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外關于人工成本的研究、含義與構成的規定
對人工成本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發表在美國經濟學季刊關于制品業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比重情況的文章。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P. Douglas與C. Cobb根據美國1899—1922年的工業生產統計資料,計算得出了這一時期的美國生產力函數(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在這個生產函數中,勞動所占份額為3/4,資本所占份額為1/4,該研究成果成為國外控制企業人工成本的基礎依據。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國外對企業人工成本的研究已經擴展到企業經營戰略、人性化管理層面。1971年Baruch Lev和Aba Schwarts在《會計評論》中利用數學模型對員工從錄用到退休或死亡期間預期支付的工資進行了估算;Robert G. King研究了通貨膨脹率和單位勞動成本的關系,結果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動份額逐年下降,通貨膨脹率卻沒有顯著變化,而且,實際單位勞動成本增加也不會帶來通貨膨脹;2010年Nicolas R. 研究了福利水平與人工成本的關系;同年,Anthony Barkume發現,美國對加班費用實行嚴格監管,導致許多經常加班的企業不得不采取降低正常工作時間小時薪酬水平的辦法,來彌補加班費用多支出的損失。上述有關人工成本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論和微觀企業層面,只有對CPI的研究涉及了人工成本宏觀問題研究。
人工成本的含義與構成是于1966年10月召開的第11屆國際勞動統計學家會議(ICLS)上確定的。來自世界各國的勞動統計學家們就人工成本(Labor Cost)的統計進行了充分討論,形成了“關于人工成本的統計決議”。
國際勞動統計會議確定的人工成本含義是:雇主雇用勞動力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其構成包括七項內容:一是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的報酬、獎金、小費、食品、飲料和其他實物成本;二是雇主支付的工人住房費用;三是雇主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用;四是雇主支付的職業培訓費用;五是雇主支付的福利費用;六是其他費用;七是人工成本的各項稅收費用。其中,前四項內容被定義為直接人工成本,后三項內容被定義為間接人工成本。該決議還對人工成本作了更為詳細的劃分,以便進行國際比較,被稱為“人工成本國際標準”。國際上通常采用“人工成本”和“雇傭費用”兩個概念。后者被定義為以工資和薪水及其附加的形式全部給付雇員的費用,包括現金、有關雇員的社會保障和個人養老金、意外保險、生活保障及相似的項目,在實際使用中,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各國的人工成本構成有所不同,如歐盟統計局調查的“人工成本”包括雇員薪資(含工資總額、現金和實物報酬)、雇主的社會保障繳款、職業培訓成本,其他支出(如工作服、招聘成本和開支、雇傭稅);澳大利亞調查和發布的“主要人工成本”包括雇員收入、雇主支付的養老金、工傷保險、工資稅和福利稅;日本統計局公布的“人工成本”包括現金收入、退休金及相關費用、法定福利費、法定外福利費、教學培訓費、募集費和其他勞動費用。《關于人工成本的統計決議》注意到了各國在人工成本統計方面的不同,并做出了如何處理人工成本構成差異的規定。
二、國外關于人工成本指標的規定
關于人工成本指標,《關于人工成本的統計決議》規定采用每一單位時間的平均人工成本,如小時平均人工成本。國外最新研究表明,單位人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小時薪酬成本已成為衡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三個指標(L. 索利斯、M. 高爾文,2012)。歐盟主要采用平均月人工成本、平均小時人工成本等,統計季度和年度人工成本指數。美國使用雇傭成本和雇傭成本指數。人工成本與雇傭成本的統計范圍大致相同,但人工成本是從行業與企業角度觀察的,雇傭成本則是從地區角度觀察的。雇傭成本包括雇傭成本水平和雇傭成本指數兩個指標:雇傭成本水平是指一個地區的一個就業人員工作1小時,雇主為其支付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資和福利兩個部分;雇傭成本指數是指非軍隊雇員雇傭成本的變化情況。這兩項指標統稱為“雇傭成本趨勢統計”。美國勞工統計局報酬與工作條件辦公室負責這兩項指標統計調查的組織工作。其他一些國家也參照美國的做法計算雇傭成本指數(李慧民,1998)。日本對人工成本的比較分析通常采取人事費用率和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銷售額×100%,勞動分配率=人工成本÷附加價值×100%(狄煌,1993、1998)。澳大利亞主要采用單位人工成本指標進行分析,即:單位人工成本=小時人工成本÷小時GDP。根據這個公式,企業在計算微觀人工成本指標時,將小時GDP換成相應的效益指標。澳大利亞還提出戰略成本系統的理念,建立了人工成本的動態分析模型,分析變量包括外部失敗成本(杜絕的部分)、內部失敗成本(控制的部分)、評估成本(堅持的部分)和預防成本(把握的部分)四個部分(馬小麗、劉軍勝,2007)。
三、國外關于人工成本數據收集、統計、發布與應用的規定
關于人工成本數據的收集與統計,《關于人工成本的統計決議》中專門做出了規定,主要內容包括:人工成本統計應按經濟活動分類,以日歷年度或財政年度為調查期,且在五年期限內收集,統計口徑以就業數據作為補充。
歐盟各國四年進行一次詳細的人工成本調查,包括人工成本結構和水平、工作時間、每小時支付的薪酬。調查的抽樣方法為隨機分層抽樣法(PPS),覆蓋范圍是除農業、漁業、公共管理、私人家庭、域外機構以外的18個行業中的員工在10人以上規模的所有經濟活動組織。歐盟也進行季度和年度人工成本指數統計計算,特別是每個季度,歐盟各國對本國小時人工成本進行調查,2013年第一季度與2012年第四季度相比,歐元區17國每小時人工成本增長了1.6%。
美國進行雇傭成本調查的有關情況是:雇傭成本水平調查樣本包括:私有企業約4 200家,涉及18 300種職業;州及地方政府所屬單位850家,涉及4 500種職業。雇傭成本指數(ECI)調查樣本包括:私有企業約4 100家,涉及17 500種職業;州及地方政府所屬單位800家,涉及4 400種職業。調查時間是: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分別調查當月的一個工資支付周。ECI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標,雖然美國在新聞報道中引用ECI的頻率不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頻率高,但CPI是衡量消費物價變動的指標,ECI是衡量人工成本變動的指標,兩個指數具有同樣的重要性。相關調查還包括:雇員福利調查、勞動力管理關系發展項目、職業報酬調查、安全與健康統計項目、國家報酬調查等。美國使用雇傭成本統計調查數據的機構是美國的經濟政策部門,他們把雇傭成本指數視為主要和基本的經濟決策指標,作為最后確定貨幣政策、最低工資政策、進行通貨膨脹和生產率分析的依據(見表1)。
資料來源:根據《美國薪酬調查介紹及技術解釋》制作。
國際勞工組織對人工成本收集和統計也非常重視。國際勞工組織在1985年制定的《勞動統計公約》(第160號公約)①中明確規定:“第一條:凡批準本公約的會員國應承諾定期收集、匯編并發表基本勞動統計資料,并根據其來源予以逐步擴大到以下方面:……(e)人工費用;……”;“第十一條:人工費用的統計資料的匯編應包括各重要經濟活動部門。”同年,《勞動統計建議書》(第170號建議書)②規定:“為滿足長期需要,勞動力成本的統計資料應至少每五年匯編一次。這類統計資料應提供按經濟活動部門分類的勞動力成本的水平和構成的資料。”上述國際公約和建議書為我國下一步與國際接軌,建立人工成本統計分析系統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關于人工成本數據信息的披露是應用中的一個敏感問題。人工成本涉及企業競爭力,因此,美國和加拿大的會計交易法規對企業財務報表的勞動及相關成本沒有做出單項披露的要求。調查顯示,大公司和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更愿意披露人工成本信息,而有些行業則不愿意公布人工成本信息,目的是為了保護競爭優勢。歐盟統計局規定歐盟各國要在一定參考期結束后公布季度人工成本指數和年度平均人工成本、平均小時人工成本等數據。澳大利亞統計局不定期調查和公布人工成本數據信息,最近一次是2010/2011年的人工成本調查。日本國家統計局每年在統計年鑒中公布每月的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人工成本水平和結構以及不同行業勞動生產率指數。新西蘭自1998年起,由國家統計局定期開展人工成本調查,按季公布人工成本絕對值和其增長率數據。目前,國際勞工組織從1999年以來,每兩年發布一次《勞動力市場關鍵指標》,其中包括了薪酬成本和勞動生產率兩個關鍵指標。
四、我國關于人工成本的相關概念
人工成本的含義和構成最早于1991年介紹到我國③,以后,1996年,國家統計局的同志將《關于人工成本的統計決議》的全部內容翻譯成中文,首次在內部刊物上連載④。我國對人工成本的有關規定源于《關于人工成本的統計決議》,但又有一些差別。
1994年原勞動部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制定的勞動統計指標解釋中對人工成本的定義是:人工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和提供勞務活動中所發生的直接和間接人工費用的總和。后來在關于人工成本的制度文件中,明確提出人工成本包括: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社會保險費用、職工福利費用、教育費用、勞動保護費用、住房費用和其他人工成本七個項目。
2004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關于建立行業人工成本信息指導制度的通知》(勞社部發〔2004〕30號),規定行業人工成本指標主要分為人工成本水平、人工成本結構、人工成本水平指數、人工成本投入產出四類九項指標,具體包括:人均人工成本、職位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分項結構比例、人工成本相當總成本(費用)的比例、年度人均人工成本環比指數、年度人均人工成本定比指數、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利潤率。《通知》規定行業人工成本調查方案包括確定調查行業和企業范圍、調查內容、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以及制作調查表等。《通知》還規定對行業人工成本實行預測預警制度,包括:人工成本的提示、人工成本的預警、人工成本的預測。
注釋:
①②ILO《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第二卷,國際勞工組織北京局,1994年第1版。
③魯士海《國際勞工組織對“工資”和“人工成本”指標的界定及與中國有關統計指標的比較》,載于《中國勞動科學》1991年第10期。
④參見原勞動部工資研究所所刊《工資動態》1996年第4期、第5期,李慧民譯文。
(作者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廣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客座研究員)