期刊2014年度發表論文224篇、國家973計劃項目28項、國家863計劃項目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6項。
同時,園區也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創新產品。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實現了人類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與治療的革命性突破。在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投入臨床應用之前,我國各地普遍采用物理方法來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但這一篩查方法存在不足, 不能檢測出遲發性耳聾和藥物性耳聾。這類耳聾基因攜帶者如不能及早檢測并采取干預措施,則容易造成“一針致聾”“一巴掌致聾”的悲劇發生。而采用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只需兩滴足跟血,就可分析出嬰兒是否攜帶耳聾基因,從而可避免遲發性耳聾和藥物性耳聾的發生。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膜生物反應器(MBR)污水資源化技術,是當今污水處理領域的前沿技術,其采用超(微)濾膜對曝氣池出水直接過濾,加速了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成倍地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且該工藝完全沒有污泥流失,運行不受污泥膨脹影響,操作管理方便。碧水源一舉攻克了MBR三大國際技術難題:膜材料制造、膜設備制造和膜應用工藝,成為世界上同時擁有上述三項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少數企業之一。
園區具有代表性的創新產品還包括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艾滋病唾液檢測試劑、HIV抗原抗體診斷試劑、戊型肝炎疫苗;邁瑞醫療國際有限公司研發的血氧飽和度監測儀、自動無創血壓監護儀等。
生命園以高端研發創新為產業特征。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度,園區技工貿總收入達到116.78億元,入園企業總利潤9.88億元,進出口總額5.15億元。其中博奧生物、諾和諾德、寶日醫、樂威泰克等創新企業出口額排名靠前。
回顧生命園的發展歷程,生命園已成功度過了第一個十年園區開發建設期與生物醫藥原創性產品研發期,園區進入了產業騰飛的關鍵時期。與此同時,生命園也迎來了它的轉型期。
生命園開發建設于2000年11月全面啟動,2012年完成了園區最后一條市政道路——生命園一期西路全部實體工程。目前除剩余零星工程外,一級開發的主要任務已全面完成。園區一、二期已建成的道路及公共區域綠化已完成政府相關部門的驗收,完成規劃建設量的95%。園區主要開發建設工作的完成,意味著生命園以土地銷售為主的招商模式需要重新審視。在園區技術創新體系日益完善,產業凝聚力日益增強之際,作為生命園投資運營的市場化主體,生命園公司也在思考、探索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十二五”中期,生命園產業發展工作開始轉型,由產業招商轉向產業促進,初步形成了中關村生命園產業促進體系,以產業研究、產業服務和投融資三位一體來推進產業發展。
產業研究是把入園企業和產業分布作為研究對象,目的是制訂園區重點發展的方向、戰略、策略,為充實園區產業規劃、調整招商工作重點、構建產業服務體系、篩選投融資對象提供重要參考和決策依據。

生命園目前入園企業數量已達近300家
產業服務包括基礎服務、專業服務和創業孵化器三個板塊。基礎服務主要是政府相關審核審批事務的協調、搭建中關村生物醫藥企業家俱樂部等產業交流平臺、為入園企業員工提供醫療資源服務、園區運營管理等。專業支撐服務則包括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等儀器設備共享服務;一站式國內外文獻檢索、專利查新等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協助申報重大項目;快速審批通道四個部分。在創業孵化方面,生命園的全資子公司——生命園孵化器公司,目前的孵化體系功能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投融資服務則包括國有投資基金、民營和外國投資基金、眾籌等創新投資三個系統,分別針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采用相應形式支持企業發展。
據了解,生命園未來還將開辟一個小范圍的創客空間。用公司負責人的話說:“服務對象變了,服務需求變了,我們的服務方式,盈利模式就得跟著變。創新、求變是我們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